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我邀請同事好友進餐,準備的菜很豐盛。大家邊吃邊談,興致甚濃。由於客人較多,我未讓六歲的女兒爽爽上桌。她進進出出,不時在這個叔叔那裏說幾句,又到那個阿姨身邊講幾句,高興得很。幾個客人騰出位置要叫女兒一塊兒吃,被我擋住了,誰知她大聲地說:“我要和大家一塊兒吃。”這時,我才醒悟到女兒的要求是對的,我不該輕視這位小主人。
其實,眼下像我這樣待孩子的父母還真不少。有些父母當家裏來客人時,總是擺出一副家長的架勢,孩子插話或丟給他一個厭煩的眼色,或幹脆把孩子支走。在農村,客人吃飯時,不讓孩子上桌更為普遍。這種做法不但刺傷了孩子幼小的心靈,更讓孩子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
由此,我聯想到一則王羲之育子的故事。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在家時經常有客人上門求教。他把接待來客作為讓孩子觀察社會、認識生活的窗口,作為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極好機會。王羲之從不約束孩子,特別是當客人同他一起磋商談論書法藝術時,總是讓孩子守候在旁,聽他和客人交談。時間一長,耳濡目染,孩子迷上了書法,從小就開始勤學苦練,終於也成了一位傳世的大書法家。
心理學家認為,客人對孩子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當客人到來時,孩子的情緒格外樂觀,好奇心增強,大腦皮層興奮增加,接受能力也大大提高。客人的氣質和修養,興趣和愛好,言談和舉止,都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父母的熱情好客行為,也會在孩子的心中播下團結互助友愛的種子,對孩子的品德情操、性格培養等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上,不妨學學王羲之育子的方法。
(1992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