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分寸,決定孩子一生5(2 / 3)

有的家長認為以孩子的名義存錢,就是孩子的錢,是提早讓孩子擁有了自己的財富。可事實上這些錢依然歸父母所管,隻是名字換了一下而已,更談不上對孩子的財商培養有任何幫助了。

很多家長覺得把錢給了孩子,孩子不懂賺錢的辛苦,也許錢就會被胡亂花掉了,所以會自己掌管孩子的壓歲錢或者親戚給孩子的錢。孩子有什麼東西要買的時候,再問他們要。這樣孩子的錢花在了什麼地方,父母心裏都有數,更不用擔心孩子身上有了錢就揮霍了。這樣做的弊端是孩子認識不到金錢的重要性,覺得想買什麼了問父母要就行了,造成缺乏使用金錢的基本規劃意識。

有一次,我和一位媽媽在聊起培養孩子的財商時,她很驚訝地跟我說:“這不太好吧?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過早讓他接觸金錢,以後要是變得很世俗怎麼辦?”

我想,這也是受我們的社會氛圍和傳統文化所影響,大人總覺得孩子的心靈是純潔無瑕的,而金錢卻是充滿銅臭味的,孩子離金錢越遠越好。

如果我們來認識一下財商,就不會有這種擔憂了。那麼,什麼是財商呢?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正確認識金錢、駕馭金錢的能力,是對待金錢和管理金錢的智慧。這個定義包括兩方麵內容:一是正確認識財富和財富規律的能力,二是正確駕馭財富和財富規律的能力。

幼兒時期,孩子的認知還是一片空白,在他最初接觸財商教育時所接受的感知,將對他的一生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財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正確看待金錢和掌握基本的理財技能。這種教育不可或缺,也是最務實的,它不僅能夠解決孩子在以後的人生和實際生活中麵臨的金錢問題,也能使孩子在金錢財富中把握自己的人生。因為不管是我們還是孩子,首先都生活在物質社會中。

經常會見一些報道說某某巨貪貪了多少錢,看見這樣的報道,有人會說:真不知道這些人怎麼想的,衣食住行樣樣不愁,還貪汙這麼多錢,也花不出去,隻是放著而已,還把自己搭了進去,真不值得。

可是對於這些人而言,他們認為身邊的錢越多就越有安全感,之所以這樣做,就是沒有一個正確的財富觀。

有一句話說:隻有用掉的錢才是自己的。記得小時候,我看見有人把自己財產的一半捐出去非常不理解,覺得這麼辛苦才賺回來,怎麼舍得呢?但是當我真正了解財商和財富觀的時候,這些我不理解的行為,我都能理解了。

正因為我們小時候缺乏財商教育,所以我們認為對於辰辰的財商培養一定不能欠缺。

我們對辰辰的財商培養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培養孩子認識金錢和掌握金錢的能力。

這個階段是從他五歲到上小學之前。我和他爸爸把他曆年的壓歲錢單獨存在一個戶頭上,讓他自己支配這筆錢(一開始不建議給孩子太多錢)。比如他的小夥伴過生日,他用裏麵的錢為朋友選上一件禮物,或者我們認為他衣服已經足夠,而他又喜歡上了一件衣服,他也可以用這個錢去購買,我和他爸爸絕對不會幹涉,但是也不會額外貼補他。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孩子從小就培養量入為出的消費習慣,考慮自己的財政情況和長期的規劃。好習慣一旦養成,終身受益。

開始實施的時候,辰辰因為突然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錢,不用再事事征求我和他爸爸的意見,所以特別興奮。他為自己買了一雙鞋,又給爺爺奶奶買了禮物,還請他的小朋友們吃了一頓肯德基……可是沒過多久,他發現他的錢已經所剩無幾了。認識到這種情況後,辰辰開始節儉地過日子,甚至變得隻存錢,不花錢,我和他爸爸引導他如果不是之前花錢太大手大腳,就不會有後來的捉襟見肘了。辰辰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慢慢地學會了規劃他的小金庫,偶爾還能請我和他爸爸看場電影,因為是他請我們看電影,所以他比我們帶他去看電影要開心得多。

