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很高興,覺得這孩子真是討人喜歡。這一天,我們全家特別開心,辰辰自然是我們開心的源頭。奶奶逢人就把這件事說一遍。老公回來聽說這件事後,漫不經心地說了一句:“我們辰辰簡直就是天才啊,一句話把媽媽和奶奶哄得這麼開心。”
我心中一動,隨即就釋然了,誠如奶奶說的,這麼小的孩子哪懂這些啊。
可是後來我漸漸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比如奶奶有時候會問他:“爸爸好還是媽媽好啊?”(這些問題在我們家裏是禁止的,我認為讓孩子非得把父母分出個親疏遠近,對孩子的成長一點好處都沒有,可是老年人偶爾還是會忍不住。)
每當這個時候,辰辰都會看看這個,再看看那個,然後給出一個皆大歡喜的答案:“全部都好。”
然後惹得問他的人哈哈大笑,連誇這孩子機靈,總會給他不同的獎勵。
這種情景幾乎在每個家庭中都出現過。我們總是特別享受孩子逗我們開心的那一刻。漸漸地,我發現一個規律,很多父母這樣問孩子的時候,孩子一開始總會誠實地回答是爸爸好還是媽媽好,被回答好的那個肯定是心肝寶貝地特別開心。但是被回答不好的那個,肯定就會不是滋味,盡管知道孩子是無心的,也會因為沒有在孩子心目中取得第一地位而吃醋。比如孩子有某種要求的時候,家長會說:“你剛才不是說爸爸最好嗎?那你去找爸爸啊!”
這個時候,孩子往往有兩種表現,一是改口說媽媽比爸爸好,二是賭氣不理人,覺得媽媽果然很不好,然後彼此都不開心。這樣的次數多了,孩子也就變得精明了,因為他發現如果他回答其中一方好,總會惹得另一方不高興。但是如果他說都好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會誇獎他。
當然,並非每個孩子都會這樣做。我記得曾經有兩個孩子告訴我他們的小秘密。一個說:“其實我還是覺得爸爸好,可是這樣媽媽就會拒絕我的要求,所以我才故意說媽媽好的。”還有一個正相反,他說:“我每次都說媽媽不好,所以她拚命想我說她好,就答應我很多要求,所以我不能說她好,否則她就不討好我了。”
要說孩子這麼小就懂得撒謊,可能有點言過其實了,可是孩子懂得大人的情緒是一種本能。他能分辨爸爸媽媽是高興還是不高興,當然也能知道自己怎麼做爸爸媽媽會高興。因此,為了獲得家長的誇獎,他不得不開始說一些迎合長輩的話語。
記得以前看過一個故事,一個孩子到別人家做客,無論主人讓他吃什麼,他都會推辭,非常有禮貌,每次都會得到很多大人的誇獎。有一次另一個小孩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孩子狡黠地說:“大人的手比我的手大得多,抓到的東西肯定更多,而且我推辭了,會得到大人們的誇獎。”
越來越多的家長覺得孩子實在太狡猾了,簡直需要跟他們鬥智鬥勇,一不小心還是著了他們的“道兒”。
對於孩子的“糖衣炮彈”,老公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給我講了一件事。
有一次他麵試一位候選人,這位候選人在高談闊論的同時,指著他說,像你們這樣的中老年人如何如何。他當時那個鬱悶啊,雖然他已經不是二十多歲,但是怎麼也不能算中老年人吧!
我笑著問老公最後錄取人家了沒,他搖了搖頭。我說你也太小心眼了吧!老公一本正經地說:“這麼不會說話怎麼做事啊,如果麵對客戶,對著一個三十幾歲的女士叫人家大媽,誰會高興?”
