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分寸,決定孩子一生4(3 / 3)

我經常聽到有些媽媽對孩子說:“你以為我想逼你啊?這個社會就是這樣的,你要是考不出證書,你學了等於白學,就算你學得再好,人家不承認有什麼用?”

其實這樣做是非常不可取的,現在的教育體製,確實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一個人並不具備改變整個社會的能力,所以抱怨隻是一種徒勞無功的行為。也許家長抱怨的本意是為了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苦衷,體諒自己的做法。可是對於孩子而言,輕則他會接受很多負麵情緒,變得很煩躁,潛移默化中也成為一個愛抱怨的人;重則對社會充滿抵觸,這對孩子的性格和人格形成的危害相當嚴重。當然,我們有不滿需要發泄,但是為了孩子著想,我們應該把這種不滿留給自己消化。

有很多父母認為:文憑和證書不是萬能的,可是這些都是敲門磚。這種說法我非常認同,所以我在這裏並非要家長朋友們放棄文憑、鄙視證書,而是讓學習回歸本質——學習是為了掌握某項技能,不是為了一紙證書,否則就是本末倒置的行為。如果各項知識和技能都掌握得很好了,還愁沒有證書嗎?

過於追求證書而忽視了最重要的實質,就會像前文中的那位大學生一樣,即使把門敲開了,最後還是會被逐出門外。

5.抓住最佳教育契機

有時候,很多家長覺得教育孩子簡直就是對牛彈琴,可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否觀察過孩子的注意力和情緒?

很多家長都表示孩子不愛學習,自己說得口幹舌燥,孩子置若罔聞,想想就來氣。我們這裏所說的學習是個非常廣泛的詞,不僅指讓孩子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包括品德、技能等多方麵的學習。如果隻是指課本上的知識,那學習的含義就狹隘了。孩子不愛學習,或者不受教,是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作為家長,如果能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最佳教育契機,就會發現原來教育孩子真的一點也不難。可以說,抓住了教育契機,教育孩子就會變得事半功倍,反之就會事倍功半。

說到這裏,很多家長朋友都想問到底什麼是最佳教育契機呢?這有什麼標準嗎?

前些天,我參加初中同學聚會,多年不見,自然會聊聊工作、聊聊孩子。大家一致的感受就是現在的孩子實在太難教了,簡直就是上輩子欠的債,這輩子來討債了,專跟父母做對,要他好好學習,他不學習,要他好好做事,他把事情搞得一團糟。

同學會後,一位剛從外地遷回來的同學邀請我去她家做客。念書那會兒我們關係特別要好,總覺得同學會裏還沒有聊夠,另外她還有些教育上的問題想跟我探討。

周六那天,我過去找她。我們一起回憶念書時的趣事,彼此笑得很開心。不知道是不是笑得太大聲了,孩子走了出來,同學順口對孩子說:“先洗臉刷牙,然後把作業做了。”

孩子跟沒聽見似的,轉身走進了衛生間,同學又在他身後喊了一句:“你聽見沒有?”

回答她的隻有“咣當”的關門聲,我有些尷尬。同學連忙解釋道:“你別見怪啊!我這孩子就是這樣,說什麼什麼不聽,跟他說話不如跟牆壁說話呢!”

於是,我們的話題從念書時的趣事轉到了孩子身上。我問她這種情況持續多久了?她想了想說:“有一兩年了,其實平時倒還好,隻要一說到學習的事,他就這樣了。我在網上看到家長太嘮叨孩子就會這樣,可是我基本上也就提醒他一到兩次,我想怎麼樣都算不上嘮叨吧?反正隻要是讓他學習就特別費勁,不知道他是不是天生缺少學習的那根筋。”

我笑著說:“你這可有點兒給自己找借口啊,孩子不配合一定是教育方法出了問題,跟孩子天生不天生沒太大關係。”

我問起孩子學習的情況,同學也不知道怎麼描述,幹脆說:“今天你留在我家吃午飯,你觀察一下,要是你把這個問題給我解決了,我給你磕頭都行。”

我連忙說:“磕頭倒不用,我可以替你看看,但是解決問題肯定還是需要你親自來,我最多提點意見。”

這時,孩子在房間裏做手工,同學對他說:“你先把語文、數學作業給做了,這個到時候慢慢做就行了。”孩子沒有理她,繼續做手上的活兒。同學看我一眼,以眼神跟我說:看,我沒有騙你吧!

