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這樣的“開放性”增強了政府的公信力,使政府和人民團結一心、眾誌成城地抗震救災。
二、人本主義精神的大力弘揚
1976年唐山大地震,由於當時中央隻有“兩報一刊”,地方基本上一省一報,使得新聞的傳播極其有限,加上“四人幫”對地震消息的封鎖,人們隻能從不多的報道中,獲得很少關於地震災區的信息,而且還是過時的。唐山大地震的死難人數直到多年以後才知道有24萬多人,全國人民隻在很小的層麵上被動員起來。從當時的報道中,主要看到的是解放軍抗震救災,對於個體生命的報道微乎其微。
汶川大地震完全是另外一種報道方式。在媒體大量的報道中,對於個體生命的關注和尊重隨處可見。在災難報道中,生命是最重要的,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價值是做出出色報道的前提。
在報道中,媒體高度重視生命的“黃金72小時”大營救行動。例如,從5月13日開始,《人民日報》就連續刊登了《救援!急赴汶川震區》、《目擊生命爭奪戰》、《“沒有路,肩膀就是通道”》、《震中汶川展開生命搜救》等重點報道,展現了救災人員與死神賽跑的場麵。5月15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的照片《讓路》,畫麵上溫家寶總理在北川視察災情時,看到幾名戰士抬著一個受傷的女孩跑過,他趕緊讓路。這些文章和畫麵,讓世界看到了一個以人民生命為重的負責任的政府形象,凝聚人心,振奮士氣。
人本主義精神的內涵不僅有對生者的尊重,也有對逝者的尊重。國務院決定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三天內,幾乎所有的報紙都采用黑色報頭,通篇不用彩,而很多網站也都采用黑色頁麵。
在此次地震報道中,還出現了大量以普通災民為主角的新聞報道。這種典型的西方報道模式在地震報道中廣泛應用。可樂男孩、敬禮少年、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的老師、把兒子屍體從廢墟中刨出來扛回家的父親,都真切地展示在受眾麵前。一家媒體刊登了女中學生吳金莉躲過災難後,麵對廢墟上的衣櫃鏡子梳妝的照片,在一片狼藉的環境中,這種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生與美的渴望,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正是這種沒有掩飾的真實感,展現了人性的光芒,催人淚下。
對於廣大的媒體來說,在災難麵前所具有的人本主義精神是至關重要的,隻有具有一種悲憫的情懷,才能受到受眾的尊重。
媒體對於人本主義精神的弘揚,體現了媒體與受眾關係的緊密性,也很好地體現了“三貼近”原則。媒體不再是單純地傳播,而是關注受眾的需求,並且從這種需求中尋找良好的傳播效果。傳播學研究表明,大眾傳播中信息的發送不等於送達,送達不等於接收,接收不等於認同。傳播學家施拉姆說,隻有在信源(媒體)和信宿(受眾)經驗範圍內的共同領域,才是實際傳播的部分。所以這次地震報道取得這樣好的效果,恰恰說明媒體研究清楚了受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