很多家長麵對孩子灌的“迷湯”會開心地跟周圍的人說:“這孩子就是嘴巴甜,以後出去不容易吃虧。”這確實是事實,會說話的孩子肯定要比其他孩子吃得開,大人也是如此。可是我們要正確對待讚美和奉承的區別。兩者最本質的區別就是目的,讚美是為了使別人獲得快樂,而奉承是通過取悅別人達到自己的目的。
孩子和大人一樣,他也會誇別人。麵對孩子的誇獎時,我們往往比獲得任何人的誇獎都高興,經常會用“童言無忌”等詞來形容孩子話語的真實性。麵對孩子的誇獎,最好的做法是真誠地向他道謝,至於額外的獎勵,建議最好不要有,否則會助長孩子以哄家長來達到自己目的的行為。
所以家長擺正心態非常重要,不要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學會了說假話。這樣,家長一來不知道孩子的真實想法,二來也容易使孩子養成虛偽的性格。
4.別讓孩子抓住你的“把柄”
盡可能地避免給孩子造成負麵影響,雖然我們無法保證在孩子麵前做得滴水不漏,但是隻要我們有心,那麼負麵影響一定越來越少。
樂樂的父母要去國外出差,請求我們代為照顧女兒樂樂,我和老公爽快地答應下來。辰辰從小就是一個人,看看他如何與其他孩子朝夕相處,絕對是件好事。樂樂要過來,最開心的要數辰辰,一直嚷著樂樂什麼時候來,而且主動做了很多準備工作,突然變得異常勤快。我和老公看在眼裏,喜在心裏,看來孩子有個玩伴,對他的成長和性格培養太有幫助了!
樂樂來的時候,辰辰表現得特別大度,把自己珍愛的玩具全部拿出來與樂樂分享,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先讓給樂樂,十足一個小紳士。
兩人一起上學,一起放學,晚上擠在一張床上。樂樂媽媽打電話過來問起的時候,我笑著說這兩個孩子一直形影不離的,連我和老公都要吃醋了。
有一天吃完晚飯,我和老公在客廳看雜誌,辰辰和樂樂在旁邊寫作業。兩個孩子開始聊天,辰辰說:“我們班的王小英最小氣了,每次隻吃別人帶的零食,自己的都藏起來偷偷吃,我們都不喜歡她。”樂樂接著說:“我最討厭我們班的餘依依,她最勢利眼了,隻喜歡跟衣服穿得漂亮的小朋友玩,還老是嘲笑其他小朋友,而且她還老跟老師打小報告,我們決定都不要理她了。”
我和老公對視一眼,這麼小的孩子怎麼就在背後議論別的小朋友呢,這長大了還得了啊?於是,我嚴肅地對兩個孩子說:“同學間應該相互友愛,如果發現其他小朋友有缺點,應該幫助他們改正,而不是在背後說人家的壞話,還要記住一點,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缺點,要學會包容。”老公在旁邊附和,我還想說什麼,辰辰卻搶先說:“媽媽,你這麼說不對!”我反問道:“哪裏不對?”辰辰義正詞嚴地說:“你回到家不也經常跟爸爸說哪個朋友好相處,哪個朋友很自私嗎?爸爸也說單位裏哪個領導正直,哪個領導喜歡聽好話呢!為什麼你們可以說,我們就不可以說呢?”
我和老公麵麵相覷,平時我們聊起這些的時候,總覺得孩子還小,從不避諱孩子,原來孩子一直都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下潛移默化。如果這次辰辰不反駁我,可能我都意識不到。事後,我跟老公商量,以後絕對不能在孩子麵前聊這些事情了,孩子在場的時候,要多誇別人的優點。
還有一次,辰辰跟樂樂商量:“樂樂,周末我們自己玩吧,我不想帶著小寶一起玩。”(小寶的媽媽經常會把小寶送過來一起玩。)樂樂想都沒想便說:“我早就不想跟他玩了,他反應太慢了,每次都拖我們的後腿,真是鬱悶死了。”
辰辰接著說:“那我們周末早點出去,這樣小寶來了也找不到我們,你說好不好?”
樂樂高興地答應了。
我和老公在旁邊聽得很是鬱悶,小寶憨厚老實,幹嗎不帶人家一起玩呢?老公覺得應該教育一下辰辰,他來到兩個孩子中間,開始給他們講道理。
哪知老公話還沒說兩句,辰辰振振有詞地說:“爸爸,不是你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嗎?”
老公立刻石化,好半天都說不出話來,我忍不住笑老公:“這話可不就是你說的嗎?結果你兒子就給徹底執行了。”
老公鬱悶地說:“那我說的也是事實嘛,總不能在家就什麼話都不說了吧!”
