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拆開了就裝不上了呢?
——放手讓孩子瞎折騰
7月7日星期六晴
今天上午帶著小天出去見了老同學,見到朋友時,她身邊多了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孩嘉嘉。白皙的皮膚,又長又卷的眼睫毛,很是漂亮,簡直就是朋友的小號翻版。我們像大學時一樣邊吃邊談,隻是談論的內容已經從大學時代的什麼“帥哥”、“美女”之類的轉向了家庭、老公和孩子。
不愛說話的嘉嘉在外向活潑的小天帶領下,開始嘰嘰喳喳起來。
“嘉嘉長得真是討人喜歡。”我對朋友說。
談起女兒,朋友卻透露著萬般的無奈:“我這個女兒啊,唉,沒法子說她了。比男孩還淘氣,給她買的玩具全都被她拆得七零八落!現在上五年級了還不懂事,甚至開始拆家裏的鍾表、小電器、自行車,什麼她都想拆開看看!要是拆開了你能裝上也好啊,可結果每次拆開都裝不上,嘴裏還跟自己生氣‘怎麼拆開了就裝不上了呢?’邊說還邊跺腳。不得已,我們把她不該動的東西都藏起來、鎖起來,她要是這樣瞎折騰下去,可怎麼得了!”
我讓兩個孩子到外邊去玩,然後對同學說:“其實每個人的思維都是有區別的。孩子總是喜歡用自己的方式認識、描繪和‘改進’客觀事物,身為家長,應該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哪怕在我們家長看來是純屬‘瞎折騰’。要給孩子機會瞎折騰,不應讓他們的思維和行為局限在一個固定的模式上。”
“瞎折騰是他們的思維模式?這點我倒是沒有想過……”朋友邊思考邊說。
“這也是我看書上說的,回頭我把那本書找給你看看!”
和朋友道別後,在回家的路上,小天說他很喜歡嘉嘉姐姐。問其原因,他說姐姐知道很多他不知道的事情,比如鍾是怎樣走的,自行車為什麼能騎著向前進……看來,小天已經被嘉嘉“瞎折騰”之後所獲得的知識折服了!
小孩子大多富於想象力、好奇心強、好動,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行為上往往特喜歡“折騰”,有時免不了犯一些“低級”錯誤給父母添亂。比如有的孩子把玩具甚至家用電器拆得支離破碎,缺胳膊少腿的;有的想幫父母做家務,結果越幫越忙,把事情弄得一團糟。出現類似的情況時,家長切忌斥責孩子或者就此對孩子下禁令,而應該采取科學的家教方法。
1.順應天性,對孩子加以引導
當孩子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拆開玩具或者其他物品時,父母最好能鼓勵孩子大膽嚐試並加以引導,甚至有時還需要對其進行指點和幫助。以拆玩具為例,可以教育孩子根據玩具的結構,一個零件、一個零件地拆,不要損壞零件,然後在孩子盡興以後,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再把它重新組合起來。作為父母,要順應孩子好奇的天性,放手讓孩子去“折騰”,從而增強他自己動手、創造發明的樂趣和信心——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往往是在“折騰”中慢慢培養出來的。
2.“折騰”時,給孩子鼓勁、加油
猶太人玻爾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在他5歲的時候,在父親的鼓勵下,他把一輛出了問題的自行車拆了,卻不知怎麼裝,急得手腳直冒汗,父親很平靜地說:“爸爸相信你一定能裝好,再回憶一下你拆的過程。”在爸爸的鼓勵下,玻爾靜下心來,通過不斷的摸索,最後終於把自行車重新裝配好。這次經曆讓他在以後的歲月中始終充滿信心,勇往直前,終於獲得了成功。
可見,當孩子“折騰”並嚐試動手去做某些事情時,不要過於擔心孩子遇到麻煩和難題,甚至還可以有意識地為孩子設置一些難題。畢竟遇到難題才會引發思考,勤於思考才能有所收獲,有了克服困難的經曆才能進一步增強信心。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為他鼓勁、加油,讓孩子帶著希望走向成功。
3.適度勸阻,教育孩子愛惜物品
玩具買來就是給孩子玩的,所以隻要孩子玩得盡興,就達到了目的。因此,父母也不必過多幹預。但是,折騰不能太過分,家長有時也要適當地勸阻孩子。因為有時往往一件很貴的玩具,才玩了三五天,孩子就把它弄爛了;或者家中一件很貴重的物品被孩子“折騰”得體無完膚,功能盡失,這種代價就太大了。所以適度勸阻孩子隨便拆毀、搞壞玩具和物品,教育孩子愛惜玩具、愛惜物品,也是很必要的。
總之,合理“折騰”的孩子才是有潛力的孩子,作為家長,還是放手讓孩子“折騰”去吧!這樣不僅能讓孩子在自己的“折騰”中得到滿足和發展,還能豐富孩子的知識,發展其對事物的觀察力、注意力和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