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把成績放一邊,
先讓孩子對學習感興趣
1.媽媽的“一千零一夜”
媽媽會講故事,就不用再反反複複向孩子灌輸道理。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吸收故事的養分,慢慢和故事中的人物產生共鳴,形成替代。這樣,媽媽不用說教,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
枯燥乏味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要麼為了耳根清淨敷衍父母,效果微乎其微,要麼直接表示他的反感,不但沒把道理聽進去,甚至跟父母對著幹。但是,如果父母可以換一種形式,讓孩子自己去領悟道理,效果就會完全不一樣。這樣,父母不用天天苦口婆心了,孩子也不用遭受疲勞式轟炸。這個辦法就是給孩子講故事。幾乎每個孩子都喜歡聽故事,一個好故事就是一次教育。
為何故事有這種魔力呢?
其實也很簡單,因為故事永遠比道理生動有趣得多,孩子比較容易接受。另外,故事都是在講別人的事,孩子不會感到自己正在被教育。
從辰辰會開口說話起,我就開始給他講故事了。對於一個剛會說話的孩子來說,也許他根本不知道媽媽在給他講什麼,但是我相信他能感受到媽媽在用愛跟他交流。那時候,故事對於我們而言,僅僅是母子間培養感情的一種交流方式,辰辰從來不會挑剔故事,更不會問我情節。我每次給他講故事,他總是瞪著烏溜溜的眼珠看著我的嘴巴和表情。兩歲的時候,他慢慢能聽懂故事了,於是開始和我交流,常常在我講故事的停頓中追問:“媽媽,後來呢?”
從辰辰三歲開始,我和他約定,隻要我沒有特殊情況,每天晚上都會給他講一個故事。但是有的媽媽會跟孩子保證,一定每天講一個故事。雖然是出於對孩子的愛,做法卻不太可取,講故事更應該注重質量。比如,媽媽這天晚上特別忙,可是為了兌現對孩子的承諾,匆匆給孩子講一個故事完成任務。再如,媽媽發著燒,可是孩子記得媽媽曾經答應過他每天都要給他講一個故事,對於大人的承諾,孩子是非常重視的,雖然媽媽明白告訴他自己身體不舒服,他也會不依不饒,媽媽隻好拖著病體吃力地講故事。這樣也就失去了講故事的意義。
本書有一篇叫《給孩子一條退路》,父母也應該給自己一條退路,不要給孩子打“包票”,讓孩子明白父母也會有自己的事情,也會有生病或不方便的時候,這樣更有利於培養孩子的體諒心。
經常看見這樣的情況,有些孩子不管父母當時在做什麼,自己有需要就要求父母立刻放下手中的事,來滿足自己的要求,一刻都不願意等待。父母經常感慨孩子沒有體諒心,其實孩子並不是天生沒有體諒心,而是父母後天培養的。
所以,我和辰辰的另一個約定就是,講故事的時間是在我和辰辰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完之後。我是這樣給他解釋的:“媽媽把自己的事情做完之後可以更專心地講出好故事。而辰辰是個很有上進心和責任心的孩子,要是你沒把自己的事情做完,媽媽就急著給你講故事的話,你心裏記掛著還沒完成的事,就不會專心聽媽媽講故事了,這樣媽媽的積極性就受到打擊了。”辰辰非常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議。
有些孩子非常喜歡聽故事,父母就利用這點和他們談條件,比如:“你把作業做完了,我就給你講故事。”“你先洗澡,我才能給你講故事。”
這是講故事大忌之一——不要“要挾”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威脅了。這樣做會降低故事對孩子的吸引力,一旦有其他興趣可以取代的時候,父母會發現撒手鐧對孩子已經不起作用了。另外,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別強,如果父母以要挾的形式滿足孩子的願望,孩子在不久的將來也會處處要挾父母,和父母談條件。比如他本來就應該好好學習,變成你給他買什麼,他才好好學習等。不要讓孩子本來應該享受到的待遇,變成某種交換,這樣做得不償失。
每天晚上,辰辰總是早早做完自己的事,為了可以早點聽到故事,也很少來打擾我,怕我事情做不完就不能給他講故事,最多跑到書房裏來問我一句:“媽媽,你還要忙多久啊?”如果我告訴他還要半個小時,那麼這半個小時裏,他絕對不會再次打擾我,但是超過半個小時的話,他就會繼續來關注進度。我和他約定要忙完自己的事也並非真的要把自己的事做完,隻要辰辰已經準備好躺床上了,我不會讓他等太久的。每次我過去的時候,他還會問一句:“媽媽,你的事情做完了嗎?”
