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快意恩仇(1 / 3)

自從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被楚平王殺掉之後,伍子胥在鄭國待了3年,可以說一事無成,太子建還被鄭定公殺掉了,之後他過昭關,逃到了吳國,途中得到東皋公和於仗人的幫助,到吳國之後,伍子胥舉目無親,吹簫乞食,遇到神相被離,因此得見吳王僚,又因王僚不肯出兵伐楚,伍子胥退而耕田,從公元前519年到公元前515年,種了四年地,然後推薦專諸,幫助公子光殺掉王僚,登上王位,之後伍子胥推薦要離,刺死王僚的兒子慶忌,規劃營建了姑蘇城,幫助吳王富國強兵,又推薦了《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為吳王帶兵,最後,五戰入郢,以一個弱小的吳國,打敗了強大的楚國,這一年是公元前506年,伍子胥懷父大仇十六年,終於等到了滅掉楚國的這一天。

那麼伍子胥的仇人是誰呢,他最大的仇人基實是費無忌,但是費無忌在楚昭王剛剛繼位的時候就被殺掉了,而楚平王在公元前515年的時候,也病故了,所以伍子報仇似乎是失去了對象,楚昭王也不知下落,伍子胥一定要找到楚平王的屍首,他就到處去訪求,後來別人告訴他楚平王的屍首埋在一個湖底下,伍子胥到了湖邊上,當時已經是冬天了,但見平原衰草,湖水茫茫,到哪去找楚平王的墳墓呢,伍子胥頓足捶胸仰天大哭,他說,天乎天乎,不令我報父兄之怨乎,這個時候,軍人就帶過來一個老者,這個老者跟伍子胥說,將軍你要找平王的墳墓嗎,我知道,伍子胥說,在哪裏,老者說,你把湖水抽幹,就在這個湖的中心,伍子胥命令兵士往下挖,挖出一個石墩,古時候這個埋葬啊,他是有錢的人,或者說是地位高的人,他的棺材有兩層,裏麵一層是木頭做的,這個叫做棺,外麵一層的話,叫做墎,它是兩層,有棺有墎,這個叫厚葬,因為楚平王是王爵嘛,所以說是有棺,有墎,那麼伍子胥打開石墎之後,就看到了這個棺材,他把棺材蓋再打開之後,發瑞這裏邊什麼都沒有,隻有精鐵數百斤,那伍子胥就想,平王的屍首不在這兒,那個老者說,他說,這個是疑棺,真棺在這個石墩的下麵,伍子胥就命令兵士,把這個石墩抬走,果然在石墎下又發現一個棺材,打開之後,一看,就是楚平王的屍首,這個時候,楚平王已經死了九年了,但是他的屍體是經過水銀煉過,所以說沒有腐爛,伍子胥看到這個屍首之後,怒氣衝天,他把這個屍首從棺材裏邊拿出來,用九節銅鞭,鞭打了三百下,打得這個屍首骨折肉爛,最後伍子胥把他的屍首棄於原野,這就是非常著名的一個典故,叫做伍子胥掘墓鞭屍,講的就是這個故事,那麼伍子胥他要重重要去酬謝這個老者,這個老者說,你不用酬謝我,當年楚平王在下葬的時候,為自己選什麼地方,埋他的這個棺材的時候,他選中了這個地方,然後記幾十個石匠,幫他來打造這個墳墓,打造完之後,他怕別人去掘他的墓,所以他把幾十個石匠全都殺掉了,老者說,我是唯一的一個幸存者,我跑掉了,他說,所以今天我來呢,不僅是為將軍你報仇,也是為我那幾十個石匠朋友一起報仇,所以這個老人就沒有要伍子胥的酬謝就走了,這件事情在不同的這個《史記》的章節中,記載是不太一樣的,在《史記伍子胥列傳》裏邊,他寫的是,既不得,及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他講的是伍子胥掘墓鞭屍,那麼就是說,伍子胥當時沒有找到楚昭王,“既不得”的話,指的是伍子胥沒有找到楚昭王,於是就挖出了平王的墳墓,鞭屍三百,在《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是,子胥伯痞鞭平王之屍,以報父仇,就是鞭屍的除了伍子胥之外,還有伯痞,伍子胥鞭屍這個事情,很快就在諸侯國之間就傳開了,因為這個事情做的確實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當時的楚昭王跑到什麼地方呢,楚昭王跑到了隨國,隨國在現在的湖北省隨州市附近,伍子胥當時就向隨國的國君要楚昭王,他要把楚昭王要回來,要把他殺掉報仇,隨國的國君當時就不知道,應不應該把楚昭王交出去,就請人占卜了一下,占卜的爻釋是“西鄰為虎,東鄰為肉”當時這個隨侯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詳細的不知道,但是感覺的話,把楚昭王交出去是一個不吉利的事情,所以他跟伍子胥說,這個地方沒有楚昭王,沒有到我們國家來,那麼這個時候伍子胥的話,他就找不到楚昭王的下落,他的