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分寸,決定孩子一生5(1 / 3)

第四章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種什麼因,結什麼果

1.喜歡毒蛇和蘑菇的小孩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會發生很多令人費解的事。大部分父母都是以自己的思維來判斷孩子的行為,然後勒令孩子改正,變得和其他孩子一樣。這往往會在無意中曲解了孩子的用意,傷了孩子的心,甚至壓抑了一種珍貴的品格。

某天,我陪老公參加一個宴會,這個宴會屬於非正式的商談,所以話題廣泛。其間,一位知名企業的副總讓我印象深刻。老公跟我介紹說,這位副總能力超群,善待下屬,對朋友也真誠大方,所以老公和他交情不錯。席間聽他分享一些管理中的經驗,我對他的自信和儒雅非常欣賞。可是我發現,這位自信的副總隻要有人談及孩子的話題,他就麵呈尷尬之色,或者一語帶過,或者轉移話題,令我心生好奇。我偷偷問老公他孩子是否有什麼特殊情況,老公搖頭說不知。

宴會結束後,大家紛紛回去了,這位副總卻坐在大廳裏。他跟我們解釋道:“路上有點堵車,所以司機還沒到。因為一開始不知道宴會幾點結束,就讓他去兜風了,否則在外麵等幾個小時也很無聊。”

我心想,他果然如老公所說是位善待下屬的領導,寧願自己坐在大廳等司機,也不讓司機亦步亦趨地跟著自己。於是,我和老公陪著他一起等,順便聊聊天。

不知怎麼又聊起了孩子,我唐突地問:“您好像不太願意提到孩子,是否有什麼苦衷?”

這位副總苦笑一聲,終於和我們聊起了孩子,他有點無奈地說:“我的孩子是個非常奇怪的孩子。他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樣,平時最喜歡毒蛇和蘑菇。”

我嚇了一跳。我生平最怕蛇,要是我的辰辰喜歡毒蛇,沒事在家裏放上一條,我肯定會提早去見上帝。

這位副總繼續說:“我曾多次想過要改變他這個怪癖,可是怎麼做都沒用。我脾氣算好的,可是這孩子好幾次把我氣得夠嗆。比如上周我帶他去爬山,爬到一半他說要找蘑菇,我告訴他這座山上沒有蘑菇,可是孩子不信,一定要尋找蘑菇。我陪著他在山前山後足足找了三個多小時,累得我差點沒命,都沒找到他所謂的蘑菇。最後,他確信這個山上沒有蘑菇,才肯和我下山。”

我插嘴道:“你有問過他為什麼要尋找蘑菇嗎?”

副總點點頭,說:“問過,他說他就想知道這個山上有沒有蘑菇。你說這是什麼理由啊,就因為這個原因,我和他爬了幾小時的山,到現在我都覺得腿很酸。”

我又問:“那毒蛇呢?孩子喜歡玩毒蛇?”

副總搖搖頭:“那倒不是,他其實很怕蛇,但又喜歡研究它。他喜歡毒蛇和蘑菇已經有四五年曆史了。當初我見他喜歡看動物世界裏的蛇,就給他買了個非常逼真的玩具,那蛇頭還會動,可孩子根本不敢玩。但每次去動物園,他盡管害怕,也一定要去看毒蛇。要是電視裏有毒蛇的節目,他絕對不讓我們換台。”

老公安慰他說:“隻要孩子不在家裏養毒蛇,喜歡研究也沒什麼關係,萬一以後成為動物學家也說不定。”

副總笑笑說:“我也隻能這麼安慰自己了。”

後來副總的司機來了,我們結束了這次聊天。回去的路上,老公感歎說:“要是辰辰有這種怪癖,估計我也會如此了。”

我沒有說話,心裏一直想著這件事,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孩子呢?我腦海裏出現一個不愛說話、性情古怪的孩子形象。

不久後,我終於有機會見到了這個孩子。由於和老公合作的原因,這位副總邀請我們到他家裏做客。

因為之前聽說過那孩子的事,我特地買了一條玩具蛇,老公不解地看著我:“人家不是說那孩子隻喜歡看,沒膽量玩嗎?”

