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汶川地震報道與中國新聞改革(3 / 3)

我們常說全球化時代是信息時代,信息的流動是開展國際合作的重要條件。很難想象,對重要事件的新聞報道動不動進行封堵和過濾的國家,會在國際上有一個好的形象。中國政府在汶川地震後表現出的近乎“完全的透明”——網絡、報紙、電視、廣播可以自由地進行報道,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形象,推動中國更好地走向世界。世界各國對此高度評價。英國《金融時報》發表《汶川地震:中國形象的嬗變信號》一文,認為“中國政府在應對自然災害方麵”,“掌握輿論的主動”。美聯社注意到,“國家電視台取消了一些常規節目,來對地震作24小時的報道。”BBC評述,“麵對大地震,中國政府的反應給人一個迅速、靈活及異常開放的印象。”

五、各種媒體通力合作,形成強大輿論聲勢

當前,國際輿論格局西強我弱,西方傳媒之所以能夠掀起一輪又一輪反華浪潮,而且產生較大影響,就是因為他們擁有強大的傳播能力。相比之下,我們的傳播能力還有很大差距。我們的各級各類媒體隻有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發揮整體優勢,才能對抗西方傳媒霸權,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

這次汶川地震報道,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各級各類媒體全動員、一起上,所有的傳媒以前所未有的報道容量一起發動,彙成了密集傳播、動人心魄的立體化信息流。如此集中的報道卻能夠始終保持群眾的新鮮感和關注度,除了事件本身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外,眾多媒體的報道各具特色也是重要原因。以往的重大突發事件報道同質化問題,往往較為突出。但這次震災報道,即使是同種類型的媒體,報道的關注點和角度也各有側重,從而使得報道內容異常豐富。各級各類媒體共同行動,打組合拳、打總體戰,形成了多聲部、多旋律的大合唱、交響樂,讓世界看到了一個高度團結、凝聚力強大、整體實力雄厚的中國傳媒,看到了一個蓬勃向上的走向偉大複興的中華民族。

雖然這次震災報道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和教訓,但總體看應當說是十分成功的,可以作為我國新聞改革的一個曆史性的成功範例。這次抗震救災報道的經驗,對於我國新聞媒體進一步深化改革、提升新聞報道水平將是一種有益的鏡鑒。

〔任蕾:中國傳媒大學編輯出版學方向2008級博士生〕

[1]葉皓:《信息公開的成功範例——5·12汶川地震輿論有效引導的啟示》,《傳媒觀察》2008年第6期。

[2]劉一平:《以人為本的震災報道》,《傳媒觀察》2008年第8期。

[3]陳家興:《在地震中體會“以人為本”》,《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6月11日,第1版。

[4]胡錦濤:《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08年6月21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