有一次,我因為流感發燒,按照約定,我生病的時候不給辰辰講故事,孩子來到我床前,我以為他想聽我講故事,就主動說:“辰辰,媽媽今天不舒服,不能給你講故事了。”
辰辰伸出小手摸摸我的額頭:“媽媽,以前我生病的時候,你給我講故事,我就覺得沒那麼難受了,今天你生病,我也給你講個故事吧!”
說實話,我當時頭重腳輕,最想睡覺,可是孩子一片心意,我再難受也不能拒絕。辰辰特地挑了一個老師講的《農夫和金魚》的故事,因為他認為我講的故事我都知道。他講得聲情並茂,整個故事非常完整。我發現他的語言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得相當快。我想這應該是得益於故事了。
我的一位朋友見辰辰口齒清楚、邏輯清晰,很是羨慕,於是我把這個方法告訴了她。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她打電話跟我說:“我每天都給孩子講故事,可是我發現沒什麼效果,也許我的孩子不喜歡聽故事吧!”
我認為不太可能,約好晚上去她家看看。
那天晚上,我剛到朋友家,她領著我走進孩子的房間,孩子當時正在捏橡皮泥,她說:“寶貝,媽媽給你講個故事吧。”
孩子想也不想地說:“我不想聽故事。”
朋友露出一個“你看吧”的眼神,出了門就跟我抱怨:“人家的孩子都是拉著媽媽要聽故事,我家的是我想講,他也未必領情。”
我說:“不見得,你選的時機不對,孩子正在專注地玩橡皮泥,你一進去就打斷他,說要講故事,孩子哪有興趣聽啊。”朋友爭辯道:“剛才隻是做個試驗而已,事實上,我在其他時間講,他也未必想聽,有的時候看我很想講他就說,好吧,媽媽你想講就講吧!他那表情就是他給我麵子才聽我講故事的!”
看著朋友一臉憋屈的樣子,我“撲哧”一聲笑了:“我們得找到根源,這樣吧,你就把我當成他,現在給我講個故事。”
朋友愣了一下,真的給我講了個《白雪公主》的故事。朋友的語言表述能力不錯,平時為人也風趣,可是卻時時離不開故事書,過一會兒就要看一眼,以免自己講錯。我把這點指了出來,朋友說:“我是為了盡量保持故事的原汁原味啊,萬一離開書本,有些情節我遺漏了,或者講得有出入呢?”
這是講故事大忌之二——照本宣科。講故事切記不可照本宣科。故事對於孩子的吸引力就在於接下來的情節發展,有些媽媽過於注重內容形式,生怕自己講錯了或者講漏了,老是脫離不了書本。要媽媽們把每個故事都背出來,這顯然太花費精力了,但是隻要能記住故事的梗概,用自己的語言聲情並茂地講給孩子聽,即使中間漏了什麼也不要緊。孩子故事聽多了,慢慢會發現故事發展應該是怎樣的,這對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有很大的好處。另外,如果媽媽們真的忘記了故事情節,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即興編上一段,好媽媽要會講故事,也要會編故事。
所以,建議媽媽們講故事的時候盡量脫離書本。對於孩子而言,他需要的是腦海裏裝滿故事的媽媽,並不是“朗讀者”或者解說員。另外,脫離課本對家長保持記憶能力和複述能力也有很大的好處,可謂一舉多得。
朋友聽了這些話,覺得確實如此。我又問她:“故事講完了,你會和孩子溝通嗎?”
