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孩子的事,
讓孩子來承擔
1.隻為孩子開一扇窗
沒有一個孩子是被逼著成名成家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孩子的興趣,為他把那一扇扇窗打開,讓他領略不同的風景。
辰辰三歲的時候,我和老公商量著讓他多發展興趣愛好,老公興致勃勃地展望了興趣愛好的遠大前景:彈鋼琴,彈到像郎朗那麼出名;學畫畫,畫得跟丁紹光一樣出色;練書法,寫得跟王羲之一樣流芳千古……我忍不住打擊老公,讓辰辰發展興趣,可不能抱這麼大的功利心。於是,老公退而求其次地為辰辰設計了一幅宏偉藍圖,老公覺得我們琴棋書畫樣樣在行,辰辰至少也得德智體美全麵發展吧。最後我們商量決定,還是讓辰辰自己選擇。
老公給辰辰講了郎朗的故事,不知道辰辰是被老公說服了,還是受我影響對鋼琴產生了興趣,他提出想學鋼琴。老公覺得家裏的鋼琴有些年頭了,趁著辰辰想學,決定換一架更好一點的,還擔心由我來教,孩子可能會學得比較慢,就請了老師來教。剛開始的時候,辰辰興趣很足,小手按到琴鍵上就能發出美妙的聲音,這讓他很激動,對其他玩具都失去了興趣,一天中坐在鋼琴前麵的時間不短。老公激動地說:“沒準咱們真能培養出一個爽爽(爽爽朗朗)呢。”沒想到好景不長,到了第二個月,辰辰就有點勉強了,隻有在老公的催促下才會在琴鍵上摸索一會兒。又過了一段時間,辰辰抱怨彈鋼琴一點也不好玩,言外之意不想學了。不管老公怎麼鼓勵他,怎麼給他描繪前景,辰辰已經提不起興趣了。
老公那個鬱悶啊,起先是好言相勸,可辰辰已經堅決不肯再彈了,老公問他這麼大一架鋼琴買回來了怎麼辦?辰辰滿不在乎地說:“媽媽會彈鋼琴,讓她彈唄!”老公見狀,氣不打一處來,告訴他做事要有始有終,結果非但沒有把辰辰拉回鋼琴前,反而把父子關係搞得很緊張。
有一回,樂樂媽媽帶女兒來玩的時候也說起了類似事情。原來為了塑造樂樂的體形,她特地給樂樂報了舞蹈班,可是樂樂沒去兩天就說太辛苦,不想學了。於是,她又給樂樂報了美術班,可是不到一個星期,樂樂又失去了興趣。樂樂媽媽憂愁地跟我說:“這孩子就是三分鍾熱度,學什麼都學不長,要是對她凶一點,能好上一兩天,可是過不了多久,比原先還意興闌珊,這樣我煩,她也煩。現在的孩子怎麼就不能體諒我們的苦心呢?我們以前那是沒條件,現在有條件了,讓他們學,卻又都不肯學。”
是啊,回想我們小時候,想學點什麼東西,多不容易啊。我們那代人很少有特長,偶爾有一兩個女孩會彈鋼琴,那簡直就是藝術的化身。可是現在的孩子幾乎人人都會學一兩種特長,如果誰家的孩子不會,反而顯得不正常了,似乎就是做父母的不稱職。現在大家的口號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老公心心念念地還想讓辰辰換個東西學學,我勸他順其自然。老公振振有詞地說:“擁有一種興趣或者特長,不是讓他不輸給其他孩子,而是等他長大後,有一種可以排遣情緒的方式,就像你喜歡彈琴一樣。”
老公說得也有道理,於是我們繼續尋找辰辰適合學的興趣愛好。
不久後的一天,一位著名作家朋友來家裏做客,老公陪他聊天,不知道怎麼就聊起了孩子的興趣。
這位作家朋友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我小的時候,有很多夢想,我想當宇航員,喜歡飛機模型。可那時候條件差啊,小鄉鎮哪有什麼飛機模型啊。我父親替人打了一個月零工,托人在上海給我捎回一個飛機模型。後來,我覺得當宇航員有點不切實際放棄了。我從電視裏看到聶衛平為國爭光,所以嚷著要學圍棋。可小鄉鎮也沒有圍棋,我父親變賣了家裏的一隻小豬仔,帶我進城去買了一副圍棋,但鄉下哪有人教圍棋啊,更別提有什麼人和我對下了,因此我的圍棋夢又束之高閣了。那時候我已經有點不好意思了,可我父親什麼都沒說。後來,我覺得書法這個夢想比較靠譜,可是我又沒堅持下來。後來,我又迷上了課外書,我父親把抽了幾十年的煙給戒了,給我買課外書。現在,我終於成了作家。”
我們聽得入神了,朋友語重心長地說:“最終能使人成功的隻有興趣,如果當初我想放棄的時候,我父親逼著我一定要堅持下去,可能為了不辜負他,我也會堅持下來,但是我肯定不會有什麼大成就。又或者我父親將我那些不切實際的想法直接否定,可能我到現在還停留在空想階段。”
老公有些糾結地問:“您現在已經成了著名的作家,可如果我們像您父親那樣做,孩子最終一事無成呢?”
