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06年,吳國的軍隊在孫武和伍子胥的指揮下,五戰入郢,滅掉了楚國,當時吳王闔呂對伍子胥的尊敬與思寵達到頂點,以朋友而非國君的方式,稱呼伍子胥,孫武在棄官散金之後回山隱居,臨行前勸伍子胥與他一起離開,並預言,伍子胥功成不退,必有後患,果然伍子胥在吳國越來越不得誌直到被逼自殺,這一切又是怎麼發生的呢。
吳子胥在回到了吳國之後,他的功業就達到了頂點,當時吳國闔呂對他的尊寵,達到什麼程度呢,呼子胥而不名,因為我們知道,伍子胥他的名字是“雲”“子胥”是他的名字古人的這個稱呼比較複雜,有人稱“名”有人稱“字”,也有人稱“號”這個名是小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給他起的名字,這個名呢,專門是上級稱呼下級貞,或者長輩稱呼晚輩,這個叫稱名,比如說諸葛亮,這個“亮”就是他的名字,他自稱的時候,他也說亮怎麼樣,怎麼樣,名是用於自稱,或者是長輩稱呼晚輩,上級稱呼下級,那麼字呢,是一個人在成年的時候,他要取一個字,字呢是用於朋友之間的稱呼,是一種尊稱,比如說諸葛亮,字孔明,古人的名和字之間,它是有關係的,這個字呢,通常是用來解釋名的,所以呢叫表字,就是這個字用來表示這個名的意思,比如說諸葛亮,他的名是亮,字孔明,孔的意思是大,就是大明,意思就是非常亮,就是如果你要看諸葛亮,字孔明,他就是非常亮,比如周瑜,字公瑾,瑜和瑾它都是表示玉的意思,這個呢叫做同意反覆,你看到諸葛瑾字子瑜,周瑜字公瑾,它就叫同義反覆。那麼還有一種取字的方式呢,跟名是相反的,它叫反義相對,比如說宋朝有一個大儒叫朱熹,熹是火光的意思那麼它的字呢,叫做元晦,晦指的是昏暗不明的意思,比如說,曾點,點就是小黑,一個小黑的東西叫點,他的字呢叫子晳,晳是非常白,這個叫反義相對,就是曾點字子晳,點和子晳呢,是反義相對,那麼還有一種叫做聯想,比如說蘇軾字子瞻,這個軾呢是車前麵的棟梁,一般人撫著棟梁呢,在車上是要往前看的是吧,所以叫子瞻,這個叫做聯想,有了這個名和字之後,很多時候我們就會知道,一個人的名字應該怎麼讀。比如說劉備的兒子叫做劉禪,很多人覺得他到底應該是叫劉禪SHAN4呢,還是應該叫劉禪CHAN2呢。這個你就要看他的字,他的字呢叫公嗣,
嗣的意思是繼承,禪的話呢,是禪讓,給出去,嗣的話呢,是繼承過來,反義相對,所以從公嗣可以推斷出他的名字叫劉禪SHAN4,而不是叫劉禪CHAN2。那麼這個吳王闔呂,他在稱呼伍子胥的時候呼子胥,而不名就是以一種朋友之間的關係來稱呼的伍子胥,而不是以國君和大臣之間的關係來稱呼他,闔呂從楚國回到吳國的時候,是公元前506年,中間休兵將近十年的時間,但是吳王闔呂念念不忘,他想要去攻打越國,為什麼呢,因為在公元前511年的時候,他向越國征兵,當時越國就沒有派兵幫助他攻打楚國,之後發生了一場戰爭,後來在夫概造反的時候,越國又去幫助夫概所以說闔呂的心中就一直想要去攻打越國,那麼在公元前496年的時候,越王允常病死了,於是吳王闔呂就準備,趁著越國辦喪事的時候去伐越,伍子胥把他攔住,伍子胥說,趁著別人的喪事去攻打別人,這是一件不義的事情,不能做,結果闔呂不聽,因為伍子胥他不想讓他出兵嘛,所以說這一次闔呂就沒有帶伍子胥,而是自己領兵去攻打越國,結果這一場戰爭斷送了他的性命,當時越國新即位的這個越王,就是勾踐,一看吳國來打了,雙方就相遇於椎李,椎李在現在的浙江省嘉興於府附近,吳國的軍隊,是經過伍子胥和孫武訓練的,戰鬥力確實非常強,越國衝了三