我們想來想去,最後決定盡可能地避免給孩子造成負麵影響,雖然我們無法保證在孩子麵前做得滴水不漏,但是隻要我們有心,那麼負麵影響一定越來越少。
後來有一次,婆婆過來看我們,說起老公太懶,不愛鍛煉等,辰辰像個小大人一樣地說:“奶奶,爸爸有缺點你應該跟他提出來,不應該在背後說他。”婆婆一愣,笑著說:“看來我們做大人的責任重大啊,如果做得不好,會被小孩子教育!”
孩子身上有了某種缺點,很多時候就是我們自身缺點的折射。很多家長在教育上實行兩套標準,就是對自己無限寬容,卻要求孩子每一方麵都做得非常好。
中國有句古話:言傳身教,言教不如身教。如果父母教育孩子的是一回事,自己做的又是一回事,如此言行不一,那麼讓孩子參照哪套標準呢?
5.家有小小“破壞王”
孩子的破壞性行為,換個角度看就是創造性行為。因為他不會被各種規矩所束縛和控製,敢於另辟蹊徑,不按照成人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問題,所以經常有創新之舉。
有人說,孩子是天生的破壞者,常常把好好的東西破壞殆盡。可很多時候,孩子的破壞性行為,換個角度看就是創造性行為。因為他不會被各種規矩所束縛和控製,敢於另辟蹊徑,不按照成人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問題,所以經常有創新之舉。看見孩子的破壞行為,家長不要下意識地想著去改正他,也許不經意間,一個小小的發明家就被這樣扼殺了。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做客,剛進小區的時候看見一對母子對峙著。孩子的媽媽手裏拿著一把戒尺,怒氣衝衝地說:“這個鍾買回來還不到一個月你就把它拆成這樣,你存心跟我過不去是不是?”
孩子手裏拿著已經損壞了的鍾:“等我以後再裝回去不就可以了嗎?”
他媽媽一聽這話更加生氣:“你這都拆了幾個了,有一個裝回去過嗎?”說著,又追過去打孩子。孩子一溜煙兒跑得沒影了。
我看著那個媽媽消失的身影,心想有一個這麼富有探索精神的兒子,她是多麼幸運啊!不怕孩子搞破壞,就怕孩子沒有好奇心。
記得辰辰三歲的時候,有一天我回到家裏,發現客廳裏一片狼藉,他的玩具四分五裂地躺在地上,客廳裏彌漫著很濃的香氣,我心想這是不是老公剛送我的香奈兒香水啊,果不其然,旁邊靜靜地躺著那個小巧的瓶子,裏麵的液體所剩無幾。我那個心疼啊!
辰辰見我回來,怯怯地看著我:“媽媽,我想看看裏麵有什麼,為什麼會這麼香?”
辰辰這句話消除了我的火氣,從他的話裏我知道他不是存心破壞,他隻是想研究一下為什麼玩具狗會叫,為什麼我往身上一噴就會香噴噴的。
其實,孩子的破壞分為有意和無意。在孩子一兩歲的時候,這種破壞都是無意的。比如看見一個東西很喜歡,拿在手裏沒幾分鍾就掉到地上摔碎了,這是因為他的四肢和大腦還沒有發育協調好。這時大人偶爾提醒一下孩子就可以了,沒必要過於苛求孩子。這種情況會隨著孩子長大而慢慢消失。
可是等孩子長到三歲甚至更大的年紀,他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什麼東西都想看一看,看見什麼都要問一問,如果得不到滿意的答案,他就會親自動手。
有些父母跟我說,其實他們也知道孩子喜歡摸索是件好事,可是好端端的東西被弄壞,實在心疼,很多時候還要收拾他留下的爛攤子。可阻止也不管用,孩子還是該出手時就出手。
既然壓製不起效果,那我們不妨換種做法,平時多給孩子一些符合他年齡的玩具,太簡單或太複雜的都會被孩子拋棄。當他有疑問的時候,給他一個友好的表情,告訴他各種東西的用途,耐心地給他解釋他感興趣的那些問題,有的時候不妨陪著他一起做“肢解”工作。
不過,孩子的破壞行為並不一定完全都具有創造性。
有一段時間,辰辰特別喜歡幫我做事,天天跟個小尾巴似的跟著我。我要喝水,他搶著給我拿杯子,卻經常因為燙而把我心愛的杯子摔碎了。我要化妝,他搶著給我拿化妝水,卻把梳妝台上的瓶瓶罐罐都弄得東倒西歪的。我因為心疼這些東西,就經常阻止他幫我做事。
有一天,辰辰很認真地問我:“媽媽,你是不是覺得我特別笨?”
