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辰想了一下,估計抵抗不了遙控飛機的誘惑,決定自己去買,我把錢給他,他問我該買哪種電池,我說媽媽忘記是5號電池大還是7號電池大了,就是這兩種裏大的那個。辰辰聽了後,就往門外跑去。
他剛走沒多久,門外就傳來了敲門聲,我心想不可能這麼快啊,難道他又不想去買了?開門後才發現是我媽過來了。老太太一進門就找她外孫,我隨口道,去買電池了。老太太一聽,立刻往門口張望,說那便利店離這裏有五百米呢!其中有一段還是馬路,要是出了危險怎麼辦呢?被老太太一嚇,我也有點擔心,嘴上卻說:“平時我們一直都教辰辰怎麼過馬路,應該不會有事的。”正說著,辰辰拿著兩節電池回來了,一裝才發現其實是要小的那種,我抱歉地說:“哎呀,媽媽沒仔細看就以為是大的,買錯了。”辰辰一聽,一陣風似的又跑了出去。老太太繼續說:“這路上車又多,人又多,你怎麼就這麼放心呢!”我說:“辰辰都已經七歲了,不就是買兩節電池嗎?我七歲的時候都自己上下學了,您有這麼擔心嗎?”老太太仔細回憶了一下,發現確實如此,也沒話可說了。
辰辰很順利地把電池買了回來,自己在那玩遙控飛機了。
晚上老公回來後,我把這件事告訴了他。他聽後笑著說,確實應該鍛煉鍛煉他。我探究地問他:“現在你支持我這麼做,如果辰辰真的在我這種放手教育下出了意外,你會怎麼對我?”老公突然正色對我說:“我會第一時間回來,抱住你,跟你說‘我愛你’。”我一愣,隨即而來的是一種感動和難以置信:“因為我的教育而使我們的孩子發生了意外,你不指責我,還能這樣對我?”老公說:“孩子出事最難過的莫過於你了,我指責你也不能改變事實,而這個時候你是最需要安慰的人,而且你沒有做錯,人生本來就存在著無數意外,很多時候再小心翼翼也無可避免。”
老公的這番話使我茅塞頓開。
我們往往因為各種各樣的擔心而不敢放手,生怕孩子出事,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當我們有這種想法的時候,不妨問自己兩個問題:
● 我擔心的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 我能不能二十四小時跟著孩子?
事實上,我們就是缺少這種豁達。我們希望自己的小心謹慎可以使孩子規避一切傷害,讓他健康平安地長大,但是如果因為這種擔心就把孩子關在家裏,顯然不可取。就像我們深知飛機如果失事基本上沒有生還的希望,卻不會因為這個原因而不坐飛機一樣。汽車交通意外的頻率更高,可是我們出門依然開車。誰會放棄這些交通工具長途跋涉去辦一件事呢?那麼在孩子身上,我們怎麼就做不到了呢?我想當家長想明白這個問題時,就不會再畏懼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和社交能力了。
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一直是父母容易忽視的。一來很多父母過於注重孩子的成績,好成績超過一切,對於孩子的社交能力往往並不重視;二來總認為孩子還小,不用著急,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了,抱這種心態的父母不在少數。但是在這裏我想說一句話:孩子不會自動如你所願。
孩子的社交能力主要來源於兩方麵:通過觀摩父母和周圍的大人待人接物而來;通過與其他人相處而來。
一位媽媽曾經告訴我,她以前經常帶孩子出去玩,但是每次出去孩子不是磕著這裏,就是碰到那裏,爺爺奶奶心疼得不得了,後來為了避免麻煩,周末幹脆就陪孩子在家玩了。