次,沒有衝動這個吳國的隈腳,後來就有一個人跟越王說,“罪人可使也”越王就明白了,他就派了300個死囚,軍中的死囚,一直走到吳國軍隊的麵前,這三百個死囚呢,拿著劍,放在自己的脖子上就說,寡君不自量力,得罪與上國,現在呢我們願意以我們的死去贖回我們寡君的罪過,然後就一個一個接著自殺,當時吳國的軍隊,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情況,大家交頭接耳,竊竊私語,結果這個隊形就亂了,勾踐開始擊鼓,越國的軍隊突然間衝上來,在吳國隊形亂了的情況下,一下就衝破了中軍陣,闔呂呢看到越國的軍隊衝過來之後,回車就跑,結果遇到了越國的大將叫靈姑浮,靈姑浮看到闔呂之後,一刀砍下來,闔呂往後一躲,身子躲過去了,腳沒躲過去,結果把闔呂的大腳趾給吹掉了,闔呂當時呀,回兵不上七裏,他已經是年老血衰了,大叫一聲就疼死了,吳國的軍隊是扶喪而回,夫差一看自己的父親死了,他自己就即位,成為吳王,他叫了十個人,這十個人呢,輪班站在他所居住的那個宮庭院裏,每當夫差經過庭院的時候,這些人就要大喊一句,夫差,你忘了越王勾踐殺死了你的父親嗎,這個時候夫差就要流著淚說,唯,不敢忘,唯的意思就是是,整整過了三年的時間,這個叫立庭之誓,公元前494年,夫差服喪已畢,就準備報仇了,在這個《史記》不同的章節中,對誰先動手,記載不一,在《史記》的《吳太伯世家》中,記載的是吳國去攻打越國,按照《越王勾踐世家》的記載,是越國欲先吳未發,往伐之,就趁著吳國還沒有動手,越國先動手,但是誰先動手這個事情已經不重要了,就是雙方的軍隊呢,後來就相遇在夫椒山,夫椒山呢是在太湖的裏麵,在打仗的時候,天時不利越國,突然間啊起了北風,這個北風等於是從吳國的方向往越國的方向吹,吹得越國,我們知道在這個第一集中,我們就講到很多關於大風的故事,這一次是水上作戰,那個船哪,它是靠幾力驅動的,所以說這個大風,對於水軍作戰更加不利,越國的船不能夠往前進攻,被風吹得住後走,吳國順風放箭,箭如果飛蝗,結果把越王帶去的三萬士兵,殺死得隻剩下五千人,越王就一敗,就敗退到了會籍,會籍的話在現在的浙江省紹興市附近,這個時候越王一看哪,自己的軍隊已經不可能跟吳國再作戰了,怎麼辦呢,文種就動他,就是越國的大夫勸他求和,越王說,越王說,他們會答應我們的和議嗎,文種說,我可以去試一試,他說為什麼我們覺得還有機會呢,因為吳國的大夫伯痞,是吳王夫差非常任何的人,伯痞這個人非常的貪婪,他貪,所以我們可以給他錢去收買他,他應,應的話實際上是可以討好別人了,那麼吳王夫差就很喜歡他,又喜歡聽他的話,所以給了我們可乘之機,當時啊,相當於像托孤一樣的,就是有兩個大臣,一個是伍子胥,一個是伯痞,伍子胥這個人非常的剛直,大家從他過去做的那些事情就知道,什麼專諸刺王僚啊,什麼要離刺慶忌啊,這個怎麼去營建蘇州城啊,最後怎麼掘墓鞭屍啊,能看到這個人的性格非常的剛硬,那他可能跟夫差就是一個長輩對待晚輩這樣說話,講話非常直,這樣夫差對伍子胥就比較害怕,但是伯痞這個人呢,非常的諂寧,他總能說出一些讓夫差很高興的話,所以夫差呢,就特別喜歡伯痞,而且伯痞這個人又貪財,所以方種說,這就給了我們可乘之機。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呂趁越國國喪其間攻打越國,被新媽位的越王勾踐打敗,並深受重傷而死,他的兒子夫差服喪三年,每日回答同一個問題,夫差,你忘記越王勾踐殺死了你的父親嗎,夫差就在這樣的複仇心態下,準備了三年的時間,於公元前494年再次興兵伐越,越王勾踐戰敗,一籌莫展,越國大夫文種自告奮勇去吳國求和,那麼文種又是以怎麼的告辭令說服吳王寬恕殺父之仇,允許和義的呢。