下一個報仇的目標的話就是鄭國,那麼伍子胥這個時候就移兵伐鄭,一方麵的話,因為夢國的令尹囊瓦跑到了鄭國,另外一方麵,他覺得楚昭王也有可能跑到鄭國,更重要的是,在公元前519年的時候,公子勝在鄭國被鄭定公殺掉了,所以伍子胥也要到鄭國來報仇,軍隊就把鄭國圍住了,當時鄭定公已經死掉了,在位的國君是鄭獻公,鄭獻公就跟手下的大臣商量,那麼首先呢,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囊瓦的問題,因為囊瓦現在正藏在鄭國,所以說鄭獻公就準備把囊瓦交出去,和吳國言和,那麼囊瓦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他就自殺了,我們現在已經很難知道,囊瓦當時自殺的時候,是什麼樣一種心情,當時他在楚國做令尹的時候,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張筵列鼎,富貴無極,但是他卻非常的貪婪,跟唐侯要馬,跟蔡侯要裘皮大衣,結果引來了楚國和其他很多諸侯聯軍作戰,造成了楚國的社稷陵替,而他自己,也丟失了令尹的位置,亡命他國,雖後不得不自殺,可以看到人的貪婪,會給這個人,會給一個國家帶來多大的傷害,我記得老子在《道德經》中,講過一句話,叫做“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如果一個人存在知足之心,那麼他就不會受辱如果一個人知道在什麼地方,可以適可而止的話,他就不會遇到危險,殆的話就是危險的意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囊瓦就是國為不懂得這個道理,造成了亡國,滅身之禍。

伍子胥在一位石匠的幫助下,找到了楚平王的埋葬地,他掘墓鞭屍,以報父兄之仇,之後,他向隨國索要楚昭王,未果,又移兵伐鄭,索要令尹囊瓦,囊瓦這個貪婪而又愚蠢的小人,不懂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道理,喪屍辱國,最後自殺而死,那麼囊瓦的死會讓伍子胥退兵嗎,

那鄭獻公在把囊瓦的屍首,還給伍子胥之後,伍子胥仍然不退兵,鄭獻公覺得以他們這個國家這麼小,兵力這麼少,跟吳國作戰,是根本沒有什麼把握的,而且也很可能像楚國一樣的亡國,所以鄭國的國君,他就貼出一個告示說,誰能夠退了吳國的軍隊我就願意把國家的一部分土地分給他,共同治理,這個告示很快就被一個人揭下來,這個人跟鄭獻公說我不需要任何財保,我也不需要一兵一卒,我手裏麵這個船漿,就可以保證吳國可以退兵,這是看來一個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那這個人就到了吳國的軍隊的外麵,後著他的船槳,開始唱歌,唱吳中人,吳中人,腰中寶劍七星文,可記得麥飯鮑魚羹,當時伏路的軍事就把這個拍著船漿唱歌的人帶到了伍子胥的麵前,說這個人可能是奸細,這個人在見到伍子胥的時候,仍然拍著船槳跟原來一樣唱,吳中人,吳中人,腰中寶劍七星文伍子胥在聽到他唱到吳中人的時候,就感到非常的意外,因為這個是他在渡江的時候和漁丈人之間互相的稱呼,他就問這個人說,你是誰,這個人舉起船槳說,你不記得這南通市漿嗎,當年我的父親曾經渡你過江,還拿麥飯鮑魚羹給你吃,管你叫吳中人,伍子胥說,你來幹什麼,這個人就說,他說,鄭國的國君有這個一個告示說,誰能夠退了吳兵的話,願意把國家的土地分出一部分,我呢,今天來,第一想讓你退兵,第二想請你退兵,能夠得到一場富貴,伍子胥說,我怎麼能夠忘記你父親當年的恩情,如果沒有他渡我過江的話,我可能早就死掉了,更不會有今天報仇的事情,於是伍子胥就退兵了,鄭國的國君將百裏的土地封給這個打漁的人的兒子,這個人的話,後來就被稱為漁大夫,伍子胥在從鄭國退兵之後他就回到楚國,這個時候,他接到了一封信,寫信的這個人叫做申包胥,大家還記得就是伍子胥逃難的時候,曾經第一個見到的人就是申包胥,伍子胥跟他之間有一個約定,申包胥說,為了成全你的孝道,我允許你把楚國滅掉,但是為了成全我自己對君王的忠心,等你滅掉楚國之後,我要把楚國再恢複起來,那麼申包胥的話,在給伍子胥寫這封信中的話他說,你掘墓鞭屍啊,做的這個事情已經很過分了,我聽說,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他說,為什麼你不趁著現在這樣的一個機會趕快退兵呢,你已經滅了楚國,我也要兌現我複興楚國的諾言,這個裏邊,這封信中有一句話,叫做,