對於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磕磕碰碰是再正常不過的,就算偶爾流點血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可能很多家長覺得我這樣說太狠,怎麼可以眼睜睜地看著孩子受傷呢!其實避免孩子受傷有很多種方法,而最下策的做法就是讓孩子待在家裏,或者亦步亦趨地跟著孩子。有的家長安慰自己,說現在孩子還小,等以後孩子大了,他就不這樣了,或者給自己設定一個期限,等上了大學,他就再也不管啦。可是真的等到孩子上大學了,肯定還是管。有一句話:要管的人一輩子都要管,不管的人早就可以做到。因為看管孩子是一種習慣,而習慣是人一生中最難改變的東西。
父母限製孩子的社交活動,主要目的也是想保護孩子。我見過一對父母,女兒工作後依然天天接送,風雨無阻地接送了二十幾年,理由是現在社會治安亂,萬一發生點什麼事就晚了。現在,這孩子根本不敢談對象,一來怕遇到壞人,二來無論去哪裏父母都跟著不方便。
所有人都覺得這對父母愛極了孩子,那麼,我們的愛隻能以這種極端的保護方式來體現嗎?這種做法確實可以避免很多可能出現的問題,但是同時也要犧牲很多,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作為合格的家長,不是把孩子保護得“水泄不通”,而是在平常的生活細節中教會孩子辨別危險。隻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好孩子,否則僅靠父母的保護,再盡職的父母都有百密一疏的時候。
平時,父母可以多與孩子交談,讓他學會識別危險。比如,私下與網友見麵可能有哪些危害,與男生單獨待在一個房間可能遇到哪些情況,並讓孩子明白哪些情況具有潛在危險。家長一定要注意,在談論這些話題時,不要針對孩子,隻要真誠地說出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和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不要對孩子說“你可千萬不能怎樣怎樣,×××因為去見網友,被騙了”,因為孩子一聽到這種話會很煩躁,很可能還會反駁:“吃飯還可能噎死,我們能不能不吃?你以為我連這個都不懂嗎?”
7.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如果可以做到心平氣和一點,想想是否有更好的辦法來處理這件事,也許能避免很多錯誤的做法。
周末,我和老公要參加一場宴會,不方便帶孩子。於是,我跟辰辰商量:“爸爸媽媽有事要出去,你自己在家和阿姨玩可以嗎?如果你想跟樂樂妹妹玩,媽媽就送你過去。”辰辰想了想說:“樂樂妹妹去外婆家了,我自己玩吧。”老公還想叮囑幾句,我拉著他走了。
晚上九點多的時候,我和老公回到家,發現阿姨一個人坐在客廳看電視,驚訝地問阿姨孩子這麼早就睡了?阿姨說辰辰在我們房間裏,但是孩子說不要打擾他,說他要給爸爸媽媽一個驚喜,所以她就在客廳看電視。
我喊了辰辰兩聲,辰辰的聲音從我們房間裏傳來:“媽媽,你再等一會兒,等我說你進來你才可以進來。”
老公嘀咕道:“這孩子搞什麼名堂呢!”
我笑著說:“看看孩子給我們準備了什麼驚喜吧!”
過了大概十幾分鍾,辰辰終於從我們房間裏出來了,臉上有些紅紅的劃痕,好像一隻貓。我心裏有了不好的預感,不等我反應過來,辰辰一手拉著我,一手拉著爸爸,帶我們進了房間。
果然,房間裏那麵空的牆紙上都是辰辰的傑作,旁邊躺著我新買的兩支幻彩口紅,基本上已經毀了。老公看著那麵牆,呼吸急促起來。辰辰沒有感覺到我們的變化,興奮地拉著我們走到他的畫作前:“媽媽,這是我送給你和爸爸的畫,這個是月亮,我的畫筆隻有顏色不會發光,然後我就在你的台子上找了兩支筆,這月亮就有光了,是不是漂亮多了?這裏是一條河,然後這裏是村莊。你說現在的城市太喧鬧了,等你和爸爸老了就想去一個充滿自然氣息的地方養老,我畫的你喜歡嗎?”
阿姨這時候跟了進來,看見房間被弄成這樣,忍不住自責:“都怪我,不應該讓他單獨待著。”
我阻止阿姨繼續說下去,拍拍辰辰的小臉,認真地告訴他:“辰辰畫的畫,媽媽特別喜歡,你畫得太棒了,你看,這裏居然還種上了花,比媽媽想象的還美。”
辰辰聽了我的讚美,小臉發光,有些懷疑地看著我:“真的嗎?為什麼爸爸和阿姨的表情都這麼奇怪呢?”