第二階段,培養孩子的賺錢能力。

這個階段從辰辰小學後開始實施。自從他上了小學,我和他爸爸每個星期固定給他一筆零花錢,而這是他唯一的收入。有時候他會有比較宏偉的目標,而要達到這個目標,他就要存很久的錢,如果半途忍不住買了其他東西,就要繼續往下存。有些媽媽跟我說,每當看到孩子辛苦存錢的時候就不忍心,會忍不住把孩子想要的東西買回來,或者孩子直接逼父母提前實現自己的願望,這時該怎麼辦。教育孩子是個係統工程,如果孩子不講理,絕對是前麵的教育已經出現了問題,那麼家長就要分析原因,找出症結所在,再想辦法矯正。

父母應該做的是引導孩子如何盡快實現他的心願,而不是替孩子完成心願。換句話說,這個心願的實施者必須是孩子自己。當辰辰辛苦存錢的時候,我問他:“辰辰,你有沒有想過早點得到你想要的寶貝呢?”

小家夥很機靈,立刻說:“媽媽,你決定給我漲零花錢嗎?”

我提醒他可以把他看過的書和已經玩厭的玩具賣掉,辰辰受到啟發,跑去找他班主任。第二天,他班主任給我打電話,覺得孩子的想法很好,正愁想不出怎麼給孩子實施一次社會活動,於是打算周末發動全班同學辦一個二手書和玩具交易會。

在周末的交易會裏,大人們看見這麼多孩子賣東西,覺得新鮮,同時為了支持孩子,很多東西一搶而空。辰辰賺了將近五百塊錢,並且還學會了定價和砍價。我沒料到這孩子這麼會做生意。事後,一位家長對我說:“我從來不知道孩子的能力這麼強,如果不放手讓孩子去嚐試,我們一輩子也不知道孩子具有哪方麵的能力。”

第三階段,讓孩子了解一些理財知識和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念。

辰辰上小學四年級後,我和他爸爸告訴他,除了賺錢外,他還可以用錢生錢。辰辰忙問怎麼錢生錢,我告訴他如果把錢存到銀行裏,會有利息收入,如果購買基金,會有收益。我們也會讓他在電腦前查看基金的淨值,讓他了解漲和跌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有些媽媽可能會擔心孩子要是養成投機的性格怎麼辦?這就要靠家長的理財觀念和消費行為來影響孩子了,因為很多時候,孩子是以父母為榜樣的。

有三條財商箴言和家長們共享:

第一條箴言:要鍛煉一個人的財商,讓他具有富人心態,首先要讓他學會放棄,同時也要學會克服,要學會走出很多障礙和陰影。

第二條箴言:財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人們獲得自由,增加收入、減少財務問題的初衷,是減少人們在金錢上的虛榮心和攀比風。

第三條箴言:財商教育要解決人類麵對金錢的兩大問題:恐懼與貪婪。而為了生活穩定這個假象,人們常常淪為金錢的奴隸。

4.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強,隻要大人肯給他機會,他完全不需要大人幫忙,就能處理得很好。

周末,我們幾家人約在一起玩,大人坐在一邊喝茶聊天,孩子在不遠處玩耍,一幅其樂融融的溫馨畫麵。很快,這種和諧就被打破了,一個孩子哭哭啼啼地跑過來撲到媽媽懷裏哭訴:“媽媽,俊俊搶我的玩具,還推了我。”

孩子媽媽臉上不高興的神色一閃而過,可畢竟是大人,還是很快恢複過來,對孩子說:“也許你的玩具很好玩,俊俊想玩,不小心碰到了你,不是推你。”

俊俊媽媽坐不住了,大聲把兒子叫了過來。俊俊大概已經從媽媽的語氣裏聽出了憤怒,低著頭,極不情願地磨蹭過來。我搶在他媽媽前麵說:“俊俊肯定是想帶著小弟弟一起玩玩具是吧?”