這位朋友微笑著說:“沒有一個孩子是被逼著成名成家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孩子的興趣,為他把那一扇扇窗打開,讓他領略不同的風景。至於哪種風景吸引了他,這不是我們能掌控的。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間,也許他不會成為某一領域的翹楚,但至少他的童年是快樂的。而不是在他長大後,回憶起他的童年,隻能想到被父母逼迫著學某種特長,即使他真的成了大家,可能他失去的東西更多。”
我和老公陷入了沉思……
之後的一天,我們被邀請去一位企業家家裏做客。那對企業家夫婦非常熱情,讓他們的小女兒給我們彈了一曲《梁祝》。七八歲的孩子能彈成這樣,真的很厲害,我們由衷地誇獎了小女孩。企業家夫婦臉上閃耀著自豪的光芒。老公遺憾地說:“要是我們的辰辰也能這樣,該有多好啊!”
下午時分,小女孩在客廳裏玩,她媽媽提醒她練琴的時間到了,小女孩本能地排斥道:“媽媽,我再玩一會兒可以嗎?”她媽媽嚴肅地說不可以,彈完琴就可以玩了。
小女孩試圖再做一番努力,希望先玩再練琴。她媽媽拿出一把戒尺,小女孩最終屈服於戒尺的淫威,乖乖地去練琴了。
在她練完琴後,我隨意與她聊天,問她最開心的經曆是什麼。小女孩眨巴著眼睛說:“我最高興的就是我手指割破,這樣我好幾天都不用練琴了。有一次,我故意把自己的手割傷,休息了十幾天呢!”
我驚訝地問她不疼嗎?小女孩想了想說:“最初有點疼,可是那麼多天可以不用練琴,那點疼就算不了什麼了。”她還異想天開地說,“有一次媽媽指著電視裏的一個女孩子說,人家失去了手臂多可憐啊,以後不能彈琴、寫字了。其實我多羨慕她啊,要是我手臂斷了就好了。”
我無法形容我當時的心情。一個小女孩為了逃避彈琴,可以把自己的手指割破,甚至希望自己沒有手臂,也許她還不能理解失去手臂意味著什麼,可是在她心裏隻要可以不彈鋼琴,連手臂都可以不要了。我不知道在彈鋼琴這事上,她被逼得多厲害,可是一個孩子,寧願受傷也不願意練琴,可見她已經特別反感了。
我把孩子的情況跟她媽媽說了,希望她別再逼孩子練琴了。她聽我這樣說很是反感,說:“我知道孩子不喜歡彈鋼琴,可是她還是個小孩子,哪有什麼喜歡不喜歡的,長大了,她就明白我的苦心了。”
也許孩子長大後,真的能明白父母的苦心,可是她本應最快樂的童年永遠都籠罩在學琴的陰影下,做父母的又於心何忍呢!
2.這是你自己的選擇
在孩子的興趣之路上多設置一些障礙,反而更會激起他學習的興趣。社會在變遷,我們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理念也得順勢而為,與時俱進。
自從聽了作家朋友的故事和企業家小女兒的話後,我和老公決定不再勉強辰辰學任何東西,一切任由他的興趣做主。辰辰很開心地度過了一段時間。
有時候老公還是覺得遺憾,會問我:“人家的孩子都有一技之長,而辰辰沒有,他長大後會不會怪我們呢?”
事情的發展往往出乎意料,大概過了半年時間,辰辰跑到我麵前問我:“媽媽,為什麼我們班那麼多孩子周末都要去上課,他們會很多東西,樂樂妹妹現在也在學繪畫,我卻什麼都不用學呢?”