我趕緊撞了撞老公,老公違心地說:“爸爸是太吃驚了,你居然會畫出這麼棒的畫來。”
辰辰心滿意足地去睡覺了,老公看著色彩斑斕的牆壁,鬱悶地說:“這哪是驚喜啊,簡直是驚嚇嘛!你居然還鼓勵他,小心明天他把家裏全部畫成這個樣子。”
我笑著說:“那也不錯,就當二次裝修了,其實孩子也沒做什麼,隻不過是畫了一幅畫而已,如果他是梵高,在我們房間畫了這樣一幅畫,我估計你都會把整麵牆裱起來。”
老公不敢苟同地說:“可問題是我們的孩子不是梵高。”
我不以為然地說:“梵高小時候,他父母也不知道他長大後會成為舉世聞名的畫家啊!”
老公不再和我辯駁,隻是指著牆問我:“這裏怎麼辦?如果有客人來,我們就讓人這麼參觀?”
我示意他先睡覺,什麼事都等明天再說。
第二天吃早飯的時候,我對辰辰說:“媽媽今天要去看一個朋友,好想把辰辰的畫帶出去給阿姨欣賞,可是你畫在牆壁上,媽媽帶不走。”
辰辰想了想,給我出主意道:“媽媽,那你可以叫阿姨來我們家做客啊!”
我裝作為難的樣子:“可以是可以,但是這樣很不方便,媽媽也不是隻給阿姨一個人看,如果都帶回家,也許人家有事要忙呢。如果辰辰當初畫在紙上就好了,這樣媽媽往包裏一放就可以了。”
辰辰想了想說:“媽媽,那我再在紙上畫一幅,你帶出去好嗎?”
我驚喜地說:“辰辰願意再畫一幅當然好了,媽媽跟辰辰商量一件事吧,為了辰辰的畫作可以讓更多人欣賞,也為媽媽攜帶起來方便,以後辰辰把畫都畫在紙上可以嗎?”
辰辰慎重地答應了我的這個要求,我也按照他的要求給他買了熒光彩筆。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在牆上作過畫,更沒動過我的口紅了。而他留在牆壁上的畫,我並沒有立刻處理掉,而是有一次當著辰辰的麵不小心“蹭”到了牆上,在衣服上留下了痕跡,辰辰主動跟我說:“媽媽,你還是把牆上的畫弄掉吧!不然以後你衣服還會被蹭髒。”
事後,阿姨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有時候我覺得您對孩子特別心狠,比如孩子這麼小,您就讓他自己睡、自己洗漱。可是有時候我又覺得您特別慣著孩子,把牆壁塗成這樣,您居然一句批評都沒有。這要是在我們老家,孩子的屁股保準開花。”
其實,孩子把牆壁畫成這樣,我心裏肯定也不高興,可是回過頭來想想,我平時並沒有告訴過孩子不許在牆壁上畫畫,所以辰辰根本不知道自己不應該在牆上作畫。而且,孩子作畫的本意是想給爸爸媽媽一個驚喜,他想把爸爸媽媽心目中理想的養老場所畫出來讓爸爸媽媽開心,這個出發點完全是好的。
假設當我看見牆上的畫時,激烈地批評了辰辰,被弄花的牆壁並不會因此恢複原狀,而孩子本來期待父母開心的,卻失望了。父母並沒有感受到他的心意,而是認為他給父母帶來了麻煩。這對孩子而言是一種很大的傷害,小到他以後為了少挨批評,不再想著給爸爸媽媽製造驚喜;大到傷害孩子的積極性和自尊,讓他覺得自己一門心思想讓爸爸媽媽開心,結果卻把事情搞成這樣,費力不討好。
孩子犯錯時,大多家長下意識的反應是指出孩子的錯誤、批評孩子,然後讓孩子改正。千百年來,很多人都認為指出錯誤、接受批評、改正錯誤是對待錯誤的最好辦法。真的是這樣嗎?