又過了一會兒,同學向我請教一道題目,我把解題的過程告訴了她,她興奮地說:“原來是這樣啊,上次他問我,我不會,我得趕緊告訴他。”

同學走進孩子的房間,對孩子說:“上次你問我的那道題,媽媽現在知道了,我告訴你怎麼解的。”

此時孩子正在看作文選,有些不耐煩地說:“你晚上再跟我說吧,我現在正在看書呢!”

同學沒有理會孩子的要求,拿過紙解起題來,邊演示邊說:“書你等會兒不能再看嗎?晚上說不定我們都忘記這件事了呢,有問題要盡快解決。”

同學抽走孩子手裏的書,讓孩子看解題過程,孩子快速地看了一遍,說:“嗯,我會了。”

同學有些懷疑:“你真的會了?”

孩子把書拿了回來,說自己真的會了,同學還想考考孩子,被孩子煩躁地推出了門外。

到了吃飯的時候,同學又趁機教育起孩子來,不過語氣還算柔和,孩子悶聲不吭地聽著,偶爾回應一兩個字。

吃完飯,同學無奈地跟我說:“你看見了吧,我不嘮叨,也不凶,可他就是愛理不理的,有時候想想就生氣。你說有什麼辦法改變他?”

我笑著說:“有辦法,不過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你!”

同學很不認同:“我改變?我哪裏做得不夠好了?”

我一項項地給她指出來:“首先,早上孩子剛起來,你就立刻跟他說先洗臉刷牙,然後把作業給做了,你這個提醒就很多餘,你怎麼就知道孩子自己不會做?就算孩子真的不想做作業,你也得培養他自覺學習的習慣,而不是在旁邊耳提麵命,這樣孩子能不反感嗎?其次,孩子在做手工作業,那說明這個時刻他最想做的就是手工作業,你非要他先完成其他文化作業,為什麼不讓他自己安排呢?再次,孩子問你的題目你為什麼不能等到孩子真正空閑或者他再次提出來的時候再教他呢,非要打亂他的看書計劃去教他,這樣做孩子其實根本就沒有學進去,就算短時間記住了,那也不過是為了應付你而已,不信你過段時間再讓他做做看。另外,你在吃飯的時候也不忘教育他,你可能覺得平時他不愛聽你的,吃飯總是個機會吧,可這樣做,會讓孩子覺得更煩躁,孩子充滿了抵觸情緒,他又怎麼會配合你的教育呢?我覺得你和孩子之間最大的問題就是你沒有抓住教育契機。”

同學驚訝地說:“我沒有抓住教育契機?那按照你的說法,我教育孩子還得看孩子高興不高興,他要是高興我才能教,他要是不樂意,我就得乖乖閉嘴?現在做媽可真難!”

這是很多家長不能理解的地方。家長認為教育孩子應該是由家長占據主導地位的事情,怎麼反而變成家長被動了呢?恰恰就是這點上的不理解,使得教育變得無比艱難。

其實仔細想想並不難理解。有時候,很多家長覺得教育孩子簡直就是對牛彈琴,可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否觀察過孩子的注意力和情緒?如果孩子的心思跑到其他地方去了,又或者他充滿抵觸情緒,家長越希望孩子這樣,孩子就會偏偏不讓你如願。

那麼,什麼時候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契機呢?

一般來說,孩子從會說話會走路開始,對這個世界就充滿了好奇心。他經常會指著某種東西問父母:“這是什麼呀?”“那是什麼呀?”