俊俊媽媽見我打圓場,也就借坡下驢了:“俊俊,是這樣嗎?”

俊俊看了我一眼,小聲對他媽媽說:“是的。”

他媽媽還想說什麼,我使了一個眼色,對俊俊說:“那帶著弟弟繼續去玩吧!”

俊俊猶豫了一下,去拉弟弟的手,那孩子往媽媽懷裏一躲,小聲嘟囔著:“你要搶我玩具,我不想跟你玩。”

我把孩子拉到我懷裏,悄悄告訴他:“俊俊哥哥非常希望得到你的原諒,你是個寬容的好孩子,你願意讓他和你一起玩嗎?”

孩子看了看我,我微笑地注視著他,他突然大方地遞出了玩具。

俊俊不知道我們在說什麼,可是看見小弟弟突然大方地把玩具遞了過來,也把自己的遙控賽車拿了出來。

兩個孩子馬上忘記了之前的不愉快,手牽手地過去玩了。再觀察時,兩個孩子已經完全沒有芥蒂地湊在一起玩了。

俊俊媽媽笑著說:“還是你會解決孩子的問題。”

如果按照俊俊媽媽原先的做法,把俊俊批評一頓,他就會認識到錯誤了嗎?就算孩子如大人所願真的道歉了,他隻是在家長的施壓下才這麼做的,何況當著這麼多人批評孩子,孩子心裏一定不會服氣,甚至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不要緊,其實超過一歲的孩子就已經具備自尊心了。如果家長真的要批評孩子,也要客觀公正,盡量不帶自己的情緒,更不應該當眾批評。

另外,這樣做為被欺負的孩子討回公道了嗎?不會!這麼做隻會有兩種結果,被欺負的孩子以後一被欺負就會找大人解決,成為“告狀大王”。但是他的一生恐怕都難逃被人欺負的命運,因為越是被欺負後找家長主持公道的孩子,一生中被欺負的機會越多。這個邏輯看起來很荒謬,卻完全成立。很多家長可能批評完孩子會要求兩個孩子握手言和,繼續做朋友。這隻是家長一廂情願的想法,孩子即使真的握手言和了,那也是做給家長看的而已。

文中的兩位媽媽都屬於涵養比較好的。有些父母,看見孩子哭著跑回來,會恨鐵不成鋼地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沒用啊?人家搶你,你就不知道搶回來啊?下次人家要是再搶你東西,你不用跟他客氣。也有的父母直接帶著孩子上門興師問罪:你家孩子怎麼回事啊?居然搶我們東西,還打人,好好管教管教你家孩子吧!如果對方卑躬屈膝地多番道歉,也許家長會勉為其難扔下一句“這次就算了”,然後帶著孩子揚長而去。萬一對方的父母也是個火暴脾氣,很可能演化成兩家大人的深仇大恨,甚至大打出手。

孩子受了欺負,家長訓斥孩子是為了使孩子強大起來,不再被人欺負,懂得維護自己的利益。可是事實是,這樣做不但不會使孩子強大起來,反而會使孩子養成窩囊的性格。孩子被欺負後,本來是希望獲得家長的安慰,可是家長不但沒有撫慰孩子受傷的情緒,反而以更加極端的方式指責孩子,孩子覺得爸爸媽媽都看不起自己,難怪外麵的小朋友會欺負自己,他的自信在這一刹那坍塌了。有了這樣的教訓後,孩子再受到什麼委屈就不會告訴家長了,隻好把所有的委屈都藏在心裏,因為告訴他們也換不來同情,反而會受到一頓責罵。為了以後少受一些欺負,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膽怯,越來越低眉順眼。

孩子受了欺負,家長一定要平心靜氣,了解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理智寬容地處理,並盡量讓孩子自己處理,鼓勵孩子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長鼓勵孩子以暴製暴、以牙還牙,勢必會使孩子處在緊張、惶恐、不安的情緒中。

