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從建築麵積與占地麵積的統計來看,從內圈層到外圈層並未呈現單調遞減的變化趨勢,卻是在4區出現次級波峰,表明行政辦公在4區域(包括鳳起東路沿線、錢江新城等區域)出現了另一中心的趨勢;雖然空間上分布的集聚形態不顯著,但由於其較高的開發強度,使其在麵積屬性上占有一定優勢。
由此,總結杭州城市行政辦公樓的空間分布模式為:行政辦公樓的空間分布區域差異不顯著,成弱均衡集聚分布,大部分集中分布在內圈層,尤其是武林廣場地區;總體分布特征遵循由內圈層向外圈層逐級遞減的格局;在部分區域,如錢江新城區塊出現次級分布高峰區,具有形成多中心的趨勢。總體來看,行政辦公樓的空間發展主要是以核心區為主,並在中圈層及外圈層出現多中心結構的雛形。
3.金融中心空間模式識別
從杭州城市核心區金融中心(銀行區域總部、片區總部)的調研數據來看,金融中心目前還處於集聚分布的階段,擴散趨勢並不明顯,並主要集中在湖濱、武林廣場和黃龍區域。從國際經驗來看,金融服務業的發育發展具有高度的空間集聚效應,城市辦公活動空間的集聚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基本條件,而社會經濟體製和金融管理體製的轉型、金融機構行為變化及城市空間擴張是金融服務業空間格局變動的動力機製。目前杭州城市中心基本呈現以武林廣場一極集中的格局,金融業的發展布局也處於單中心區集聚發育階段;等待城市次級中心形成後,金融服務業才會相應逐步向外擴散。
4.酒店賓館空間模式識別
從現狀酒店賓館的空間分布結果來看,其空間分布呈現從內圈層到外圈層逐層擴散蔓延的基本態勢;與此同時,在不同圈層又形成多中心集聚格局。從統計圖表結果來看,酒店賓館分布的高密度區主要位於湖濱地區、城站地區以及東站地區,這種分布格局符合旅遊入境口、旅遊名勝地、人口流動密集區域的空間特征。
5.大型公共活動中心空間模式識別
從杭州核心區現狀大型公共活動中心的空間分布來看,其分布格局較為清晰,即集聚分布於內圈層中心區,點狀分布於中圈層區域,體現出明顯的集聚-擴散趨勢。公共活動中心的空間演化與城市居住與產業空間的擴展緊密相關,造成目前杭州公共活動中心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在於:近幾年城市居住空間雖然擴展較為迅速,但真正處於中外圈層的居住區域的入住率尚不高,因而對於公共活動設施的需求並不旺盛,空間上也相應地並未出現明顯的多中心格局。
隨著未來人口的向外疏散和入住率的提升,公共活動中心必將向外擴散,並逐步在城市的次級中心集聚,最終形成多中心集聚的格局。
6.大型商業空間模式識別
從杭州核心區現狀大型商業空間分布圖看,除武林廣場大型商業設施的集聚區以外,其他區域的大型商業分布較為均衡;但從建築麵積與占地麵積指標來看,又具有不均衡的特點,即由內圈層向外圈層逐步擴展的同時出現了多個波峰,也就是商業次中心。其原因在於:近年來市內外交通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城市範圍擴大,在市中心以外交通便利處形成商業活動聚集的分中心,而市中心商業集聚區的商服功能進一步提升,商業中心等級網絡體係開始形成,並趨向於“多中心郊區化”商業中心布局形態。隨著大都市經濟圈的形成,由於發達的對外交通聯係通道和廉價的地租作用,家用小汽車的普及,次級商業中心將不斷得到發展;市中心的商務功能因此大大增強,信息中心和服務中心的地位進一步確立,發展成為經濟功能強大的CBD地區,最終形成“市中心商業區、沿交通幹線商業區、多級商業中心並重,商業散布於大都市區中”的空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