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行業看,科研信息業的區位基尼係數最大,即這一行業是高度地方性的;房地產業、郵政與運輸、商務及技術服務業、住宿餐飲業、公共管理與社會事業的區位基尼係數較高,相應地具有了較高的地方化程度;而各類工程及建築服務業、金融保險業、文體娛樂業的區位基尼係數相對較低,相應地其地方化程度也較低,說明這些行業與整個行業相對成比例地散布在各個中心,表明這些行業是整個服務業中的基礎性依賴行業。從空間區位看,武林中心除了商務及技術服務業集聚程度較高以外,其他行業發展水平較為平均,體現了處於成熟階段的複合功能與混合形態的特征;錢江新城則集中了工程及建築服務業和批發零售業,體現了處在建設階段的未成形城市中心的特征;黃龍區域主要集中了房地產業;吳山區域集聚了文化娛樂業、房地產業,體現了杭州傳統中心的特色;湖濱集聚了金融保險業、文化娛樂業和公共管理與社會事業,是杭州傳統的行政管理和金融商務的主要集聚地;東站與城站區域則集中了住宿餐飲業、工程及建築服務業,依托著其便利的對外交通和人流集散的條件;文教區域則顯著集聚了科研信息業,同時與其他服務業比例相差懸殊,說明該區域服務業發展的單一性;鳳起區塊主要集聚了商務及技術服務業和批發零售業,是杭州近年來發展速度較快的商務區;而濱江區域屬於尚未形成的城市中心,現狀呈現出以行政管理中心和房地產營銷為主的特點。當前杭州現狀中心已基本形成如下功能體係。
(三)空間係統結構特征
現狀城市公共建築中心體係的空間結構主要指城市中心體係的公建發展軸線(帶)與各級中心組成的網絡結構。學術界一般將城市的交通主幹道、城市活動最為活躍及公共建築分布最為集中的線狀區域作為城市公建發展軸帶,本次研究針對杭州城市公共建築空間結構的目標,采用公建線型分布密度分析法來判斷現狀杭州城市公建分布的軸帶體係。研究通過實地調研獲得的沿街公建分布信息,應用空間分析中線狀密度分析法,對杭州核心區的公共建築軸線密度進行了研究。
分析圖中公共建築發展軸線,得到現狀公建分布比較集中的四條軸線:中山中路-延安路發展軸、秋濤路-石橋路發展軸、環城北路-朝暉路發展軸和慶春路發展軸。可見其中密集最高的便是中山中路-延安路發展軸、環城北路-朝暉路發展軸,而其餘兩條相對較弱。
綜上分析,結合杭州現狀城市公共建築的規模等級分析,得到杭州現狀核心區城市公共建築中心體係的空間係統結構為“一主兩次多中心、兩縱兩橫網絡狀”。
第三節杭州都市區未來空間結構布局戰略框架
一、都市圈層麵的空間布局戰略框架
通過對國際經驗的總結與借鑒,基於杭州公共建築發展的曆史與現狀分析,以及現狀典型中心案例的研究,從杭州公共建築發展麵臨的區域背景、城市功能結構轉型的需要出發,提出未來杭州都市區層麵公建空間布局將從以杭州老城區(武林-湖濱-吳山)一極集中的團塊扇形狀布局,向以錢塘江為軸線的跨江、沿江,多中心、多軸線、網絡化布局轉型。空間總體框架結構為:濱江環湖,三個圈層,一主三副,六大組團,網絡化都市公建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