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在中國大陸有一個成語叫人定勝天,我們必須要澄清一個概念,就是在中國古代,是沒有這個名詞的,也沒有這個成語的,最接近的就是申包胥寫的這番話,叫做,人眾者勝天,天下亦能勝人,它的意思實際上講的是如果萬眾一心的時候,有可能改變過去上天的安排,但是終究上天的安排,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說天定亦能勝人,許多時候一個人做好事,還是做壞事,那都是人自己自由的選擇,但是每一個人都得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我記得大陸有一個教授在講史的時候,曾經談到過一個問題,就是說上帝到底是不是全善,全知,全能呢,他當時舉例子說,如果說亞當和夏娃吃吃那個蘋果的時候,上帝不知道那麼上帝就是不全知,如果上帝知道,卻沒有陰止,那麼上帝就是不全能,或者說不全善,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上帝的善,體現在他告訴你不能吃這個果子,但是每一個人都有自由的意誌,因為上帝造你的時候,他就賦予了你怎麼自由的意誌,用我們現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天賦人槿,如果說你什麼決定做了任何一個微小的動作,一思一念都讓上帝替你做決定的話,那他造一個機器就好,為什麼造一個人,造一個人的話,就是給了你自由的意誌,上帝告訴你不能吃蘋果,這就是上帝的善,但是你可以選擇吃還是不吃,這就是你自己的選擇,隻要你吃了,你就一定要為這個結果承擔責任,這就是為什麼你可吃,但是你要被攆出伊甸園,所以我們在看到這個亞當和夏娃在選擇了吃蘋果,又被攆出伊甸園的時候,他就讓我想起中國《太上感應篇》中的一句話,叫做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像申包胥講的這個道理,就是說,每一個人,人眾者勝天,你們可能,你們可以在某一個程度上,在某一個時刻,由你的精誠所感,或者一定要做什麼事情,最後你把這個事情做成了,但是你違背了天的意旨,將來的話,天定亦能勝人,這就是你一定要為這個報應,來承擔後果,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經常講,說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人定勝天,還有人說,他的荀子一篇文章,荀子曾經講過一句話,他說,從天而頌之,熟與製天命而用之,那麼很多人的話,對其中“製”這個字,有不同的理解,因為荀子提出“製天命”所以有人理解的話,這個“製”就是控製,就是意思是說,如果說你稱頌上天,不如去控製天命,他把“製”理解為控製,當然我的理解,我覺得不是這個意思,因為“製”在中國古文中,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就是著述,就是把它記錄下來,荀子的這個話,我覺得是與其稱頌上天,還不如把上天的這個意誌記述下來,然後按照上天的這個天命來行事,這種理解有根據嗎,有,因為如果這句話,你繼續讀下去的話你會看到,“望時而待之,熟與應時而使之”就是說,與其期待二個時間,還不如順應這個時機,來做你現在該做的事情,這也是指順應時機,和順應天道的意思,在幾句話之後,荀子又講“故人命在天,國之命在禮”也就是說荀子很明確的講人的命運在於天,國家的命運在於禮,甩以說就是作為一個這個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的話,他們很容易做好事,為什麼呢,因為他相信天命,相信這個神在造這個宇宙的時候製定了一個絕對公平的規則,所以說在一個絕對公平的原則下,如果你對別人好,就會得善報,其實是對自己好,如果你對別人壞,就會得到惡報,其實是對自己壞,所以說,每一個人對別人做什麼事情,其實是對自己做的,這就是如果一個人相信天命的話,他就很容易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所以在這個中國古代的這些文化中,不論是荀子,這是從我們剛才談到的申包胥的這封信中來看,我都不認為中國古代真的有“人定勝天”這樣一個概念,他最終講的還是像申中胥說的,天定亦能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