朋友點點頭說:“溝通啊,最後才是最重要的一環,我很注意去啟發孩子,比如我會問孩子從這個故事中能夠得到什麼啟示,或者這個故事裏有哪些東西值得學習。”
這時,我大概明白了朋友的孩子為什麼不喜歡聽故事了。拷問孩子這種做法最立竿見影的壞處就是,大大降低孩子對故事的興趣。就好比我們小時候,學校組織看一場電影,大家覺得這場電影還蠻好看的,可是回來之後,老師立刻布置一個作業:明天上交一篇字數不少於一千字的觀後感。這時候,很多同學都會抱怨,看場電影要寫一千字的觀後感,還不如不看呢!等學校下次再組織學生看電影的時候,學生首先想到的不是電影有多好看,而是看完電影的後遺症——寫觀後感。
對於孩子而言,本來是開開心心聽一個故事,可是聽完故事媽媽就要考自己,如果回答不好,還得挨批評,還不如不聽呢,這樣就不用受這個罪了。而在孩子抵觸的時候講教育意義的故事,孩子不但不會受到啟發,反而會覺得厭煩,因而排斥故事中的道理。
的確,我們給孩子講故事,就是希望孩子能夠從故事中得到啟發或者養成某個優良習慣。可是講故事不能急功近利,家長希望一個蘿卜一個坑,每講一個故事,孩子就能明白一個道理,如果教育孩子真這麼簡單,我們什麼都不用做,天天給孩子講故事就行了,就不會有這麼多無奈苦惱的父母了。
故事的魅力在於潛移默化,父母要求孩子聽完就有大徹大悟的感覺,這顯然是違背常理的。此外,很多故事的教育意義非常明顯,可父母生怕孩子沒聽明白,總喜歡在講完之後再考考孩子:“你應該向孔融學習什麼呢?”“如果你是孔融,你會這樣做嗎?”如果孩子回答正確了,父母就顯得非常開心,覺得這天的故事沒有白講,孩子從故事中學到東西了。可如果孩子回答不對,父母就會不樂意。修養好的父母會將故事中的寓意再一次明明白白地告訴孩子,要求孩子記住並且以後照做;性子急的父母幹脆說:“我講了半天,你居然沒聽明白?這麼簡單的道理你都不懂?”
這是講故事大忌之三——把故事寓意給說破了。故事的寓意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慢慢感悟,如果家長非要把故事的寓意明明白白地告訴孩子,就算孩子說自己明白了,他也隻是明白了這個故事在講什麼,而不是明白這個道理,更不會按照這個標準去指導自己的行為。隻有孩子自己感悟的道理,才會在心中生根,從而去改變自己的行為。
給孩子講故事,對於改變孩子的毛病,克服孩子的不良心理都有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媽媽會講故事,就不用再反反複複向孩子灌輸道理。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吸收故事的養分,慢慢和故事中的人物產生共鳴,形成替代。這樣,媽媽不用說教,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皆大歡喜。
2.給孩子一條退路
現代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父母要做的就是卸下孩子的思想包袱,給他一條退路,讓他更輕鬆地上陣,這遠比拚命給他壓力好,就好比一根橡皮筋,拉得太緊容易斷是一樣的道理。
周末,我和老公帶著辰辰去散步,路過一個廣場,發現很多人擠在一起,還有很多人紛紛往廣場湧去,不等我和老公反應過來,辰辰已經一手拽一個,把我們拖了過去。
