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區級機關機構改革,我由區廣播電視局調至區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分管群眾文化與專業文化工作。半路出家做文化工作,有點畏難,但又想,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於是欣然接受,認真拜大家為師,從頭學起。
上任不久,剛好鄞州區越劇團《藜齋殘夢》劇組成立,這出新編音畫越劇主要寫了鄞州籍大畫家沙耆曆經磨難,漂泊的艱辛、愛情的感傷、家庭的變故、藝術的痛苦,最終導致生命裂變,精神不堪重負,又後在寧靜的山村,超越自我,激情創作,成就一代大師的真實故事。劇本是成都女作家張勇老師寫的,已數易其稿,內容好,唱腔設計和舞美、燈光設計都是一流的,加上兩個戲劇梅花獎得主加盟,區委、區政府對這出戲十分重視,還專門撥款支持排演。
上任不久,越劇團團長金琪軍約我一起去上海落實主創人員。我小時候雖看過幾場越劇,但真正接觸越劇這還是第一次,在上海我見到了許多越劇界的名人。經商定,第二十一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上海越劇院一團團長——“越劇王子”趙誌剛領銜主演沙耆,浙江省第五屆戲劇節演員一等獎王派名旦、本團副團長陳萍主演孫佩君,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呂派花旦趙海英友情主演喬伊絲。舞美設計胡佐,服裝、造型設計王笠君,導演伊天夫,可謂陣容強大。
趙誌剛是全國新長征突擊手,上海市政協委員,我國越劇界的名人,各種榮譽很多,可謂德藝雙馨。他四十六七的年紀,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些,皮膚白皙,個不算高,平易近人,沒什麼大腕的架子。排練期間,他特地從上海開車趕來,幾次來回奔波,很是辛苦。我們開始時在原劇團駐地排演,當時正值夏天,排練房小,也沒空調,就用兩隻搖頭電風扇降溫,再在水泥地上灑點水。在生活上他不講究,為了排演方便,就住在隔壁的黨校招待所,吃飯也簡單。大概是為保護嗓音,他從不喝酒,隻喝一罐紅牛飲料。而他在藝術上可謂精益求精,往往一場戲要反複演練,既是演員,又是導演。休息時,顧不得擦汗,就與編導探討一些細節,提出修改意見。
由於排戲時間緊,地方太小,天氣又熱,後來我們臨時借大學園區圖書館的大廳排練。那裏廳大,又有中央空調,條件好了許多,演員們排戲也更投入了。可沒排演幾天,台風來臨,風雨交加,給演員們上班出行帶來了不便。記得那次早晨,風雨很大,團辦公室的柳丹一早挺著大肚子來到圖書館,圖書館還沒開門,她就隻好在外麵等,風雨已打濕了她的裙子。趙誌剛老師見到後,關心地問柳丹,並馬上與館內工作人員聯係,很快進入館內,使她免受風雨之苦,這件事給全團同誌留下了深刻印象。
為了在戲中充分體現沙耆愛國、追求藝術的崇高精神,趙誌剛率演職人員兩次到塘溪沙村沙耆的故居,聽當地村民介紹沙耆的生平,與村民交流,緬懷沙耆的事跡,不斷積累生活素材,尋找藝術的靈感。為保護沙耆的故居以供後人瞻仰,全體演員還參與義演,把演出掙的錢捐給文保單位用於保護沙耆故居。
這出戲在寧波、上海兩地演出後,大獲成功,受到區委、區政府領導的肯定,後又榮膺第九屆中國戲劇節優秀獎、優秀表演獎。在紀念中國越劇100周年演出時,該劇又榮獲2006年中國越劇藝術節劇目銀獎。
這些成績的取得與趙誌剛老師的加盟是密不可分的,許多演員在趙老師身上不但學到了精湛的越劇藝術,還學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美德。
(2011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