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狀城市公共建築用地空間分布特征
從現狀調研結果來看,比較杭州上城區、下城區、西湖區、拱墅區、江幹區和濱江區六個區的公共建築分布可以發現,公共建築的空間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以杭州西湖為圓心的“西北-南”方位的扇形區域。據此,將該六個城區劃分為杭州大都市的核心區,也是本次研究的重點區域。通過對各類公共建築(在統計局分類的基礎上進行了歸並,最後按照七類進行劃分)的用地麵積調研數據進行統計。
從現狀建成與正在建設的公共建築總量的構成上看,杭州核心區公共建築總用地麵積構成中以西湖區與江幹區為最大,均占到28%;其次分別是上城、下城與濱江,分別占了11%~16%;而其中比例最少的是拱墅區,僅有6%。西湖區商務寫字樓的開發十分迅速,而江幹區則憑借著新城市中心——錢江新城龐大的公共建築規模,使它們成為杭州近年來發展速度與結構變化最快的區域。
從杭州核心區公共建築分類用地麵積統計圖來看,按照七類公共建築的功能劃分,在總量結構差異的現象背後,其功能結構卻有較大的相似性。
其中,均以商務辦公樓的用地麵積為最大,其次是行政辦公樓與酒店賓館,而金融中心與大型商業與專業市場(除江幹區外)的麵積都是最小的。這與杭州在2000年以後加快了樓宇經濟建設的步伐有著緊密的關係,突出表現為寫字樓是當前各個城區的建設熱點。
從杭州核心區公共建築用地麵積空間分布圖中可以看出用地麵積的空間差異具有明顯的空間集聚特征,其中建築麵積較大的單體都呈現出相互集中分布的格局,從中可直觀地識別熱點區域主要位於以下地區:武林廣場地區(大型商業與省政府、市政府辦公樓)、錢江新城(正在建設中的大型公共建築群)、黃龍區塊(世貿商務辦公群)、文教區塊(高新辦公建築群)、景芳區塊(大型裝飾專業市場)、濱江區塊(UT斯達康等高新製造業辦公基地)。其餘公共建築則呈現從中心向外圍密度梯度遞減的格局。
從單體數量的統計結果來看,其中單體比例較高的三類公共建築是商務辦公樓、行政辦公樓與酒店賓館,而其餘金融中心、公共活動中心、大型商業與專業市場的比例均較低。
(二)現狀城市公共建築容量空間分布特征
公共建築的用地麵積體現了其在城市空間中的物理意義,而真正體現公共建築經濟意義的空間容量應該是其建築麵積(就業與使用麵積)。根據研究需要,對杭州核心區公共建築的建築麵積進行了分類統計。
從公共建築的建築麵積的構成來看,西湖區還是占據明顯的優勢,與占地麵積的構成相比,上城區的建築麵積構成比例從16%上升到了19%,拱墅區從6%上升到了8%,下城區由11%上升到了18%,相反地,江幹區由28%下降到了19%,濱江區從11%下降到了8%。可見,上城區、下城區、拱墅區由於是杭州的傳統中心老城區,因而從開發的建築麵積密度和強度上都較周邊快速發展區要高一些,濱江區、江幹區快速發展地區許多公共建築的開發麵積雖較大,但強度稍低。
從杭州核心區公共建築的建築麵積內部構成統計圖來看,其內部構成結構與占地麵積的內部結構具有十分相似的格局,即商務辦公樓、行政辦公樓與酒店賓館三類功能建築占有較大的比重。
從建築麵積的空間分布來看,建築麵積較大的公共建築在空間上的分布沒有呈現明顯的集聚特征,空間分布較為均勻,但總體看來,建築麵積較大的公共建築一般位於城市的快速拓展區域,如錢江新城、文教區塊、濱江區塊以及湖濱的省府辦公區塊與吳山區塊。
但與此同時,從建築麵積的空間分布密度來看,還是呈現出明顯的空間不均衡集聚格局,現狀的密度高值點出現在武林廣場、湖濱、黃龍、吳山、錢江新城、濱江區政府等區塊,其餘隨離西湖為圓心的扇形狀梯度遞減。
(三)現狀城市公共建築開發強度空間分布特征
此次研究根據調研的公共建築高度數據建立了空間數據庫,並利用空間插值的分析方法建立了高度空間分布的趨勢麵,生成高度變化的連續趨勢圖。由圖中可以看出,公共建築高度分布存在幾個明顯的高值點,分別是:錢江新城正在建設的公建群,市政府、武林廣場公共建築群,鳳起路與慶春路沿線部分地區,西湖大道部分地區,基本上都分布在城市的一級主幹道沿線;而西湖周邊地區,由於要保證城市景觀視線的質量進行了高度控製,總體上還是控製在了8層以下的開發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