正文 第72章 汶川地震報道與中國新聞改革(2 / 3)

信息傳播有其自身規律。事實表明,對於重大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越是公開透明,越有助於提升媒體的公信力,越有利於問題的解決,越能獲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在處理這類問題上,必須不斷增加透明度,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權,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更好地取信於民,努力在道義上、輿論上占據有利地位。汶川地震新聞報道的實踐證明,我們的新聞媒體正在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擯棄不合時宜的做法,自覺按照新聞傳播規律辦事。

三、貫徹以人為本,彰顯先進的價值理念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黨中央近年來一直強調以人為本,在新聞報道方麵就是要突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保障人民群眾對重大事件的知情權。自然災害是對生活常態的破壞甚至毀滅,對人和社會影響深遠。汶川地震報道全景式反映災難事件,災民成為報道主體,使以人為本、凸顯人文關懷的新聞理念得到廣泛而充分的體現。[2]媒體把對生命的關愛、對民生的關注擺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及時充分地報道搶救生命、救治傷員、哀悼逝者等的動人場景。觸及心靈的細節、感人至深的故事,既感動了中國,也打動了世界。比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評價,這“讓世人看到了中國所麵對的巨大挑戰和所做出的改變,體現了這個國家人性化的一麵,也展示出一個將變得更加開放、更加自信的國家”。[3]在汶川地震報道中,從新聞媒體進駐的那一刻起,一個個遇難者、抗爭者、救護者真實而生動的個體形象就通過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形式,源源不斷地傳播出來。人們看到的是切實的救援進展和災區全貌。“生命”這一詞語成了新聞報道的關鍵詞和高頻詞:《目擊生命爭奪戰》、《麵對生命的呼喚》、《“趕快救人!”》、《全力挺進震中,打通生命之路》、《搜尋每一絲生命氣息》這樣的新聞報道,《人民生命高於一切》、《與時間和生命賽跑》這樣的重磅評論,“我給遺體三鞠躬”、“隻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要盡全部力量救人”這樣的領導人話語,共同將一個國家和民族對個體生命和尊嚴的珍視表達得淋漓盡致。至2008年5月19日,隨著全國哀悼日的設立,這種對生命的尊重達到了高潮。

這次抗震救災報道,很好地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重大突發事件的信息需求,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這樣的報道,不僅沒有削弱黨和政府領導抗震救災的主導地位,反而更堅定了人們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對黨和政府的信任。胡錦濤總書記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發表的講話,對這一精神作出了這樣的概括:“以人為本,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4]我們可以相信,以這一次汶川地震報道為契機,未來的中國新聞界在“以人為本”的道路上會有更大的作為。

四、遵從國際慣例,實行有序開放

信息公開不僅代表了政府治理水平的提高,也代表了國家對內對外的自信心。開放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采訪報道,是國際通行做法,也是滿足公民知情權、避免我主流媒體關鍵時刻失語的必然要求。突發事件發生後,隻有讓媒體記者迅速進入現場,才能及時準確、公開透明地進行報道。汶川地震一發生,中央主要媒體就組織記者趕赴現場采訪,同時對自行到災區的境外記者主動提供新聞信息、做好服務引導。高峰時期,有來自142家境外媒體的800多位記者在災區采訪,境內記者總數達到2000多人。我們看到,輿論強烈呼籲開放外國援助人員,果然兩天後外國救援人員被允許進入;輿論指責銀行收取捐款手續費,兩天後銀監會即要求各銀行免收捐款手續費;災情發生後,國務院順應民意正式確定了國家哀悼日,舉國哀悼地震遇難同胞,國旗第一次為普通國民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