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分寸,決定孩子一生4(2 / 3)

比賽那天,我和老公表現出很輕鬆的樣子,我們給他明確的信息,如果拿到了好名次,爸爸媽媽會誇獎他,如果沒有拿到好名次,爸爸媽媽也不會覺得失落,隻要他安心地比賽了,爸爸媽媽還是會誇獎他。

最終,辰辰真的拿了第一名,本來我還擔心他得了第一名會沾沾自喜,打算和他慶祝完就找機會跟他說說勝利的時候應該具有什麼樣的心態。沒想到,辰辰並沒有出現我擔心的情況,而是跟我說了他內心的感受。他說,本來他非常強烈地想要得到第一名,但是想到得了第一名他會非常高興,而萬一沒有得到第一名他肯定會很難過,所以之後一段時間他隻注重練習,隻想著好好表演,沒有去想要得到什麼名次。這次得了第一名,他也很高興,卻沒有想象中那麼欣喜若狂。

辰辰的話反映出一個現象,如果將結果看得過於嚴重,容易造成大悲大喜的情緒,而這種情緒對兒童的身心健康是非常不利的。我們都明白,如果每次比賽隻有第一名的人才能高興,那其他人是不是都要承受痛苦呢?可畢竟第一名隻有一個,何況就算這次得了第一名,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是常勝將軍啊!如果贏了就高興,輸了就悲傷,人的一生要經曆多少次大悲大喜?那麼要有平和的心情,隻有永遠不去參加任何形式的比賽了。這顯然是因噎廢食的下策。

很多孩子本身對輸贏並不在意,他們擔心父母失望,甚至責罵,所以才會產生一定要贏的心理。可是從長久而言,這種心理對孩子的一生都有負麵影響。孩子特別爭強好勝算不得什麼缺點,可是與之相隨的是孩子不能承受失敗,一旦遭受挫折就容易自暴自棄。

所以,現代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父母要做的就是卸下孩子的思想包袱,給他一條退路,讓他更輕鬆地上陣,這遠比拚命給他壓力好,就好比一根橡皮筋,拉得太緊容易斷是一樣的道理。我想象不出,如果當時我和老公表現得比辰辰更緊張的話,辰辰是否還會拿第一名。

3.考砸了?沒關係

在孩子成長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是去想孩子最後應該考一個什麼樣的大學,做一份什麼樣的工作,而是腳踏實地地陪著孩子紮紮實實地打好學習的基礎,注重培養他的人格與品德,這樣還用擔心孩子沒有出息嗎?

孩子的一生要經曆無數次考試,考試成績不但影響著孩子的心情,更影響著千千萬萬父母的情緒。

現在越來越提倡素質教育,呼籲家長不要太看注重分數。可是當孩子真的考了個可憐的分數,愉快並無所謂的父母應該沒幾個,因為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名列前茅。

可沒有哪個孩子能做到一輩子都考好成績,麵對孩子考砸了的現實,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期末去開辰辰的家長會,家長的臉色幾乎就是孩子分數的折射。滿臉喜氣的父母,孩子肯定考得不賴,而那些垂頭喪氣或者臉有怒色的父母,孩子肯定考得不盡如人意。

我聽見一個小女孩高興地對媽媽說:“媽媽,我這次考了一個一百分,兩個九十九分,進入全班前五名了。”

小女孩滿心期待著媽媽的鼓勵,她媽媽顯然對這個成績既滿意又遺憾:“寶貝,這次考試比上次進步了,可是你什麼時候才能給媽媽考個第一名啊?隻要你考了第一名,媽媽就帶你去香港迪士尼樂園玩,好不好?”