我摸摸他的頭,笑著說:“以前你也學過鋼琴啊,可是後來你不喜歡,爸爸媽媽不想你不開心,所以你不想學我們就不學了,這樣不好嗎?”
辰辰欲言又止,他看了我一會兒,最後默默地走開了。我想應該是其他孩子都在學這些東西,使辰辰有了壓力,看他的樣子,似乎不想落後於別人。我心裏暗暗高興,卻忍著沒有表現出來。
又過了幾天,樂樂在繪畫比賽中得了獎,她媽媽邀請我們一起去參加領獎,壯壯聲勢,我意識到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很爽快地答應了。老公歎了口氣說:“唉,你也真是的,又不是咱家孩子得獎,你去湊什麼熱鬧嘛。人家的孩子都學出個樣子來,我看著很不是滋味,也不知道我們的決定是對還是錯。”
我附在老公耳邊說了一番話,老公當即答應再忙也會抽時間參加。
辰辰知道樂樂在繪畫比賽中得了獎,顯得有些悶悶不樂。我故意說:“辰辰,樂樂妹妹可是你最喜歡的小朋友,她得獎你不高興嗎?”
辰辰想了想,說:“高興是高興。媽媽,樂樂妹妹是不是比我厲害啊?”
辰辰的話,初聽像是一種攀比,但攀比分兩種,如果攀比的內容是玩具和衣服,那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如果攀比的內容是學習和品德,那就是有益的,說明孩子有責任心和上進心,他不想落後於別人。
領獎那天,樂樂穿著雪白的小紗裙,打扮得像個小公主一樣,愉快地穿梭在我們中間。
她媽媽笑著問她:“說說你得獎的感受。”
樂樂偏著腦袋說:“很開心很開心,我現在越來越喜歡畫畫了,以後我要更努力地畫畫。”然後她問辰辰為什麼不學任何才藝,辰辰的小臉漲得通紅,最後小聲說還沒想好。
回到家,辰辰就跑到我們房間,慎重提出他要學一門特長。老公驚喜地看了我一眼,我示意他別表現出來,一本正經地說:“以前你學過啊,可是你堅持了沒多久就不想學了,這次是不是又會像上次一樣呢?”
辰辰急了,跟我保證絕對不會了。可我還是堅決地拒絕了他的要求,理由是媽媽不希望看到他第二次半途而廢。
辰辰很失望地走了。老公急了,說難得孩子現在積極性高漲,為什麼不趁勢答應孩子的要求。
兒童的心理其實比大人更簡單,越容易辦到的事情越容易放棄。就像辰辰之前學鋼琴,因為覺得來得太容易了,所以不懂得珍惜。如果是被強逼著學某種東西,即使孩子最初喜歡,也會在這種逼迫中慢慢磨滅了熱情,而一旦失去熱情,就會變得敷衍和勉強。以前我還跟老公開玩笑,說大家都不喜歡工作,盼望假期,可如果有一天取消了工作,天天都是假期,偶爾才能有機會工作,估計大家會顛倒過來盼望工作。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總是對必須去幹的事情產生抵觸,對限製去做的事情充滿熱情。所以,在對待孩子時可以適當地應用一下心理學,效果會事半功倍。隻是很多父母愛子心切,常常會忽視這點,容易一門心思地去使勁。
孩子不愛學習,原因無非有兩種,一是覺得枯燥,二是被逼著學習。
在學習這條通往成才的道路上,肯定是枯燥的,每一分成功必須以無數時間和汗水去換取。就拿我小時候學琴做例子,當初看見人家在台上表演,一首流暢的曲子彈下來,崇拜得五體投地。可是真當自己要學了,隻能從最簡單的彈起,調不成調,且剛剛學到一點,喜歡的曲子都彈不了,必須一遍一遍彈著最枯燥的練習曲,而且經常一彈就是幾十遍。我經常幻想如果不經過這些練習,直接可以彈任何喜歡的曲子那該多好啊!這種枯燥的過程,對於天性喜歡新鮮事物的孩子來說是一種挑戰。如果不是當初學習機會太難得,又是自己強烈要學的,真的不知道我是否能堅持這麼多年。
孩子學習肯定會有堅持不下去的時候,這點父母一定要有心理準備。我們大人都有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何況孩子呢!這時苦口婆心、耳提麵命未必有用,可能你說得口幹舌燥,孩子依然無動於衷,最後你憋了一肚子火,孩子還覺得你很煩人。這時最好能夠心平氣和地跟孩子溝通一下,明確告訴他,如果現在放棄了,之前所有努力都白費了,如果再換一種,又要重新開始。你要讓孩子明白每一種成功都不會輕易獲得。不要覺得孩子還小,其實你把道理和他即將麵對的困難預先告訴他,他是會理解的。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本來也有點興趣,可是家長如獲至寶,立刻設定了很多目標,逼著孩子去學,這種做法會快速淹沒孩子的興趣。當孩子可以自己做主的時候,這是他的興趣,可這興趣成為父母逼他的內容時,興趣已經變成他痛恨的事情了。