心理學家研究過孩子欺負人與被欺負這一現象,其原因並非是孩子霸道或者懦弱,而是因為孩子的語言能力還未形成係統,不像成人那樣豐富。如果大人需要某種東西,會向別人去借,而孩子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搶或者求助。其實,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完善這一係統。比如經常對孩子說:“能把你的玩具借我玩一會兒嗎?”“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嗎?”“等我玩好了再給你玩可以嗎?”孩子的語言能力是在不斷的聽和說當中形成的,他的大腦中主管語言能力的係統需要得到這些映射才能完善,孩子絕對不會說他沒有聽到過的話。

又過了一會兒,樂樂跑過來跟她媽媽說想玩辰辰的小輪船,樂樂媽媽示意樂樂找我,由我去跟辰辰說。我把樂樂叫了過來,告訴她:“你想玩小輪船,為什麼不自己跟辰辰哥哥說呢?”樂樂想了想說怕辰辰不給。我鼓勵她:“你自己試著去問辰辰哥哥,如果他不肯,你再想想有什麼辦法可以使他答應讓你玩。”

樂樂在我鼓勵的目光下,終於自己去找辰辰了。

其中有一位媽媽看見我這麼做,忍不住說:“你可真夠有耐性的,要是我的話,直接把孩子叫來,讓他給別人玩一會兒不就可以了嗎?何必這麼迂回呢!”

不等我說話,樂樂已經拿著小輪船跑到我們麵前,說辰辰哥哥給她玩了。我笑著說:“樂樂真是個討人喜歡的孩子,不用我們幫忙,辰辰哥哥就願意給你玩了。辰辰也是個大方的孩子,這麼爽快就把心愛的玩具給妹妹玩了。”

強勢的孩子看見別人手裏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往往以最原始的辦法解決——搶。而更多孩子小時候一遇到問題就習慣找父母解決,比如想玩鄰居小朋友手中的玩具,自己不願意說,希望父母出麵解決,而父母也總是樂於為孩子解決問題。其實,這樣做無形中剝奪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強,隻要大人肯給他機會,他完全不需要大人幫忙,自己就能處理得很好。

5.吃虧究竟是不是福

“吃虧教育”和軟弱逃避有著本質的區別,讓孩子學著吃虧,是不希望孩子斤斤計較、自私自利,而最關鍵的卻是培養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早春三月,桃花開得最是燦爛的時候,辰辰的心也開始活躍起來。他趴在窗台上仰望著外麵的藍天:“媽媽,天氣這麼好,這個周末我希望你和爸爸帶我出去郊遊。”

孩子的要求一點也不過分,我和老公安排好自己的事,打算帶孩子去接觸一下大自然。

很快到了周末,辰辰背著他的小書包,拿著他的遙控飛機和我們出發了。他說在小區裏玩遙控飛機一點也不爽,到廣闊的天空下玩,一定會更加盡興。

等我們到達度假區的時候,已經有很多父母帶著孩子在玩了。辰辰看見其他孩子手裏色彩斑斕的大風箏,羨慕得不得了,那熱情程度超過了手裏的遙控飛機。我和老公找了一圈,也沒找到賣風箏的地方,我遺憾地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辰辰。這時候,正好有一個放風箏的孩子看見辰辰手裏的遙控飛機,非常喜歡,於是辰辰決定用手裏的飛機跟他交換風箏。

兩個孩子很快達成協議,正當要交換的時候,孩子的媽媽阻止了他們,我忙問何故。孩子媽媽不好意思地跟我說:“這個風箏才二十塊錢,可是這個飛機看起來不便宜,你家孩子太吃虧了。”

我表達了辰辰確實很喜歡風箏,完全是孩子自己願意交換的意思,不存在吃虧不吃虧這一說。旁邊一位媽媽適時插話進來:“要是你家孩子真的喜歡風箏的話,我們跟你們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