此時,就是最佳教育契機之一。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對於孩子的問話都會給予耐心回答,可是當孩子再大一些,父母反而做得不太好了。比如父母在忙或者情緒不好的時候,孩子突然跑來問,有些父母就會不耐煩地說:“去去去,沒看見我正忙著嗎?”修養再好一些的父母,雖然不會這麼粗暴地對待孩子,但是會敷衍孩子。

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種做法不僅破壞了孩子的求知欲,更放棄了和孩子建立良好交流方式的機會。但是要求父母對於孩子的每個問題都非常重視,並且隨時待命,以備孩子來問,顯然也是強人所難。如果父母確實不方便馬上回答孩子,最好能對孩子說:“寶貝好聰明啊,居然問出這麼有水平的問題,媽媽想一會兒再回答你好嗎?”我相信孩子聽了媽媽這樣的話後,都會選擇讓媽媽想一想再告訴自己,這麼一來,孩子不但不會覺得父母不重視自己,反而會提高他提問求知的欲望。

另外,就是孩子有動手能力的時候。這時,孩子特別希望家長能夠放手讓他嚐試很多事情,可是因為年紀過小,有時又不得不求助父母。如果父母能夠把握好的話,這時對於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和思考能力是至關重要的。這個時期,最忌諱的就是父母直接幫孩子做。這種做法對教育的破壞作用不可小覷。

以上是根據孩子的生理時期來劃分的。從心理時期來劃分的話,還有幾個重要的教育契機父母一定不能忽視。

(1)孩子對某一事物產生濃厚興趣時

我們一直都強調,興趣是最好的學習。當孩子對某一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時,他的求知欲往往也處於最頂峰時期。比如孩子迷上了下棋、書法,這時不需要父母監督,孩子就會主動自覺地去做。家長一定要善於抓住時機,對孩子進行引導,促使孩子把一時的熱情轉化為持久的行動。簡單地說,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往哪方麵發展,最重要的就是先不著痕跡地培養孩子在這方麵的興趣,如果這點沒有做到,接下來的教育將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2)孩子犯了較大過失時

孩子犯了大錯後,大多心裏都會產生恐懼感和內疚感。此時,孩子比平時更聽得進大人的意見,內心有比較強烈改正的欲望。但是這個時機父母一定要運用好。有些父母一看見孩子犯了錯,立刻批評孩子一頓,甚至把孩子打一頓,想讓孩子長長記性。這麼做不但起不了教育的作用,還會適得其反,使孩子破罐破摔,無心改正,孩子會想:是,我犯了錯,可您也批評過我,打過我了。所以,如果父母能夠以一顆寬容的心來對待孩子的錯誤,充分理解、體諒孩子,幫助孩子總結經驗教訓,和孩子一起成長,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新學期開始時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經常會有重新開始的念頭產生,比如新的一年來臨時,就會產生要比去年更好的想法。

其實孩子也一樣,比如新學期開始,孩子經曆了假期,在家往往已經待得比較煩了,對於學校又開始具有新鮮感和希望感了。這時,孩子內心會有一種“我要好好學習”的想法。平時表現較差的孩子,也會產生一種我要“從頭開始”的念頭。但是如果這時家長隻是反複向孩子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孩子往往會覺得“又要開始煩了,學習真沒勁”。我在很多篇文章裏提到過,學習的重要性根本不需要家長反複強調。在這樣的氛圍下,孩子怎麼可能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呢?如果家長能夠抓住新學期這個時機,讓孩子擁有陽光、積極的心態,孩子一定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6.學會向孩子“示弱”

當孩子麵對無所不能的父母時,他隻有兩個選擇:一是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學習做一個無所不能的人,不能容忍自己的缺點,這樣容易造成他性格偏執;二是放棄努力,反正父母無所不能。

家長在孩子麵前往往扮演權威和管理者的角色,把自己塑造得無所不能,反而會把孩子襯托得弱小無能。

有一天,我們剛吃完晚飯,門鈴急速地響了起來,辰辰跑過去開門,原來是老公的朋友來了,我們連忙把他迎進客廳,他不理會我們的招呼,連坐都沒坐,著急地說:“你們誰幫我解下這道題?我做了半天都沒做出來,這還是小學生的作業嗎?記得我上學那會兒沒這麼難的題啊!”