我不知道他為什麼這樣問,隻好摟住他,揉揉他的頭發安慰道:“怎麼會呢?在媽媽眼裏,辰辰一直是個聰明的孩子。”
可辰辰不相信地看著我:“那你為什麼不讓我幫你做事呢?”
我意識到我的做法可能打擊孩子的熱情和積極性了。為了使辰辰相信我並沒有嫌棄他幫倒忙,也為了消除他的挫敗感,我盡量找一些適合他能力的事情給他做。
孩子經常會給我們幫倒忙,但是他真實的想法是為了要幫爸爸媽媽,要向爸爸媽媽展示自己的能力,隻是因為他確實還沒有具備那個能力,所以才會事與願違,在父母眼裏也就成了“破壞者”。
麵對孩子好心辦壞事,父母不能忙著去責備他。比如說:“跟你說了你還小,你就不聽,現在好了吧?”或者說:“你怎麼這麼笨,這點事也做不好?”甚至一臉嫌棄地說:“去去去,一邊待著去,瞎添亂。”這些話很容易傷孩子的自尊心,更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覺得自己真的很沒用,連一點小事都做不好,會讓他覺得很沮喪。限製孩子的行動也許可以省卻很多麻煩,可是孩子的積極性和自尊心卻會受到傷害。如果父母覺得有些事情孩子真的不具備做的能力,不妨對他說:“寶貝,這個媽媽自己來就行,不過現在有一件更麻煩的事,你能幫媽媽去做嗎?”
以上幾種破壞情況,隻要引導得當,孩子會回報一種驚喜給父母,可是有一種破壞,卻一定不能讓孩子養成。
周末逛超市,聽見一對母子的對話。
“媽媽,我想要一個機器人,好不好?”
媽媽說:“不行,上個月你舅舅不是才送你一個嗎?”
孩子有些不高興地說:“那個和這個不一樣,這個是最新的。”
媽媽滿不在乎地說:“這不是差不多的嗎?已經有的就別再買了,買其他的。”
孩子很不高興,視線落在另一個玩具上:“媽媽,這個我還沒有,我要買這個。”
媽媽一看標價,皺了皺眉頭:“這個太貴了。”
“媽媽,我就要這個。”
“不行,這麼貴的玩具,買回去你玩不了兩天就扔了。”
被媽媽一再拒絕的孩子生氣了,把觸手能及的東西扔到地上,媽媽又拽又打,很快引來了售貨員,孩子哭得驚天動地,媽媽氣得臉色鐵青。
其實小孩特別容易滿足,也特別容易不高興。孩子會向父母提各種各樣的要求,如果父母答應了,他就會歡天喜地;如果被父母一再拒絕,他就會覺得難以接受,覺得父母一點都不喜歡自己、不愛自己,伴隨而來的就是傷心失望的情緒。當這個情緒積蓄到一定程度時,孩子就會通過發脾氣、搞破壞來發泄自己的情緒,以此來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者通過破壞東西來和父母對抗,以使父母退讓、妥協。
很多父母被孩子氣得失去理智,往往抓住孩子就暴打一頓,孩子想使父母屈服,父母想把孩子打服,這是最不理智的以暴製暴的方法,隻會造成惡性循環。
麵對暴躁發脾氣的孩子,父母一定不能采取過激手段。首先想辦法使自己冷靜下來,再去安撫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讓孩子明白你拒絕了他的要求並不是不愛他。等孩子平靜下來,應該讓孩子明白,他的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要求是不合理的。並非所有要求隻要發發脾氣就能得到滿足,對於合理的要求,不發脾氣也會被滿足,而對於不合理的要求,再怎麼發脾氣砸東西也不會被滿足,而且他要自己麵對所造成的破壞後果。如果孩子的要求在於可滿足、可不滿足的情況下,父母不要直接拒絕,那樣會使孩子產生從可有可無到非有不可的心理。父母可以考慮多給孩子一些選擇的權利,讓他有更多的自由空間,孩子的注意力自然不會放在和家長對抗、搞破壞上了。
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被自己的情緒控製住。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要求完全隨心情而定,心情好的時候,孩子的要求再過分也會得到滿足,心情差的時候,孩子的合理要求也會被粗暴拒絕。父母如此情緒化,怎能使孩子不養成暴躁的脾氣呢?這個問題我們留到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那一節再詳細探討。