孩子很想去迪士尼樂園玩,可是對於媽媽要求考第一名的條件,顯然讓她沒有把握,所以她一直沒說話。媽媽以為迪士尼樂園的誘惑還不夠大,幹脆改成了去日本。但是我看到,孩子似乎更加沒有底氣了。

其實,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麵對的誘惑越大越不能保持平和的心態。而失去了平和的心態,過於急功近利的話,一定會使結果變得糟糕。如果擺在孩子麵前的獎勵是一顆糖,孩子可能會忽視,正常麵對考試,可是擺在孩子麵前的是去日本迪士尼樂園玩的巨大誘惑的時候,孩子首先想到的是萬一考不好就不能去玩了。在這麼大的壓力下,孩子很可能會發揮失常。

很多家長可能對上麵的話不以為然。曾經有位家長給孩子製定了非常完善的激勵製度,考八十分以上,每五分一個檔次,會有不同的獎勵。分數越高,獎勵越大。反之,如果不到八十分,就會有相應的懲罰,也是每五分一個檔次,會有不同的懲罰。分數越低,懲罰越厲害。這位家長得意地跟我說,自從製定了這套獎懲製度後,孩子的成績明顯提高了。

我相信她的孩子成績肯定提高了,可是教育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一個階段的事。可以說父母這個崗位一旦上崗就是終身製的,沒有下崗的日子。

這種物質激勵在短時間內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絕對是不利的。我們大人也是如此,如果追求某一個成果時,我們也會鉚足全力,可是當結果達成後,就會鬆懈下來。那麼對於孩子的激勵,起到作用的也就是孩子追求激勵的那一段時間。當然,也有家長會說:“沒關係,我可以繼續製定新的激勵目標啊。”可孩子的學習動機已經發生了改變,他不再為了學到知識而努力,更不會去考慮自己是否已經掌握了所學的東西,而是想著如何才能得到那個獎勵。

我出來的時候又看見一個媽媽在一旁訓斥孩子:“你說我怎麼生了你這麼笨的一個孩子呢?我看過你的考卷,那些題目老師在課堂上都講過,我在家裏也給你講過,怎麼你的成績還是上不去呢?改天得帶你去測測智商了。”

孩子可憐巴巴地站在一邊聽媽媽發泄,不停地抹著眼淚。我看得心疼,忍不住勸道:“孩子也不想考不好,他很難過了,如果你現在安慰安慰他,可能效果會很好。”

也許這位媽媽見孩子一聲不吭,正愁沒人說話呢,轉身就跟我訴起了苦:“你以為我願意罵他啊,我這樣罵他他都不長進呢,要是我再不管,他下次不是要給我考個零分出來了嗎?”

孩子在旁邊委屈地抽噎著,然後說了一句:“媽媽,對不起!”

我當時心特別特別疼,我肯定家長要是教育得當的話,這個孩子一定會學得很好。

理由不複雜。這位媽媽表現得這麼激動,孩子卻沒有逃避媽媽的訓斥,始終待在原地沒有跑開,雖然他很難受。在媽媽這麼傷他自尊的情況下,他沒有頂撞媽媽,還邊哭邊給媽媽道歉,因為他知道自己考得不好,讓媽媽很失望。

我想這位媽媽如果能把孩子的成績看淡一點,多鼓勵安慰孩子,給孩子一個輕鬆的學習和考試環境,孩子一定會給她一份滿意的答卷。一個人不能完全沒有壓力,可是壓力太大絕對不是一件好事。我們經常看見一些參加比賽的人,因為心理壓力過重,最後導致失敗的例子,輕裝上陣往往才能發揮出最好的水平。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不苛求結果才能取得好結果。

辰辰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一段時間不愛學習,考試成績也不怎麼好,我和老公特別著急,老公恨不得代他去考試,更怕這種情況一直延續下去,最後決定由我去跟孩子談談。

辰辰起先不肯說,在我多方引導下,他終於告訴我他很想考一個好成績給我們看,可是越想考好越考不好,所以他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聰明。我驚訝地問他為何那麼強烈地想考一個好成績呢,爸爸媽媽也沒有這樣要求啊!辰辰黯然地說:“你們雖然沒有明說,可是我知道你們特別想我考好,我看得出來。”