我笑著說:“不可能吧!小學的題目再難也不可能難倒你啊。”

他見我不信,解釋道:“你們又不是不知道我學習不好。不過,這道題我確實做出來了,我設了X和Y,把結果算了出來,可是我兒子說,他們沒教過X、Y,隻能用加、減、乘、除來做。我隻會用方程式解題,你們快點幫我算算,他還在家等著我呢!”

老公說:“那也不急在一時,你先坐下喝杯茶,讓她來給你解。”

他一聽就著急了,馬上說:“必須馬上給我解了,孩子還在家等著我呢,我沒跟他說我是來求救了,我就跟他說爸爸出去買包煙,回來就給你解。要是連我都解不出來,以後在孩子麵前還有麵子嗎?”

我插嘴道:“這題倒是不費勁,可是你為什麼一定要在孩子麵前這樣做呢?”

他理所當然地說:“如果孩子遇到問題,我解決不了,這樣以後孩子還會聽我的嗎?”

然後我開始給他解題。他又跟老公說起了類似的煩惱,上星期孩子在玩一種遊戲,可是玩到第五關後就怎麼也玩不下去了,孩子向他求助,可是他一下子也琢磨不出來,孩子就說:“爸爸,你也不會啊!”他覺得不能在孩子麵前失去無所不能的形象,所以一下午什麼都沒幹,光在那研究遊戲了,好在兩個多小時後,終於讓他研究出了破關的方法。然後,他興衝衝地告訴孩子應該怎麼玩,覺得總算是維護了自己做家長的尊嚴。可是,孩子越來越大,以後肯定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且遇到的問題也會越來越有難度,家長不一定都能解決得了。

我把解好的題給了他,本想和他聊聊這個問題,但是他急著向孩子交差,我也不好強留,看著他消失的背影,我忍不住為他擔心起來。

記得有一次,辰辰被一道題難住了,向我求救,我故意這樣解解、那樣解解,裝作百思不得其解的樣子啟發他。辰辰一直在旁邊看著我解題,突然很興奮地說他會解了,然後告訴我這個題應該怎麼解,我連連點頭:“媽媽也能解這道題,可是要用高中或者大學的知識,而這個題其實不用這些知識就可以解,辰辰比媽媽厲害啊!”

因為這道題先被辰辰解了出來,他的愉快心情一直持續了很久。我想,如果我一拿到題目,就三下五除二地把題目給解了,然後再教給孩子,我想孩子也能明白應該怎麼解,可是這樣做的效果遠遠沒有讓他自己解出來的好。隻有孩子自己想出來的辦法,他的記憶才深刻。另外,被媽媽教會了和把媽媽教會了,這兩者的滿足感有著天淵之別。

還有一年春天,我們帶辰辰去公園玩,他指著一處黃色的植物問我:“媽媽,這是什麼啊?”我告訴他是迎春花,然後他又指著一處粉色的植物問我,我回答不上來,老公也不認識。我們很快就忘記了這件事,但是兩天後,辰辰很興奮地跟我說:“媽媽,那是夾竹桃。”他還把我拉到電腦前,查詢給我看,果然是夾竹桃。漸漸地,我發現,如果是我們告訴他答案,有時候他會問我們第二次,會出現想不起來的情況,但如果是他自己找到的答案,從來沒有再來問過我們。

我們經常在辰辰麵前示弱,在學習上基本上也裝著示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有些地方父母還真的不得不示弱。由此可見,父母一貫認為的大人應該比孩子強的觀念不但不正確,甚至也不成立。