對於大人而言,我們有自己的判斷,很多事即使別人不說,我們也知道自己做的是對的還是錯的。而對孩子而言,他的是非判斷力還沒有完全形成,至於反省自己更是無從談起。大多孩子承認自己錯了,並不是內心深刻地意識到自己做錯了,而是因為家長的批評和其他人的指責,不得不承認自己錯了。也許事後,孩子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但是他隻是在父母的要求下才這麼做,而不是心裏願意這樣做。
所以,批評對於孩子的心靈成長弊大於利。這些表現是相對於已經非常懂事的孩子而言的,更多的孩子受到批評後,反而故意和父母做對,你不讓我這麼幹,我偏這麼幹。於是父母從批評孩子到責罵孩子,最後甚至動手打孩子,可是效果卻微乎其微。
所以,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如果可以做到心平氣和一點,想想是否有更好的辦法來處理這件事,也許能避免很多錯誤的做法。
可見,錯誤不一定都要指出來。不指出錯誤隻是一種態度,關鍵是如何幫助孩子不著痕跡地改正錯誤,並且不再重犯。比如辰辰這件事,我不批評他不代表以後他可以繼續把家裏塗得到處都是。要讓孩子心甘情願地接受家長的做法,這就需要家長有一點小技巧。如果我僅僅是肯定了辰辰的用心,我想也許第二天回家,迎接我的是客廳裏四麵牆上都是他的畫作了。
要不著痕跡地改正孩子的錯誤,就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說話。我對辰辰說,媽媽想把他的畫作帶給阿姨去看。孩子的內心肯定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媽媽和更多人欣賞,他也知道牆是帶不出去的,於是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你可以請阿姨到家來啊。這時候向孩子說明,一次請阿姨來是沒問題,但是每次都請人家來,萬一人家不方便,就沒法欣賞了,於是孩子認識到如果把畫畫在紙上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剩下的就是房間裏的畫怎麼辦了,要是立刻找人換了牆紙,孩子心裏肯定想,媽媽說喜歡我的畫,卻這麼快就弄掉它,到底是喜歡還是不喜歡?這樣的做法很容易使孩子不信任父母。應該讓他覺察到自己的行為給父母帶來了麻煩,讓他主動提出解決辦法。這樣一來保全了孩子的自尊心,二來孩子覺得自己替父母解決了問題,內心收獲的是滿足感,而不是抵觸,一切問題便可消弭於無形。
雖然說批評也可以達到某種效果,可是進行批評教育的時候,父母心情惡劣,孩子不開心,而換種方式也可以達到目的,並且效果更好,我想作為愛孩子的我們一定會選擇彼此都開心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8.什麼時候為孩子“蹲下”
當父母能夠蹲下身子去凝視孩子的眼神時,孩子會感受到家長希望和他交流的那種欲望。從兒童心理學上來講,孩子感受不到那股“高高在上”的壓迫感時,更願意把真實的想法告訴父母。
很多家長總是想不通,為什麼與孩子那麼難以溝通,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能讓大人少操一點心,為什麼孩子要做出那些讓家長生氣的事。直到有一天,當父母為孩子蹲下了身子,才發現其中的奧秘:原來,孩子的世界真的和我們不太一樣。
我在工作過程中,結識了外國朋友黛西,因她在外企工作,用到中文的機會不多,所以她可以應付在中國的生活。可她的兒子小約翰隨她一起來到中國後,由於語言問題,在學校裏各種不適應,黛西請我替她物色一位中文家教,希望能替小約翰解決語言問題。
而在此前不久,我一位同學曾拜托我替她兒子聰聰尋找一位靠譜的外教,我靈機一動,一個想學中文,一個想學英文,而學語言最關鍵的就是環境,如果他們可以相互學習,既有利於兩個孩子的語言學習,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我把這個想法跟兩位媽媽一說,她們連聲讚好,聲稱這是一個絕妙的安排。
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兩家人很快成了朋友。於是,某個周末,我們三家相邀一起郊遊。
那天,風和日麗,氣溫宜人,聰聰和小約翰都玩得很盡興,兩個孩子的鞋帶都散了,我同學在身後喊住聰聰:“你跑那麼快幹什麼啊,鞋帶散開了,小心摔一跤。”說著,順勢蹲下為聰聰把鞋帶綁好。中間聰聰多次催促:“媽媽,你快點呀!”
同學抱怨道:“你動來動去的,我怎麼係得好,急什麼啊!”
而黛西同樣看見小約翰的鞋帶散開了,便用中文對小約翰說:“你的鞋帶散開了。”小約翰一看,自己蹲下把鞋帶係好,然後跑過去找聰聰。
中午時分,我們尋找吃飯的地方,決定聽從孩子們的意見。然後我又看見了完全不同的一幕。
我同學低頭問聰聰:“寶貝,你想吃什麼?”