我反思了自己和老公的行為,的確如辰辰所說,我們嘴裏是沒這樣要求過他,可是我們有意無意地表現出來了。如果他考得好,我們就眉飛色舞的,一旦他考得不好,我們就情緒低落或者假裝開心。孩子其實很敏感,父母的反應他都看在眼裏。辰辰在這種無形的壓力下,無法正常發揮,也就更加不喜歡學習了。

我一直想著怎麼改善這一情況,後來遇到了一位教育家,他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以前有一個農民,他種出來的莊稼永遠都比別人的要好。每到秋天的時候,總會有很好的收成,不但收成比別人多,而且質量最好。其他農民非常羨慕,向他討教種莊稼的秘訣。他隻是憨厚地笑笑:我真的不知道種莊稼的秘訣,我隻是想著精心照顧它們,該施肥的時候施肥,該除蟲的時候除蟲,也沒想過要什麼樣的收成,不知道為什麼每年都比別人的好。

故事非常樸實,蘊含的道理卻是深刻的。這位農民之所以會有圓滿的結果,隻是因為他注重的是過程和自己該做的事(精心照料莊稼),至於收成他並沒有放到首位。

最後這位教育家感慨地說:“連最樸實的農民都知道的道理,我們很多人卻忽視了。如果把精力都放在侍弄莊稼上,精心地照料它們,怎麼可能沒有好收成呢?可如果把心思都放在最後的收成上,還能種出好莊稼來嗎?”

教育上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如果在孩子成長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是去想孩子最後應該考一個什麼樣的大學,做一份什麼樣的工作,而是腳踏實地地陪著孩子紮紮實實地打好學習的基礎,注重培養他的人格與品德,這樣還用擔心孩子沒有出息嗎?反而是一直盯著結果看,最後才會事與願違。

從那以後,我從行為到心理都給自己清空,該做的事情都盡量做好,不苛求結果。沒過多久,辰辰不再排斥學習和考試了。他掌握知識比以前更踏實,成績自然也比以前好多了。最重要的一點,他是快樂的。

後來有一個朋友的孩子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我把我的經驗跟她分享了。過了一段時間,她打電話向我訴苦,說孩子沒考好,她吸取教訓沒有責怪孩子,而是告訴孩子不要緊,下次再來,可是孩子接下來一次考試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糟,她問孩子到底是怎麼回事,孩子理直氣壯地說“不是你跟我說考不好沒關係的嗎”。

我了解了一下她孩子之前的表現,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裏了。這個孩子對於考砸還是考好本身並沒有太大的感覺,隻是害怕爸爸媽媽責罵,所以媽媽跟他說考不好沒關係的時候,他特別高興。而媽媽又出爾反爾,孩子自然拿父母的話堵回來了。

所以,父母在做的過程中有幾點需要注意。

如果孩子因為考不好本身已經很內疚了,那麼確實沒有必要再去責怪他,這時父母的安慰和鼓勵是他最需要的。父母越是讓他輕鬆,他就會越感激父母,更會努力學習不讓父母失望。這類孩子本身是懂事的。

可是如果遇到上述例子中的孩子,那做父母的就要懂一點心理學了。如果他本身對學習成績無所謂,那父母要做的不是給他減壓或加壓,當務之急已經不是成績,而是應該反思一下孩子為什麼缺少學習的責任心了。這時對孩子提成績就要注意話術了,不要說“考不好沒關係”,而是換成“這次沒有考好不要緊,隻要你有信心,媽媽相信你下次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有的家長也許會說,要是我不時時提點他,不要求成績的話,孩子怎麼會上心呢?這擔憂完全沒必要。孩子處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學校裏經常會排名次,相互之間會打聽考了多少分。他完全知道成績對自己的重要性。家長根本沒必要再多說什麼,孩子也知道應該考個好成績。這時家長如果不做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是給孩子尊重、理解和鼓勵,結果會更好,因為沒有哪個孩子會在正常情況下故意考砸。

4.還原學習的本質

父母之所以覺得孩子難以溝通,是因為彼此的側重點不同。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以他的興趣和利益為原則,孩子其實很容易溝通。

朋友打來電話,周末請我去家裏做客,她說她女兒小薇彈鋼琴很不認真,希望我能以過來人的身份去跟她女兒來個現身說法。

我過去的時候,房間裏傳出一陣悅耳的鋼琴聲,隻是雙手偶爾配合得不是特別協調。朋友在客廳裏收拾房間,我詫異地說:“小薇這不是挺自覺的嗎?你還叫我來幹什麼啊?”

