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尊重與融合——汶川大地震報道的開放性所帶來的啟示(2)(2 / 2)

由此可見,在以“開放”為前提的報道過程中,前方記者采訪固然重要,但後方編輯因為人員眾多,集思廣益,可以形成強有力的保障體係。如在資料的準備方麵,可以為記者提供背景材料,對當前的事態發展和輿論動向進行判斷並加以指揮。當然這種編輯和記者的配合也離不開一些必要的保障措施。這次地震過程中,一些地區通信中斷,而有的媒體因為有衛星移動電話,就可以保證采訪的順利進行。總之,隻有編采融合,做出來的報道才是有連貫性、有競爭力的,而不是無序的、隨意的。

報網融合再一次證明了不可逆的趨勢。由於先天的優勢,網絡在與網民互動方麵擔負了重要角色。人民網“強國論壇”和“強國博客”分別設置了地震專區,推出“眾誌成城,網友心係災區”、“我流淚,我記錄——地震中那些最讓我感動的人和事”、“為在地震中失去雙親的孩子重建一個家”等專題,從不同角度引導網民討論。

人民網在此次地震報道中與《人民日報》記者的合作堪稱深入。他們在互動合作方麵采取了一係列新措施,通過報紙記者向網絡記者的轉變、記者報道形式和手段的多樣化,使報紙和網絡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合。[5]

無論從技術的發展,還是從新聞報道的創新途徑看,報網融合是不可阻擋的趨勢。隻有相互融合、相互借鑒,才能發揮各自優勢,才能實現報道效果的最優化。“對於傳媒而言,基於不同終端載體的介質和特點,進行一體化的內容框架設計,並且使其相互之間建立聯係,既能使資源得到充分共享,又實現了內容產品的差異性和優勢互補,可以有效地架構產品鏈,形成‘長尾’效應,對於擴大媒介的市場份額、增強競爭力無疑具有重要意義。而對於社會而言,內容重整實際上是以更強大的內容生產平台完成了新聞采集的‘融合’,同時又以多種終端載體實現了內容產品的‘分流’,為受眾提供更多的選擇,從而更好地滿足社會對信息與服務的需求,同時也減少了媒介的重複生產與資源浪費。”[6]

汶川大地震報道的“開放性”給中國的新聞傳播留下了非常寶貴的財產,但這隻是開始,未來這種“開放性”的影響仍將繼續。

〔鮑丹禾:《北京青年報》編輯,中國傳媒大學2008級博士生〕

[1]李本乾、張國良:《中國受眾與大眾傳媒議程設置功能研究》,《複旦學報》2003年第1期。

[2]張研農:《大災大考中的輿論引導》,《新聞戰線》2008年第7期。

[3]http://www.nxtv.cn/class/blog/2008-5/26/n112151517.htm

[4]李春冀:《成熟·自信·忠誠——從汶川地震報道看中國媒體的變與不變》,《新聞戰線》2008年第9期。

[5]陳智霞、周賀、高雲虹:《從人民網“5·12”抗震救災報道看網絡媒體主流化》,《新聞戰線》2008年第6期。

[6]蔡雯:《媒介融合趨勢下如何實現內容重整與報道創新——再論“融合新聞”及其實施策略》,《新聞戰線》200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