於是文種當時就搜求了八名美女,又帶著金帛就去見伯痞。這個事情啊,對我們來說,現在好像當然他做成了,感覺好像是順理成章了,其實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但伯痞當時聽說文種來求和了,就擺出一副很倨傲的樣子,在大營裏麵召見文種,他見到文種第一句話他就說,我們吳國馬上就要滅掉越國了,他拿著那個禮單看完之後,他說如果我們滅掉越國之後,越國所有的珍寶全是我們的,你就拿這麼一點點東西就想來收買我嗎,大家注意他說的話,他沒有說不可以和,他說的是你給我的禮物太輕,如果換了一般的人,他們可能想禮物太輕,我們再多加一點,文種沒有,文種這個人非常善於辭令,他當講了一番話,最開始他講,他說,越國雖然敗得隻剩下五千人,但是這五千人都是敢死的戰士,還可以一戰,如果說戰而不勝的話,我們越國將把我們所有的,這個府庫裏邊的糧食全都燒掉,把所有裏邊的錢全都沉到江裏麵去,一分都不會留給你們,而且我們的越王將串身異國,就像當年的楚昭王一樣,將來再重恢複自己的國家,這個是赤裸裸的危險,就是我們還可以跟你打,打不贏的話,我們豁出去了我們把所有的錢都燒掉,我們不會給你,這是危險,第二意思,文種又說,他說,如果說越國投降了吳國,府庫珍寶將全部歸吳王所有,吳王隻不過把其中拿出一小部分,分贈給太宰而已民已,就說的是,給你,給伯痞,如果太宰能夠主持和義的話,越國好像是投降了吳國,其實是投降了太宰,這樣太宰一個人獨擅全越之利,諸將不得與焉,我們越國所有的好處全都是你的,其他別人是不可能跟你分的,這個是利誘,第三層意思他又說,何況五千敢死戰士,打仗的時候,說不定還會發生什麼事情呢,萬一有什麼不可測的事情發生呢,這又是危險,最後他又把那個禮單拿過來,他說這八個美女是我們找到的,越宮最美的美人,如果民間還有美於此者,那麼我們還會把那些美女,也送到太宰的府中,以備打掃之數,就是繼續伺候你,這又是一個利誘,所以你會看到文種是先危威脅,再利誘,再威脅再利誘,節奏掌握得非常好,一番話說得這個伯痞撚鬢而笑,覺得文件種的這個辭令,確實是非常的鋒利,當天晚上就把文種留在了大營裏,他說,明天早上我帶你去見吳王求和,所以文種先是搞定了伯痞,但是伯痞要搞定吳王,這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夫差立庭之誓,三年的時間,每天人家問他說,你有沒有忘記越王勾踐殺死你的父親,他回答不下一千遍,流著眼淚說,唯,不敢忘,是吧,那伯痞的話是怎麼能夠去說服吳王的呢,伯痞第二天帶著文種去見夫差,夫差當時就問伯痞,他說寡人和越國有不共戴天之仇,怎麼能夠答應越王的求的和,伯痞說,他先給這個吳王消氣,他說越王的屈辱已經受得夠多了,他答應要到我們國家來做媽僕,他的妻子可以到吳國來做妾,就是其王請為吳臣,其妻請為吳妾,殺人不過頭點地,對他們來說,已經是一種莫大的屈辱,而他們所想要得到的,不過是維持他們的宗祀一線而已,就是保全他們的性命和宗廟,然後呢他又去利誘吳王,他說,夫,受越之降,厚實也,赦越之罪,頭名也,名實俱敗,吳可以伯,如果你要赦免越國,你會得到實惠,同時你會得到一個很好的名聲,有了名氣,又有了實惠,這樣,吳國將來就可以稱霸於天下,然後他又故意威脅,他說如果說我們一定要跟越國作戰的話,彼勾踐將焚宗廟,殺妻子,沉金玉於江,率死士五千人,致死於吳,得無有所傷於王之左右乎,就是勾踐要把他的妻子殺掉,把他的寶貝沉到江裏邊,然後跟