我見到那孩子的時候,孩子很有禮貌地向我問好,除了稍微有點內向,看不出和其他孩子有什麼不同。我把玩具蛇拿了出來,打算送給他,孩子立刻躲到媽媽身後,流露出恐懼的神情。

副總尷尬地笑笑,提醒我孩子隻是喜歡看。

老公也有些不好意思,替我圓場。男人的生意我不太感興趣,就陪著孩子媽媽聊天,孩子媽媽的擔憂和副總一模一樣。我提出是否可以單獨和孩子相處一會兒,孩子媽媽很爽快地答應了我。

孩子媽媽一走,我指指玩具蛇問:“我聽你爸爸說你很喜歡看毒蛇,為什麼不喜歡阿姨這個禮物呢?是不是不喜歡阿姨?”

孩子連忙搖搖頭,我問他那是為什麼。孩子小聲說:“這蛇是條毒蛇。”

我沒告訴他玩具蛇既沒有毒也不會咬人,我故意帶著一種崇拜的語氣,驚喜地看著他:“你好厲害啊,你怎麼知道這是一條毒蛇呢?”

也許是我誇獎了他,孩子的臉因為激動而微微泛紅,他指指蛇頭說:“因為它的頭是三角形的。”

然後孩子跟我講了很多關於蛇的知識,什麼樣的蛇是有毒的,什麼樣的蛇是沒有毒的,最大的蛇叫蟒蛇,它可以一口把人吞進肚中,它還能把人纏死……

我靜靜地聽著孩子講,發現他對蛇還真有了解,難怪他爸爸說已經研究四五年了。最後這孩子對我說:“阿姨,你看見有毒的蛇一定要避開,不然你會死的。”

我心中微微一動,繼續問他蘑菇的事。

孩子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訴我:“以前我看過電視,說有的蘑菇有毒,吃了會死人的,我告訴爸爸不能吃蘑菇,可是爸爸說我們吃的都是沒毒的,他笑話我膽子太小。”

聽到這裏,我大概明白孩子為什麼這麼執著地研究毒蛇和蘑菇了,可我怕猜錯了孩子的心思,還是選擇問他。

孩子天真地說:“我想認識所有有毒的蛇,這樣我就可以告訴身邊的人看見這樣的蛇要躲開。我也想認識毒蘑菇長什麼樣,這樣如果我看見的話,就可以告訴大家不要去吃了。”

這是一個多麼善良的孩子啊!他自己害怕毒蛇,可是唯恐毒蛇傷害了身邊的人,所以努力克服恐懼研究了幾年毒蛇,還要忍受爸爸媽媽的不理解。

“那你為什麼不告訴爸爸媽媽呢?”我心疼地問。

孩子的神情有些黯然:“爸爸媽媽從來沒有問過我,他們見我喜歡研究毒蛇和蘑菇,就不斷地阻止我,他們說這是怪癖。”

事後,我將孩子的話轉告了副總,他非常自責,說:“在公司裏,我會耐心地聽取員工的心聲,在社交上,我會耐心地傾聽朋友的煩惱,唯獨對自己的孩子,隻是以自己的思維判斷孩子的行為不合常理,卻從來沒有去探索過不合理的行為背後有著什麼樣的動因。”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會發生很多令人費解的事。大部分父母都是以自己的思維判斷孩子的行為,然後勒令孩子改正,變得和其他孩子一樣。這往往會在無意中曲解了孩子的用意,傷了孩子的心,甚至壓抑了一種珍貴的品格。很多時候我們隻要多一點耐心,多問一句,也許就會理解孩子的行為了。

2.天橋上的乞丐

社會是多樣的,人也是多樣的,隻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會有是非和欺騙。對於我們而言,有些事並不需要讓孩子太早地接觸到。

2010年,上海舉辦世界博覽會,我媽很想去看看,所以國慶的時候,我們帶著辰辰和雙方老人,浩浩蕩蕩地去了上海。

有一天晚上,我媽想到處逛逛,我和老公帶著辰辰陪她,回來的時候在天橋上遇到一個乞丐。那個乞丐看起來四十多歲的模樣,手腳健全,當他把手伸到我麵前的時候,我媽嘀咕了一句:“年紀比我輕得多,手腳也健全,怎麼不找個工作養活自己呢!”