後來幾天,辰辰沒再提學特長的事了,老公有點鬱悶,覺得錯失了辰辰最好的學習機會。我告訴他,如果孩子的興趣隻維持幾天,即使他學了,可能還像上次學鋼琴一樣。
後來,辰辰又一次提出他還是想學,我告訴他如果他真的想學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媽媽希望他考慮清楚,想清楚他到底想學什麼,能不能堅持學下去。
兩天後,辰辰很慎重地跟我說,他已經想好要學架子鼓。我想了想故意說:“媽媽覺得你還是學長笛吧。架子鼓占的地方太大,如果你不想學了,家裏又多一個大物件,長笛的話你要是不想學了,媽媽隨便往哪一塞就行了。”
辰辰把頭搖得跟撥浪鼓一樣,主動跟我約法三章:第一,保證不會再半途而廢了;第二,他不喜歡長笛,就喜歡架子鼓,如果我答應他的要求,他會以成績證明給我看;第三,如果他不好好學,任憑我處罰。
我告訴他,學架子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能就是一輩子,以後學習任務會越來越重,如果影響了學習,我隨時會取消他學架子鼓。辰辰想了想,答應了我這個“不平等條約”。
因為這架子鼓是辰辰自己強烈想學的,所以從來不用我和老公催促,他學得非常用心。偶爾辰辰也會有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我告訴他不想學了沒關係,媽媽也不會取笑他或者懲罰他,正好可以讓他專心學習。每當這時,辰辰會堅決地說:“我隻是想休息一下,我要一直學下去。”
辰辰對架子鼓的喜歡,使他學得很快,老師誇他接受能力強,這更鼓舞了他的信心。七歲那年,在市裏的器樂比賽中,他得了第一名。如今,辰辰學架子鼓已經有好幾個年頭了,大大小小的獎項也拿了不少,再也沒有聽他說過不想學之類的話。而且令我意外的是,他又重拾了學鋼琴的興趣,也許音樂觸類旁通吧,這是一個額外的收獲了!
後來,老公問我,那位作家朋友明明說自己的成才源於父親的絕對支持,他以為我會以那位作家朋友為榜樣,處處為辰辰的興趣提供條件,為何我卻反其道而行之呢?
其實,作家朋友的故事對我觸動很大,可那畢竟是三十年前的事了。時代在變遷,條件也在變化。五六十年代,父母省吃儉用把東西都留給孩子,那就是好父母,可現在大多數家庭的生活條件相對都較好,如果我們刻意自己不吃不穿留給孩子,恐怕沒有人會覺得我們偉大,還會覺得我們自虐或者作秀。
所以,對現在的孩子而言,最大的問題不是條件太差,而是條件太好。那位作家朋友生活在那個年代,明白父親為了支持他的興趣付出了很多,所以他心中有一個信念,不能辜負父親的支持。如果我們同樣做,絕對換不來這種效果,我敢肯定大多數孩子都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所以我們不妨在孩子的興趣之路上多設置一些障礙,這樣反而更容易激起他學習的興趣。社會在變遷,我們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理念也得順勢而為,與時俱進。
3.小烏龜之死
生活的意義並非逃避吃苦,而是在於學習怎樣有益地吃苦。從小學會逃避痛苦的孩子,長大後會經曆加倍的痛苦……
有一年的六一兒童節,我和老公帶辰辰去公園玩。公園門口有一個賣小烏龜的小攤,辰辰見到小烏龜憨態可掬的模樣,非常喜歡,在攤前逗留了很久,然後央求我們給他買隻烏龜回去養。為了培養孩子的愛心和照顧能力,我們愉快地答應了他的要求。他親自挑了一對小烏龜、一個漂亮的玻璃缸。
自從這兩隻小烏龜被帶回家後,其他玩具、零食對辰辰就失去了吸引力。他幾乎把所有空餘時間都花在了小烏龜身上,連吃飯時都掛念著他的小烏龜。老公戲稱如果辰辰對他有這麼用心,他就含笑九泉了。辰辰最感興趣的就是給小烏龜喂食,看小烏龜吃食,他可以趴在魚缸前一小時不覺得厭煩。為了享受看小烏龜進食的樂趣,辰辰每天會給它們喂好多次飼料。老公提醒他說,小烏龜和人不一樣,人吃飽了會停止,但它們會一直吃一直吃,即使吃飽了也會繼續吃,所以很容易撐死。辰辰似信非信。
有一天,辰辰回家後又跑到小烏龜麵前,過了一會兒,他很擔心地跟我說:“媽媽,我發現有一隻小烏龜不動了。它會不會死了?”