朋友把我讓到沙發上坐下,開始跟我訴苦:“你彈了那麼多年琴了,你還聽不出來她在彈什麼嗎?”

我仔細一聽,是《致愛麗絲》,鋼琴裏比較初級的曲子。

朋友繼續說:“老師教的她不願意彈,偏偏喜歡彈些亂七八糟的曲子,這些曲子又不在考級之內,彈了有什麼用啊?我說她,她還不聽。”

我連忙說:“我也喜歡彈這些亂七八糟的曲子,練習曲又枯燥又乏味,你不覺得這些曲子更加動聽嗎?”

朋友見我不但沒有跟她站在同一戰線,還讚同小薇的做法,很是鬱悶:“你這些話可別讓小薇聽見了,等下她就更有理了。我最基本的樂感還是有的,聽她反反複複地彈練習曲,我也聽得耳朵快起繭了,偶爾聽聽這些曲子,還可以換換心情呢!可是孩子要考級的,以後可以為考試加分。”

很多家長讓孩子學一門特長,一來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能輸給別的孩子,二來是抱著萬一考試差幾分,特長可以加分這個目的。我非常理解家長的這種做法,但是特長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的興趣和是否真正掌握了這門技能,如果一味追求考級,那麼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

我想起老公前不久給我講的一件事,他們公司招進了一位全能大學生,這個大學生擁有專業英語八級、律師證、會計證等多種證書,所以公司對他的期望也比較高。可是令大家大跌眼鏡的是,這個擁有多種證書的大學生除了會背各種知識外,根本無法和外賓進行交流,也無法解決實際工作中出現的難題。過了一段時間,公司領導隻好忍痛辭退了這個大學生,他非常惋惜地說:“擁有這麼多證書,卻沒有一項實際能力,以後我們再招人,不能再看這些外在的東西了。”

我把這件事講給朋友聽,朋友若有所思,良久,為難地說:“你說的情況也確實存在,可是現在都是認證書的時代,比如小薇以後去麵試,提起自己有鋼琴這個特長的時候,人家問她幾級,她總不能說我沒有證書,我給你現場彈一段吧。”

朋友的為難也正是大多父母為難的地方。雖然父母希望孩子能夠擁有一技之長,但是也很希望孩子能夠在一種輕鬆愉悅的心情下學習,隻是當這兩者不能兼顧的時候,為了孩子的長遠考慮,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的情緒放到次要位置上。我見過很多家長逼著孩子練習,孩子委屈得直哭,他們也陪著孩子一起哭的場景。

可是,我們隻有放棄讓孩子學習或者陪著孩子一起哭這兩條路嗎?

我對朋友提出要陪小薇練會兒鋼琴,朋友把我領到了孩子的琴房。

小薇見我和她媽媽一起出現,有些防備,我示意朋友去忙自己的事。

“小薇,你也喜歡這首《致愛麗絲》啊?”

小薇見我可以聽出曲名,有些高興:“阿姨,您也喜歡嗎?”

我給了她一個肯定的答案:“是啊,阿姨覺得這些曲子比枯燥的練習曲好聽多了。”

小薇見我和她有一樣的感受,忍不住說:“我媽媽要是像您一樣就好了,我最喜歡鋼琴王子的曲子了,可是她老是在我耳邊念叨考級考級。”

我沒有跟小薇深入探討考級的重要性,開始和她聊曲子:“我也是啊,我最喜歡他的《夢中的婚禮》。”

小薇興奮得兩眼放光:“阿姨,這首曲子也是我的最愛,我還沒聽過真人演奏呢!每次上課我媽都在旁邊盯著,我不敢叫老師彈給我聽。”

我摸摸她的頭,說道:“那阿姨彈給你聽?”