不等我們反應過來,辰辰已經從口袋裏掏出五十元放進了對方的盆裏。那個乞丐一愣,有些遲疑地看了我一眼,也許怕孩子做不了主,我們這些大人反悔不願意給這麼多。我媽確實有這個意思,嘴巴動了動想說話,我忙攔住了她,笑著向那個乞丐點了點頭。對方見我首肯,連連鞠躬,又對著辰辰說了好幾句謝謝,辰辰無比開心。

回到酒店,我媽就開始責怪我:“你也真是的,那人年紀估計比你大不了多少,這樣的年紀就該自食其力,偏要出來乞討。如果是個上了年紀的人,那我沒話說,或者你給個五塊十塊的也就是了。我看他就不是真正的乞丐,你竟然還由著辰辰給了五十,你應該告訴他,這是騙人的。免得這些人利用了孩子的同情心,孩子以後老被人騙。”

老太太的想法不無道理。可現在的很多情況是,家長一方麵過度給孩子灌輸辨別教育,一方麵又感慨孩子自私沒有愛心。曾經有個朋友對我說,以前隻要看見乞丐,他就一定會給人家一點錢,可是後來漸漸地不給了,因為他聽很多人說現在的乞丐都是假的,甚至還有集團操作,每個人一天要乞討多少是有指標的。他覺得自己的同情心被利用了,給了才是傻瓜。後來再看見乞丐,他也開始漠然地走開,心慢慢地變硬了。現在孩子看見乞丐,也和他一樣,立刻躲開,看見孩子這樣的時候,他心裏挺難受的。

在這裏我想談談我的心得,希望能給家長朋友們一點啟示。

當時,我看見那個乞丐的時候,第一反應也是太年輕了,為何不找個工作呢?可是我畢竟不是他,無法了解他的真實處境,每個人選擇一種生活方式,總有他的理由。而辰辰主動獻出了他的愛心,這錢是他自己的零花錢,花完了我們不會多給他,也不會因為他做了好事而額外獎勵他,否則他獻出來的就是爸爸媽媽的愛心,而不是他自己的愛心了。如果我們告訴他獻愛心要看對方的年紀和真實情況,這對還未成年的辰辰而言,顯然是超出他的理解範圍的。即使他接受了我們的觀點,以後再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他不會再像現在這麼積極地獻出愛心,他會想:這個人的年紀達到了我獻愛心的標準了嗎?他到底是真的還是騙人的呢?如果我獻了愛心,但他是騙人的怎麼辦呢?

其實就現在社會而言,孩子一點都不缺少這種教育。平時長輩們經常會說些這樣的例子,報紙上、網絡上、電視上也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新聞。我們經常覺得這個世界上騙子實在太多了,人也越來越冷漠了。這兩者是相對的,就是因為騙子多了,大家慢慢地開始冷漠了。所以對於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我們往往也是以懷疑的眼光去看待,往往使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不到幫助,從而發出社會冷漠的感慨。

所以,家長根本不用擔心在這方麵對孩子教育得不夠。相反,社會對孩子這方麵的教育已經過度了,家長要做的不是再加一把勁,加強孩子的防騙意識,而是盡量保護孩子純真的心靈,嗬護他的這顆赤子之心。

我和老公一直很重視對辰辰這方麵的培養。看見路邊流浪的小貓小狗,我們會引導辰辰買一些食物給它們;碰到學校組織捐款的時候,我們支持他把壓歲錢和零花錢捐出來。

作為父母,我們希望辰辰能夠對每一個希望得到幫助的人獻出他的愛心,我們也希望每一個被幫助的人是真正需要別人幫助的,沒有那麼多欺騙。可畢竟社會是多樣的,人也是多樣的,隻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會有是非和欺騙,有些事並不需要讓孩子太早地接觸到,比如社會的陰暗麵。