6.讓孩子走出去
作為合格的家長,不是把孩子保護得“水泄不通”,而是在平常的生活細節中教會孩子辨別危險。隻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好孩子,否則僅靠父母的保護,再盡職的父母都有百密一疏的時候。
前不久,一位朋友跟我講了一件令她十分苦惱的事。
有一次,她做菜的時候,突然發現醬油沒有了,她拿出二十塊錢,讓七歲的孩子去小區裏的小賣部買一瓶醬油回來,孩子卻遲遲不敢接那張錢,她以為是孩子懶,就批評了孩子幾句,孩子被說哭了,可還是堅決不肯去買醬油。朋友覺得這應該不是懶可以解釋的了,就仔細問孩子原因。孩子小聲地說不會買,朋友就壓著火氣說你把錢給人家,再拿醬油回來不就可以了嗎?孩子抽抽噎噎地接過錢,慢吞吞地出了門。
二十分鍾後,孩子還沒回來,朋友算算時間,買瓶醬油最多五分鍾,莫不是孩子出事了吧?她立刻跑出去尋找,剛出家門就看見孩子在小賣部外麵徘徊,不敢進去,手裏還捏著那張錢。朋友心頭火起,衝過去質問孩子:“叫你買個醬油,你在磨蹭什麼?”最後,還是朋友自己進去把醬油買了回來。
朋友失望地說:“七歲的孩子了,我七歲的時候,都能自己上學、自己做飯了。可我的孩子七歲居然買不回來一瓶醬油,他以後能做什麼啊?”
我問:“孩子平時有哪些玩伴?”
朋友想了想說:“現在都是獨生孩子,平時房門一關就各家幹各家的事了,孩子哪有什麼玩伴啊!”
我接著問:“那他平時都跟誰玩呢?”
朋友說:“我和他爸爸有空就陪他玩一會兒,如果我們沒時間,他就自己在房間裏玩玩具。”
我歎了口氣說:“如果是這樣,孩子不敢去買醬油,你就不能怪他,是你們沒有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朋友不以為然地說:“現在的孩子都金貴著呢,人家沒來找我們玩,難道我們自己去敲別人的門,說你家孩子可以跟我們孩子玩一會兒嗎?指不定人家不願意呢!”
我反駁道:“你說的這種情況在大城市確實存在,但是孩子總要上學,他總有他的同學吧。他也可以和自己的同學成為朋友,你為什麼不引導孩子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呢。”
朋友笑了起來:“這麼小的小屁孩,他哪有什麼社交圈子啊。現在有了網絡,我們大人的社交圈子都那麼窄,何況孩子呢!不過他跟他同桌的關係倒還不錯,就是我們一個住在城東,一個住在城西,走動起來很麻煩。”
我認真地說:“如果你真想改變孩子的這種狀態,首先要改變你們大人的狀態,如果因為怕麻煩而待在家裏,孩子也一定會養成懶得走動的習慣。父母是孩子的一麵鏡子,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麵鏡子,隻是意思不同。孩子通過觀摩父母的行為而學習各種各樣的技能,父母通過孩子的行為反觀自己的行為。”
我想孩子之所以有這樣的問題,絕非一天造成的,在孩子成長的這幾年裏,關於這一方麵,恐怕父母已經疏忽了很久。我將這個意思表達給朋友,朋友苦笑著說,確實這樣,其實平時也意識到了,隻是現在就一個孩子,擔心孩子出事。
對於這點,我真是深有體會,我一邊培養辰辰的社交能力,一邊一直擔驚受怕著。直到一件事後,這種情況才有所好轉。
有一次,老公出差回來給辰辰帶了一架遙控飛機,辰辰放學回來看見後馬上就想玩,可是拆開包裝後才發現沒有電池,家裏的備用電池正好用完了。辰辰叫我去買,當時我正忙著其他事,就對他說:“媽媽現在有點事,如果你不著急,媽媽明天就幫你買,如果你想現在就玩的話,就要自己去便利店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