聰聰說了一句什麼,我們都沒聽清楚,我同學追問了一次。我們轉身看黛西母子,隻見她蹲下身子問小約翰:“告訴媽咪,你有什麼想法?”
小約翰想了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黛西。
老公突然在我耳邊說:“中國媽媽為孩子蹲下,通常是為了給孩子整理衣服係係鞋帶,可是不習慣保持一樣的高度和孩子進行交流。西方媽媽不會為了給孩子係鞋帶而蹲下,卻會在傾聽孩子想法的時候,為他蹲下。”
聽了這話,我感觸很深,在和辰辰交流的時候,我非常注重辰辰的感覺,盡量不讓他感到他是在跟家長說話,而是讓他覺得在跟自己最信任的朋友說話,可是即使這樣,我也很少為辰辰蹲下過。至多,我坐在沙發上,他坐在我麵前或者依在我懷裏來保持差不多的高度。
從那以後,我試著為辰辰蹲下,並驚訝地發現,簡單的一個動作居然會有這麼神奇的效果。有一次,我和老公回家,客廳地板上有很多水,他一時沒留意,差點摔一跤。這時辰辰從洗手間出來,手裏拿著一塊還滴著水的毛巾,不用說,這客廳便是他的傑作。老公不高興地問他幹嗎把客廳弄得這麼濕答答的。辰辰看了他爸爸一眼,沒有說話。
我走過去,蹲在他麵前,溫柔地注視著他:“辰辰,你把客廳弄濕一定有你的理由,對嗎?告訴媽媽好不好?”
果然,辰辰點點頭說:“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去敬老院,我們給老爺爺和老奶奶擦了地板,所以我想幫家裏擦一擦,還沒擦幹,你們就回來了。”
“你真是太懂事了!”我由衷地誇獎他。
如果我們不問緣由就質問孩子,我想就算孩子說了原因,心裏也是抵觸、委屈的,更會傷害了孩子的一片心意。
辰辰的家長會上,我作為家長代表,呼籲家長和老師多為孩子蹲下。其中,有一位家長不以為然地說,她就經常為了孩子蹲下,但是效果一點都不好。於是,老師問該學生為何不喜歡媽媽蹲下,孩子童聲童氣地說:“我不喜歡媽媽蹲下後,讓我看著她的眼睛來批評我,不然她怕我沒聽她說話。”
全體家長都笑了起來,孩子媽媽也臉紅地笑了笑。
其實,家長是否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隻是一種表現形式而已,蹲下的本質是家長要把孩子真正當作具有獨立人格的“小大人”,並且平等地對待他。這決定著家長能否以正確的態度來處理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而不是簡單地指責和批評。
很多家長總是居高臨下地站著對孩子說:“你不應該這樣!”“你知錯了沒有?”正是這種居高臨下、命令式的語氣,使得家長無法和孩子實現心靈的交流,使孩子拒絕向父母坦誠內心真實的想法。久而久之便形成隔閡,使交流停留在“你作業做了沒”“這次考試考了多少分”這種最表麵的問題上,讓父母和孩子成為最親近的陌生人。
孩子雖小,但是他渴望大人能夠理解、尊重他,平等地對待他。家長不要忽略了孩子對於平等的渴求,應該放下家長的架子,蹲下身來跟孩子交流,不要總是讓孩子覺得你是那麼的“高高在上”。
那麼,蹲下有什麼好處呢?
當父母能夠蹲下身子去凝視孩子的眼神時,孩子會感受到家長希望和他交流的那種欲望。從兒童心理學上來講,孩子感受不到那股“高高在上”的壓迫感時,更願意把真實的想法告訴父母。
父母蹲下的時候,會比站著更有耐心,更願意去傾聽孩子的想法,甚至更欣賞自己的孩子。當父母摒棄浮躁的心態,專心傾聽孩子的童言童語時,會恍然大悟:“哦,原來你是這樣想的啊!”“原來你是因為這個啊!”因為相互之間的了解,所以有了更多的寬容和體諒,減少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親子關係自然會變得更好。
讓我們的每一次蹲下,不再是為孩子理衣係帶,而是給孩子一個平等交流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