小薇連忙給我騰出位子。一曲既終,小薇又羨慕又遺憾地說:“阿姨,我的左右手老是配合不好,彈起來就沒有您這麼流暢。您是怎麼練的啊?”

“其實要達到阿姨的水平,一點也不難,阿姨很不喜歡枯燥的練習曲,可是為了可以彈這些優美的曲子,就鼓勵自己把練習曲裏的技巧都彈熟練了。阿姨每練習一段時間,就試著彈這些曲子,每次都會發現自己彈得比之前要好。如果優美的曲子是一所漂亮的房子,那這些技巧就是磚頭,如果沒有這些磚頭,房子就建不起來,也就永遠彈不出優美的曲子。”

小薇想了想問我:“那需不需要練很久啊?”

我老實地說:“這個因人而異,要不阿姨跟你約定,這個星期你試著把這些技巧學會了,然後我們彈《夢中的婚禮》,下個星期阿姨和你一起看看效果?”

小薇爽快地答應了我的提議。第二天,朋友驚喜地打電話告訴我,小薇在家很勤奮地彈這些練習曲,問我用了什麼辦法。

我告訴她,考級雖是她這個做媽媽的最重視和最關心的事,卻不是小薇最在乎的事,小薇最希望的是可以彈那些她喜歡的曲子,如果不支持她的想法,別說考級,連對鋼琴的興趣,她都會漸漸失去。

父母之所以覺得孩子難以溝通,是因為彼此的側重點不同,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以他的興趣和利益為原則,孩子其實很容易溝通。比如小薇,無論媽媽如何跟她強調這些練習曲對考級多麼重要,她就是不願意彈。但如果是為了彈好她喜歡的曲子,她就變得願意練習了,因為這是她的追求。父母隻能首先保護好孩子學習的熱情,才能談其他的。

說得再直白一點,其實這也是溝通的一種藝術,以自己的需要去和孩子溝通,孩子當然不肯合作,但是讓孩子明白這是為了他自己的願望在努力,孩子就會容易接受得多。

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朋友家,小薇有些羞澀地彈了《夢中的婚禮》,然後對我說:“阿姨,這個星期我很努力地練習了,可是我發現還是不能彈得像您那麼流暢。”

我沒有告訴小薇要很多年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因為對於孩子而言,如果強調需要很多年,孩子會覺得這個目標太遙遠而放棄,隻有讓孩子覺得目標努力一下就能達到,他才會願意為這個目標努力。

我說:“小薇才一個星期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已經很厲害了。我們不能要求一下子就到達山頂是不是?隻要這個星期彈得比上個星期好,那就值得高興,如果每個星期都比上星期好,用不了多久,阿姨就要甘拜下風了。”

小薇開心地問:“真的嗎?”

我認真地點點頭:“不信我們試試看,一個月後,阿姨再過來的時候,你肯定已經很嫻熟了,你可以叫媽媽錄下來,前後對比一下。不過學琴的話不能隻盯著幾個技巧學,其他的指法如果你都掌握了的話,會彈得更加行雲流水。”

小薇的鋼琴進步很神速,很輕鬆地過了當年的考級,朋友告知這個消息時,我由衷地感到高興。最高興的還是小薇,她終於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練習鋼琴了。

我學琴已經二十年了,很多人都問我是怎麼堅持下來的,我想我應該感激那個時代還不是特別注重考級加分,父母也沒有太重的功利心,覺得我想學,他們咬咬牙也能承受,就讓我學了。他們覺得我喜歡就好,不苛求我能彈出個什麼名堂來,也就沒有給我太多的壓力,於是,我就這麼堅持下來了。

雖然現在時代變了,但是不管年代怎麼變遷,興趣永遠是最好的學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