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整個核心區一共1324個樣本的層數分布頻率圖中可以看出,杭州公共建築的高度集中於2-10區間內,整體開發強度偏低,最多的是4-5層的公共建築,樣本數達到230左右,而20層以上的公共建築所占的比例相對較少。
從杭州核心區公共建築開發強度單體數量統計表看,由於城市發展的繼承性,各個城區還是以8層以下的公共建築為主,而25層以上的公共建築則以下城區、濱江區與江幹區分布最為密集;相反,西湖區與拱墅區的公共建築高度則較低。從平均層數來看,濱江區以14.6層顯著高於其他城區,第二梯度是下城與江幹;相比較,拱墅區的開發強度是各個城區中最低的。
(四)現狀城市公共建築各功能類型的空間模式分析
杭州城市空間擴展先是呈枝狀沿城市對外交通線路(鐵路、公路、江河)兩側延展,而後呈樹枝形態逐漸變粗,或在枝狀用地之間插入新建用地,使新區與城區連接成片,呈展開的折扇狀。城市空間擴展方向具有明顯的階段性:1985年之前主要向北擴展;1985年後主要向西北擴展;1995年開始向東、向南擴展;2000年後擴展區域較為廣泛,除西南山體的自然屏障外,在其餘方麵均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在城市空間的不斷擴展的同時,也進行著內城功能的向外疏散與結構優化,城市空間擴展與產業結構演化相輔相成,互為因果耦合。
杭州城市用地擴展的地理質心從南宋時期開始便一直位於西湖區域,根據上述杭州城市公共建築用地空間分布呈現以西湖為中心的扇形展開狀特征,本次研究采用以西湖為核心的同心圓分析方法,並考慮城市建設的區塊分布特征,對現狀城市公共建築的空間分布模式進行分析。該同心圓由三個圈層組成:內圈層(半徑4公裏)、中圈層(半徑7公裏)、外圈層(半徑10公裏)。
1.商務辦公樓空間模式識別
商務辦公樓是樓宇經濟的主體,是都市經濟發展中的一種新型高級經濟形態,它以極小的土地資源集聚起最大化的經濟和財富效應。發展樓宇經濟,對於開拓發展空間、積聚經濟要素、提高業態檔次、提升內涵發展、擴大經濟總量等都有重要作用。從杭州核心區的商務辦公樓的空間分布中可以看出,其空間分布符合基本的“核心-外圍”模式,即大量的商務辦公樓還是集聚在城市的內圈層,但具有向外圍逐漸擴散的趨勢,而在中圈層與外圈層的部分區域又有部分集聚的現象。
如杭州核心區商務辦公樓建築麵積與占地麵積空間分布統計表所示,雖然從內圈層到外圈層商務樓的分布密度的大趨勢是遞減的,但在7區卻出現了明顯次高峰點,說明商務辦公樓的空間分布有向多中心形態演化的趨勢,並且現狀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次中心發育基礎。
從開發層數的統計看,也存在類似的現象,即從內圈層到外圈層平均層數逐級遞減,但局部出現了次波峰形態,說明在垂直空間的形態上也出現了多中心的雛形。
由此,總結杭州城市商務辦公樓的空間分布模式為:商務辦公樓的空間分布區域差異顯著,成非均衡集聚分布,主要集中在內圈層,即上城區、下城區、西湖區的以西湖為圓心的半徑4公裏區域內,尤其是武林廣場、黃龍地區和吳山-城站地區;總體分布特征遵循由內圈層向外圈層逐級擴散的格局;在部分區域,如錢江新城、濱江區政府區域及文教區塊出現次級分布高峰區,具有形成多中心的趨勢。總體來看,商務辦公樓的空間發展主要是以核心區為主,逐步向外擴散,並在中圈層及外圈層出現多中心結構的雛形。
2.行政辦公樓空間模式識別
行政辦公樓大都是非商業性質的,承擔著區域的管理職能,其布局一般是伴隨著城市用地的建設與擴展,逐漸在外圍區域形成新的管理機構。由於現狀錢江新城尚在建設之中,並未投入使用,因此從整體看,行政辦公樓的數量分布除位於西湖邊的省政府區塊呈顯著集聚外,其餘地區分布較為均衡,總體位於內圈層與中圈層。從表7‐5中的單體數量分布可以看出,1、2、3區的單體數之和占到了總量的67%,其中又以1區(包括省政府、武林廣場、下城區部分區域)為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