原來是一家專門生產奶粉的公司聯合某電視台舉辦了一次“寶寶爬行”比賽,最終勝出的寶寶將成為這個公司的形象特使,還有一筆不菲的獎金。這種活動在電視上並不少見,但是活動現場,我還是第一次見,辰辰更是興趣盎然,連去買他心愛的玩具的事都暫時擱置在腦後了。
一聲哨響,活動開始,戲劇的一幕出現了。活動方對參賽的寶寶的要求是,還不會走路的孩子,全程隻能爬到終點。孩子太小,根本不明白比賽的意義,有的孩子東張西望,有的孩子趴在地上一動不動,還有的孩子一離開父母幹脆放聲大哭……場麵極其熱鬧,伴隨著主持人的解說,比賽現場熱火朝天。
可是令人失望的並不是孩子的表現,而是家長的表現。有的家長見孩子不動,在旁邊拚命地喊,“寶寶,加油,快跑,快跑”,甚至忍不住用手推孩子。其中有一個孩子不小心磕到了,做媽媽的隻是隨便替孩子揉了兩下,然後就推自己的孩子前進。更有甚者,手裏拿著寶寶平時喜歡的東西,在孩子麵前一米處引誘著孩子不斷前進去夠這個東西,等孩子快夠到的時候,再離孩子遠一些。
這個情景讓我想起了逗狗,把肉提得高高的,讓狗一下一下跳上來咬。我本身很反感這種行為,為了滿足人類的樂趣,這樣去戲弄狗,不能好好讓狗吃個飯嗎?如今這種做法居然出現在孩子身上。
曾經有人做過一項試驗,用這種方法來引誘孩子,次數多了之後,孩子就會興趣索然,甚至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更因為被引誘卻得不到而產生惱怒的情緒,致使孩子變得脾氣暴躁。
我忍不住在旁邊說:“這種比賽簡直是在虐待孩子。”
旁邊一位媽媽聽我這麼說,覺得受了侮辱,立刻反駁我說:“這怎麼可能是虐待孩子?贏了比賽,孩子就能上電視,成為明星寶寶了。”
我心想,這麼小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明星是什麼,更不會因此而感到成功的喜悅,是父母在意孩子是不是明星寶寶,畢竟抱一個拍過電視廣告的孩子出去,是一件多麼值得驕傲的事。
這位媽媽繼續說:“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有一句話說,要贏在起跑線上,我看應該是贏在起爬線上。要是寶寶沒有上進心,以後怎麼麵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呢?我們也是為了寶寶好。”
這位媽媽說的有一定道理,現在社會的競爭確實激烈,大人的生活環境都很緊張,並且壓力巨大。可是把這種壓力移植到還不會開口說話的寶寶身上,這種想法正常嗎?即使真的要培養寶寶的上進心,要靠這種比賽來達成嗎?
比賽結果很快就要揭曉了。最後卻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大賽規定,誰先爬過終點線誰就是勝利者,可是最終有兩個孩子完成了任務,一個是手先過了終點線,一個是腳先過了終點線。結果兩位寶寶的媽媽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冠軍,誰也不肯讓誰,從爭執到開罵,主持人想勸解,還被其中一位媽媽推了一把,場麵混亂不堪,寶寶嚇得大哭起來。一些心疼孩子的媽媽忍不住護緊了自己的寶寶。有的媽媽說:“這種比賽,簡直就是拿孩子開玩笑啊!”