辰辰三歲那年,我買了一幅動物的抽象畫,說明書裏介紹畫上一共有25種抽象動物,我和他爸爸站在畫前一分鍾,隻能辨認出4~5種動物,而辰辰卻能在一分鍾內輕易認出14~15種動物。我當時想,難道我和老公的抽象辨識能力有問題?於是,我又找了幾個大人一起來做這個研究,發現每個大人能辨認出的動物都不如辰辰。有人說也許是辰辰的辨認能力比較強,後來,樂樂來我們家玩的時候,樂樂也能像辰辰一樣在短時間內辨認出很多動物。

於是,我終於明白,原來我們成人的思維裏裝的東西太多,我們拚命去尋找動物,卻往往在腦海裏形成了盲點,可是孩子的思維相對簡單,他們隻是憑著平時接觸的動物,瞬間就辨認出了很多動物。由此證明,很多時候,孩子在某一特定的條件下是非常厲害的,孩子可以做成人做不了的事情。作為家長,我們要善於挖掘和培養孩子的這種潛能。

此外,還有一個現象也值得引起家長朋友們的重視,雖然我們也是從孩提時代走過來的,可是很多人已經忘記了做孩子的感覺,當我們覺得孩子的表現太弱的時候,往往是以成年人的眼光去看的。

我記得辰辰學會騎自行車是在他五歲的時候。那天,他和兩個小朋友一起玩耍,不知不覺就學會了騎自行車。當時他特別興奮,一定要我下去看他表演騎自行車,我和他爸爸也很驚訝,甚至有點不敢相信這孩子才一個多小時居然學會了騎自行車。當時很多大人也在,辰辰很高興地給我們表演,但是他畢竟剛剛學會,又時時觀察著我們的反應,容易顧此失彼,沒騎上一圈就摔了一跤。旁邊有個大人笑著說了一句:“孩子畢竟是孩子,大人肯定不會這麼容易摔跤。”

說的人沒有任何惡意,隻是就事論事了一下而已,但辰辰覺得自己丟了臉,有些悶悶不樂。我自豪地拍著他的頭說:“辰辰,你太厲害了,你知道媽媽幾歲才會騎自行車嗎?上初中離家遠了,媽媽才不得不逼著自己學會了騎自行車呢。而且媽媽足足學了一個星期才學會,你才五歲,居然不到一下午就學會了,媽媽太崇拜你了!”

辰辰還在為剛才的事耿耿於懷:“媽媽,我沒你說的那麼厲害,剛才我都已經摔了一跤了。”

我毫不在意地說:“你才摔了一跤,你知道媽媽摔了幾次嗎?本來外公給媽媽買的是新自行車,等媽媽學會後,那自行車除了鈴鐺不響,其他哪兒都響。媽媽身上也經常青一塊紫一塊的呢。”

辰辰聽我這麼一說,大概想象到我那自行車的樣子,忍不住笑了。

作為家長,我們骨子裏就認為自己是孩子的保護神,比他有自理能力,比他有常識,比他有文化,所以思想裏就缺乏向孩子示弱的意識。很多家長覺得如果自己在某方麵比孩子弱,那還怎麼在孩子麵前維持家長的威嚴呢?孩子還會聽大人的話嗎?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一個教育得當的孩子,父母的示弱不但不會成為他對抗父母的武器,反而會成為孩子迅速成長的法寶。

當孩子麵對無所不能的父母時,他隻有兩個選擇:一是努力按照父母的樣子學習做一個無所不能的人,不能容忍自己的缺點,這樣容易造成他性格偏執;二是放棄努力,反正父母無所不能。隻要他們在,就會把什麼事情都做好,那自己還努力幹什麼呢?而孩子還沒有大人那麼成熟的思考模式,後者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畢竟選擇後者要輕鬆得多。

所以,我們要適當地“弱”一些,給孩子一個超越我們的機會。我想沒有哪個父母希望聽見別人評價自己:你比你孩子厲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