記得有一次,我們在看一期節目的時候,辰辰突然說了一句:“媽媽,這些都是騙人的。”

我驚訝地問他為什麼,他說大人們和網絡上不都這麼說的嗎?由此可見,孩子根本不缺少這些教育,家長要做的是積極地讓他看到陽光溫馨的一麵,以免孩子變得冷漠、多疑。

曾經有一位同事向我抱怨,她孩子所在的班級裏,一個月組織了三次捐款,第一次她很積極地讓孩子捐款,可是次數多了,她就覺得煩了。捐少了,孩子麵子上不好看,顯得缺乏愛心,捐多了,她心裏也不舒服。雖說學校也沒硬性規定一定要捐或者要捐多少,可是人家的孩子都捐了,自己的孩子不捐,他怎麼麵對老師和同學啊?於是,這位朋友感慨道:天天給別人捐,怎麼就沒人給我捐呢?我笑著說:如果你真的需要捐款,我第一個捐給你。

我想很多家長都有過類似的矛盾,我認為獻出一點小小的錢財,使孩子擁有一顆同情心,這是非常值得的。如果家長這樣想,也許就會平和得多。就像天橋上那個乞丐,即使他是騙人的,於我們和孩子而言,隻是盡了一點自己的義務,最多就是被騙了一次同情心,如果我們冷漠地走開,也許失去的是孩子的同情心,而這種高貴的品格,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

我把這種想法告訴周圍的媽媽,其中有一位媽媽擔心地問我:“被騙點錢我倒無所謂,也不差這點錢,可一直向孩子展示好的一麵,孩子太有同情心就容易受騙,這就是個大問題了。”

我想,這才是我們真正擔憂的事。關於這點,我們在家很早就交流過,我們希望辰辰有同情心,但是絕對不希望孩子受到傷害,所以一直秉持一個原則:有些事不應該讓孩子過早接觸,但是關於自我保護意識,一定得盡早樹立,隻要不危及自身安危的,一定要積極幫助別人。比如:有人向辰辰問路,如果知道就應該告訴別人怎麼走,但是,如果對方要求帶路,就應該聯係爸爸媽媽,或者請對方讓周圍的大人幫忙;如果家裏突然有人敲門,不能立刻開門,一定要先問清楚對方是誰,想找家裏哪個人,然後打電話給爸爸媽媽;如果有陌生人送東西給他吃,爸爸媽媽不在場的話,絕對不能吃;不能一個人跑到偏僻的地方去玩。隻要把後果告訴孩子,其實孩子完全能處理這些事。但是要注意一點,我們隻把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告訴孩子,並且讓孩子知道,這是為了自我保護,而不是為孩子製造一種恐怖氣氛,覺得除了爸爸媽媽以外,其他人全部都是壞人。

辰辰的一位同學的家長就犯了這種錯誤,為了使孩子懂得自我保護,家長天天給孩子灌輸自我保護意識: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所以現在孩子的防備心理特別重,隻要有陌生人跟他說話,他就會嚇得大叫起來,叫人家走開,平時則經常把自己關在家裏不願意出門。起初家長見孩子這樣保護自己還挺開心的,一段時間後漸漸發現不對勁了,孩子除了家裏的幾個親人,不願意和別人接觸,連班上的小朋友也開始戒備起來。家長憂心忡忡地帶孩子求醫問藥,最後確診孩子患上了輕微自閉症。

這就是一個教育過當的例子,值得引起家長們的警惕。如果家長過於草木皆兵,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極為不利的。

3.孩子的財商如何培養

財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正確看待金錢和掌握基本的理財技能。這種教育不可或缺,也是最務實、最實際的,它不僅能夠解決孩子在以後的人生和實際生活中麵臨的金錢問題,也能使孩子在金錢財富中把握自己的人生。

經常在銀行看到一些家長以孩子的名義開戶頭,給孩子存上一筆錢,為的就是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這錢有的是孩子的壓歲錢,有的是父母劃給孩子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