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稅收與經濟增長22(2 / 2)

在分析稅收增長率時我們看到,當稅收增長率達到19.25%時,GDP增長率開始呈現下降趨勢,即這時稅收增長開始拖累GDP的增長速度。但是,除個別年份因稅製改革原因偶然超過外,中國的稅收增長率一般都沒有持續超過19.25%。1990—2008年中國稅收收入年平均增長率為11.84%,2004—2007年平均增長率為16.20%,平均來說,中國稅收增長率基本尚處在一個合理的範圍之內,對於GDP的增長還是具有正向影響的。這也就是說,中國的宏觀稅負水平還未到使GDP總量減少的程度,在中國目前還未達到稅收過快增長帶來的GDP增長放慢的狀態,中國的稅收增長率尚處在合理的區間之內。但是,這樣的結論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鍾,即稅收收入增長率一旦超過19.25%就會使GDP的增長速度下降,所以應當將稅收收入增長率控製在19.25%以下,這樣對GDP的增長比較有利。

轉過來看印度,對印度使用模型擬合的效果不是很好,這也從另一個側麵反映出印度的稅收總量與GDP總量之間的關係不很密切,因此二者之間的關係不能用描點擬合的方法展現出來。

將中印兩國的未來增長趨勢放在一起來比較,我們發現,按照指數函數模型擬合出的結果為:在未來的5年中,中國的GDP增長仍然保持高速,高於印度的GDP增速,從而中印之間的GDP差值將會持續增加。而如果將稅收收入總量引入模型,在使用BP神經網絡模型進行擬合時,在不同的稅收增長情景下,中國GDP的增長速度均趨緩,在2009—2011年仍然是表現出稅收增長率越大、預測的GDP數額越大的趨勢,幾種預測值之間的差額並不是很大;在2012—2013年,各種模型預測出的GDP值趨於一致。這也就是說,在2009—2011年間,稅收總量的增長對於GDP的增長會顯現出正效應。

另外,將預測出的2009年GDP實際值換算成名義值,預測值與2009年中國GDP的真實名義值都非常接近。相比之下,按照中國1990—2008年平均增長率增長的GDP的2009年預測值與真實值更為接近一些。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按照這種方式預測出的預測值還是有很大的可信度的。

由於印度的稅收總量對GDP總量的作用效應並不顯著,因此不適於將稅收總量引入模型來看相應的GDP總量的反應,因此,我們隻能依靠並不是非常準確的指數函數模型擬合出的結果來粗略判斷印度的經濟增長路徑,這樣的結果會放大經濟增長的規模。印度的實際GDP總量在2008年時達到最大值,為1.0E+12即1萬億美元左右,與中國的GDP總量差距非常大,其增長趨勢也在逐漸趨緩。並且按照指數函數模型模擬出的結果,預測出的印度2009年GDP是低於2008年GDP的,而對比剛剛出爐的印度2009年GDP的實際值,我們會發現,印度的實際GDP果然低於2008年,漲幅為‐2.4%,這說明本章中對印度進行的指數函數預測還是具有一定的可參考性的。而以稅收收入作為一變量預測出的中國2009年GDP與2008年相比仍然是上升的,且符合實際情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當稅收收入及其結構安排對經濟增長有積極作用時,對經濟增長能夠起到調節、拉動作用。

當然,以上結論都是在假設其他經濟條件都不發生變化的前提之下產生的。當經濟環境發生變化時,情況會怎樣?同時,由於印度的稅收總量對於GDP總量的效應不顯著,因此在研究印度宏觀稅負的合理水平、稅收增長速度、經濟增長趨勢時,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局限。那麼,怎樣通過更好的方法得到對印度的分析結論呢?這需要我們在今後的研究中設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