我們拚命,這樣,豈不是我們吳國,也要損失很多勇敢的戰士吧,最後伯痞,又利誘吳王,他說,與其殺是人,孰若得是國為利,與其殺了勾踐,為什麼不得到他們國家所有的好處呢,與其殺之而行君之法,孰苦赦之而成君之仁,結果吳王夫差這個時候就被伯痞說服了,他就問,他說越王的使者在哪裏,文種在這個時候被帶到夫差的麵前,夫差就問文種,他說越國的國君,可以到我們國家做媽僕嗎,他的妻子也可以來嗎,文種說,可以,就在夫差準備答應和議的時候,伍子胥來了,伍子胥呢聽說文種來求和,他也感覺到夫差可能會答應這個和議,就急驅到夫差的大帳裏,告訴夫差一定不能答應,他說吳越兩國啊,勢不兩立,不是越吞並了吳,就是吳吞並了越,說我們跟越國之間呢,我們得到了他們的車,我們可以乘。我們得到他們的船我們可以用,如果說吳國赦免越國的話,對將來的吳國就是一個極大的威脅,對我們的吳國可能有被兼並的危機,這個是曉之以理,接下來他又動之情,他質問吳王夫差,說如果你現在赦免了越國,如何麵對你那三年的立庭之誓,你怎麼到地下去見你的父親,當時夫差啊,已經心裏麵許和了,他也想答應文種,但是呢他也不知道,去怎麼回答伍子胥的問題,就拿眼睛看著伯痞,看伯痞怎麼回答,伯痞跳出來說,相國誤矣,就是說,伍子胥呀你錯了,他說如果照你這麼說,吳國跟越國國情相似,那麼秦晉魯衛,這些國家它們都是陵路國家,難道這些國家也會互相之間容不下,最後並為一國嗎,他就駁斥了說,不是吳有越,就是越有吳,他說那秦齊魯鄭什麼這些國家,他們也都要變成一個國家嗎,他說第二,如果說我們先王的仇恨很大的話,那也比不上相國你封楚國的仇恨,可是呢你對楚國做了什麼呢,你許楚昭王複國,而僅以米勝為請,就是隻剩下米勝回去做一個白公,而我們現在是越王的夫婦要到吳國,來做臣,來做妾,為什麼你自己做了,這麼一件寬宏大量的事情,答應楚昭王複國,卻要讓我們的大王去殺掉越王,居一個刻薄之名,忠臣是不會這樣做事的,當時伍子胥非常的生氣,伯痞的回答其實是沒有道理的,他說為什麼你做了這麼一個忠厚的事情讓楚昭王複國,因為當時的情況不一樣,第一,楚國占不住,第二戰爭打不贏,第三國內有內亂是吧,占不住的話是指,吳國當時不可能以一個小國家把楚國全占住,第二戰爭打不贏,是困為秦國和楚國當時在聯軍,吳國根本就打不贏,第三就是國內有夫概造反,所以當時闔呂不得不放棄楚國,回到吳國,而不是說因為伍子胥,他寬宏大量地想去赦免楚國,想要楚昭王複位,不是這回事兒,但是當伯痞這麼胡攪蠻纏的時候,這個伍子胥就很生氣,最後伯痞還說了一句刺激他的話,他說,相國自行忠厚之事,而欲我王居刻薄之名,忠臣不如是,他說相國你自己做了這麼一件忠厚的事情,讓我們大王去居一個刻薄的名聲,忠臣是不會這樣做事的,他這句話一說呀,當時把伍子胥氣得麵如土色,憤恨離帳,轉身就走了,他這句話不但氣走了伍子胥,同時也堅定了吳王夫差,許和的決心,因為什麼呢,他說,將軍自行忠厚之事,意思就是說赦免越國的話,才是一個忠厚的事情,如果不赦免越國的話呢,豈不是要居一個刻薄之名,所以夫差呢就這樣同意了越王的求和,在伍子胥離開大帳之後啊,他遇到了大夫王孫雄,他跟王孫雄講了一句話,他說越國十年生取,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後,吳宮就會變為沼澤了,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公元前494年,大家記住這個年頭,我們看二十年之後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