兩位媽媽各不相讓,到最後也沒分出個勝負,主辦方沒料到是這樣的結果,商量之後建議讓孩子再比一次。但兩位媽媽一聽立刻反對,認為這樣做對自己的寶寶不公平。我們沒有等待結果出來就離開了。
其實,舉辦這種比賽也沒什麼不好,可以鍛煉寶寶的爬行能力,對孩子的發育是有好處的,讓孩子從小就感受到熱鬧的氛圍,他會更陽光和健康。如果抱著平和的心態參加這樣的比賽,麵對寶寶可愛的行為,應該是多麼歡樂和諧的活動。可大人的爭強好勝心理卻把這種有趣的比賽演變成鬧劇,讓寶寶成為直接的受害者。
那兩位媽媽的出發點完全是為了維護自己孩子的利益,可是這到底是孩子的利益,還是她們自己的利益呢?過於看重某一次比賽結果,本來就是一種不健康的心態。贏了不沾沾自喜,輸了不垂頭喪氣,這才是父母應該具備的心態。如若父母不能保持這種心態,必然影響到孩子,孩子會在父母的言行中感受到緊張、焦慮的心情,從而變得焦慮不安,即使真的贏得了比賽,也是得不償失的。
很多人以為,不滿一周歲的孩子能知道什麼啊?確實,孩子不會說,不會走,可是再小的孩子,他都能夠感受到父母什麼時候是開心的,什麼時候是不開心的,因為他是非常敏感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充滿愛意地逗他玩的時候,他會衝我們笑,我們很生氣、很凶惡的時候,他會嚇得大哭起來。
在跟媽媽們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她們之所以會做出類似這樣的不當行為,是源於很多不必要的擔心。比如上麵的這位媽媽,擔心如果不這樣做,孩子會沒有上進心。其實這種擔心完全是多餘的。
父母在孩子的一生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可是孩子要接觸的人絕對不僅僅是父母,他也是社會人。現代社會的競爭如此激烈,孩子在平時的耳濡目染下會漸漸地具備社會屬性,父母完全不需要過早地去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而是應該努力讓他具備平和的心態。
但是,很多父母總是疑惑社會氛圍的作用。對於社會氛圍的重要性,我是有親身體會的。
記得辰辰七歲的時候要參加市裏的器樂比賽,因為我對他的興趣一直持放任自流的態度,所以他不像其他孩子那樣,三四歲就學各種樂器,因此他一直擔心自己的架子鼓輸給其他小朋友。
辰辰的這種焦慮心情越接近比賽越明顯,甚至到了坐立不安的程度。平時我和老公從來不給他這方麵的壓力,我們一直堅持,讓他學任何才藝都是為了陶冶他的情操而已,根本沒想過要他去拿什麼大獎。可是辰辰卻不是這麼想的。比賽前幾日,他經常跑過來問我:“媽媽,你說我比賽的時候緊張了怎麼辦啊?”
我摸著他的頭問他:“那你能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緊張嗎?”
辰辰想了想說:“因為我希望拿到第一名,我怕到時候我緊張了發揮不好。”
我再問:“為什麼你一定要拿第一名呢,其他名次就不好嗎?”
辰辰想也不想地說:“第一名才是冠軍,樂樂妹妹說如果我拿了第一名,她就會很崇拜我,所以我想拿第一名。”
我開始引導他:“那你覺得緊張的話,會不會幫你得到第一名?”
辰辰立刻回答道:“不會,反而會讓我失敗。”
“那這麼說,緊張不但幫不了你什麼,反而會讓你失敗,你是不是應該拋棄這種心情呢?”
辰辰點點頭說:“我也想這樣,可是我老是不由自主就緊張了,媽媽,我該怎麼辦呀?”
我開始給他分析:“樂樂妹妹說你得了第一名她會很崇拜你,這是鼓勵你的話,並不意味著你隻有得了第一名她才會崇拜你。我相信不管你得了什麼名次,樂樂妹妹都照樣喜歡和你玩,你說是嗎?”
聽我這麼一說,辰辰顯然輕鬆多了,可是他還有一點顧慮:“那我要是得了很後麵的名次呢?”
辰辰始終都在想不好的結果,因為過於在乎,所以他失去了平常的自信。
我鼓勵他:“隻要你已經努力了,不管拿了什麼名次都沒有關係,何況,媽媽相信你隻要在這幾天仍然和平時一樣練習,不去擔心比賽結果,保持好心情,你一定會發揮出色的。”
辰辰用力地點點頭,可是沒過一會兒,他又問我:“媽媽,那萬一我按照你說的做了,我還是沒發揮好怎麼辦呢?”
我輕鬆地笑笑:“那也沒關係啊!正好讓你知道自己哪裏還有不足,回來我們就把這個不足補上,下一次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績了。”
辰辰在我這裏得到即使他發揮得不好也沒關係的信息後,精神狀態明顯鬆弛了不少,回到琴房去練習了。這中間他還會有反複的時候,但是不再是問我拿不到第一名怎麼辦,而是問我怎麼才能不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