我看著他滿臉擔憂的模樣,安慰他說:“小烏龜本來就不愛動,趴著一動不動是經常有的事,說不定你明天再看的時候,它又動了。”
辰辰似乎相信了我的話,可是那一天,他一直憂心忡忡。第二天,他跟我說小烏龜還是沒有動。我跟著他來到魚缸前,發現小烏龜已經死了。我遺憾地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他。
辰辰不相信,想盡各種辦法逗弄小烏龜,可是小烏龜始終一動不動。他終於確信他的小烏龜死了,立刻放聲大哭起來,哭得肝腸寸斷,讓我覺得心裏酸酸的。辰辰的哭聲引來了老公,老公看見已經死掉的小烏龜,非常生氣:“我告訴過你,小烏龜不知道飽,會吃到撐死,你卻不聽,現在好了吧,因為你的疏忽,害死了一條小小的生命。”
辰辰沒有辯解,哭得更加傷心。過了會兒,辰辰抽抽噎噎地問我們有什麼辦法讓小烏龜起死回生。
老公見他哭得這麼傷心,偷偷跟我商量要不要明天再去買隻差不多的給換上,然後告訴他小烏龜又“活”過來了?我阻止了老公,把真相告訴辰辰:小烏龜死了就再也不會活過來了。
這下就像捅了馬蜂窩,辰辰的哭聲驚天動地,用撕心裂肺來形容都不為過,一直到哭累睡著了為止。第二天他的悲傷還在延續,看見缸裏剩下的另一隻小烏龜,他就忍不住掉眼淚。不過,這次他再也不敢給小烏龜喂很多吃食了,而是虛心地請教我們給它喂食的規律和數量。
有一次,我和閨蜜們講起這個故事,閨蜜紛紛表示我簡直是個“後媽”,居然能對自己的孩子如此狠心。如果是她們的話,即使不買一隻悄悄地替換了,也一定會帶著孩子再去買一隻回來,安慰他受傷的心靈。
事實上,辰辰哭得撕心裂肺的時候,我也有一種和他一起哭的衝動,他傷心對我來說也是個煎熬。試問,有哪個做父母的看見孩子哭成這樣還能夠淡然處之呢?
其實,做父母的都有體會那種血脈相連的感覺。比如在一個家庭裏,如果孩子心情不好,父母就無法開心,因為父母最希望看見自己的孩子無憂無慮、開開心心地生活。所以,很多父母即使知道孩子的要求有點過分,也願意一一滿足,隻要孩子能夠時時刻刻開心,就算再苦再累也覺得值了。
那麼,這種想法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孩子會覺得所有東西得來得特別容易,失去了也不會覺得可惜,因為我們沒有教會他們來之不易和承擔責任。
孩子小的時候,他隻是想要個玩具,做父母的隻需花點錢就能滿足孩子的心願;孩子大的時候,他想要輛汽車,父母咬咬牙也給買了;可是總有一天,孩子的要求是父母滿足不了的,到了那個時候,做父母的是感歎孩子不懂事,還是自己能力不夠呢?我經常聽很多孩子已經成年的父母感歎自己沒本事,所以沒辦法給孩子買房買車,讓孩子受累了,好像自己有多對不起孩子似的,恨不得讓孩子吸自己的血才覺得自己是合格的父母。可是,這樣嘔心瀝血付出後換回來的往往不是孩子的知恩圖報,而是想方設法地啃老。所以很多父母寒心,覺得自己養了個白眼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