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分寸,決定孩子一生6(2 / 3)

事實上,很多孩子的冷漠自私並非天生,而是父母給寵的。也許父母不明白,為什麼自己這麼無私地付出,反而會造成孩子的自私冷漠。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一個心理健康正常的孩子,在成年後,他應該明白是自己回報父母、贍養父母的時候了。孩子原本並沒有覺得父母對不起自己。但如果父母經常在孩子麵前灌輸自己沒有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條件,是自己沒本事,是自己的錯的思想,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父母虧欠了自己,所以啃起老來,毫不內疚。

克勞德與唐森德博士說過:“生活的意義並非逃避吃苦,而是在於學習怎樣有益地吃苦。從小學會逃避痛苦的孩子,長大後會經曆加倍的痛苦……這些問題來源於逃避暫時掙紮的痛苦、逃避自律和延遲享樂的痛苦。如果我們學會失去即時所需的東西,對於不能馬上實現的願望感到難過,而後適應困境對我們提出的現實要求,歡樂和成功會接踵而至。”

所以,一個真正合格的父母,並非要替孩子規避一切可能承受的痛苦,更不是幫助他逃避責任,而是使孩子通過挫折獲得成長的機會。

比如辰辰撐死小烏龜這件事。

為什麼我不偷偷買一隻差不多的烏龜回來替換掉,避免孩子傷心呢?因為,如果這樣做,他會以為小烏龜是不會撐死的,所以繼續不斷喂食,進而撐死更多小烏龜。這麼做孩子暫時不會感到傷心,可是他會造成更多的傷害。總有一天,他會知道事實的真相,他曾經害死了那麼多小烏龜!現在隻是烏龜,如果換成其他事物呢?為了避免他造成更大的問題,現在讓他明白烏龜已經死了,也許他會難過,但是起碼他知道了烏龜不能這樣喂食,以後他也就不會繼續這樣做了。

並且在這之前,爸爸已經告訴過他小烏龜會撐死這個事實,他卻沒把爸爸的提醒當成一回事,這是他自己造成的後果,所以他隻能自己承擔責任。

第二種做法是讓他知道烏龜已經死了,但再給他買一隻回來。雖然他不會再撐死小烏龜了,但是他很快就會忘記已經死去的小烏龜。這樣做的後果是:讓他避免了承受失去的痛苦。痛苦和擁有是成正比的,失去的痛苦越大,擁有的快樂就越大。正因為他沒有承受過失去的痛苦,他就不會明白擁有的快樂,更不懂得去珍惜已經擁有的東西。

既不偷偷替換,又不再買一隻回來,就是為了讓孩子明白一個事實:小烏龜死了,爸爸媽媽是沒有辦法使它複活的,你的父母並非無所不能。很多父母都希望在孩子麵前扮演萬能的角色,而這樣的角色對孩子有害無益,孩子會覺得無論自己闖了多大的禍,製造了多大的問題,爸爸媽媽都有辦法替他解決,所以他會變得有恃無恐。讓孩子知道有些結果一旦產生就無法挽回不是一件壞事,隻有知道有些失去永遠都無法再度擁有,才會使孩子養成在做事情之前考慮後果的習慣。

最後,讓孩子接受這些“殘酷”的事實,他的內心雖然會經曆一段痛苦的考驗,但這一過程也應屬於他人生的必修課。他的小烏龜永遠地離開他了,所以孩子會有傷心、哭泣、不肯吃飯等表現。這也是考驗家長意誌力的一個過程。很多家長一見到孩子哭就心疼,希望以自己的能力使孩子立刻從痛苦中解救出來,隻要自己能辦到的事,立刻就會不遺餘力地去做。其實,父母隻有懂得利用這些事去引導孩子,才會使孩子成為一個懂得珍惜,善於承擔責任,並且內心強大,能夠承受痛苦的人。

對孩子是否有益,要從長遠考慮,不能僅僅以解決當下問題為衡量標準,而是要考慮到孩子的終身成長問題。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先要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

直到半年後,我才又重新給辰辰買回來一隻小烏龜。現在,兩隻小烏龜還好好地在魚缸裏遊來遊去。

4.吃飯是你自己的事

孩子之所以會越鬧越厲害,就是因為他抓住了父母的“軟肋”。

過年之前,接到我媽的電話,問我國外有沒有什麼比較好的改變孩子厭食的特效藥。我問她要幹嗎,她歎了口氣說,是表哥叫她問我的。原來表哥的女兒玲玲不愛吃飯,每頓飯都像受刑,搞得家裏雞犬不寧。我說要改變孩子不愛吃飯的習慣其實很簡單,哪需要什麼特效藥,那種東西根本沒什麼作用。我媽給我下達了任務,必須推薦一兩種,然後又忍不住感慨道:“我看就是現在條件太好了,在我們那個年代,家裏孩子多,有點什麼東西都是搶著吃的,哪用這麼費盡心機啊!”

我媽說的確實是事實,我開玩笑說如果孩子厭食就帶她去看《一九四二》吧。

過年的時候,我終於見到了玲玲(剛出生的時候見過她一次,好幾年不見了),那天幾乎聚集了所有親戚。小姑娘看起來非常乖巧、安靜,我實在難以想象這樣的小女孩會讓父母這麼頭痛。

到了吃中飯的時候,我就見到了這一幕。表嫂捧著飯碗哄她吃飯,可是折騰了一小時,隻喂了兩口,而且這兩口可以說是用盡了手段,甚至有點強喂。

她一會兒跟玲玲說今天有這麼多親戚在,玲玲要是不乖乖吃飯多難為情啊。玲玲才不管什麼難為情不難為情,根本不配合。表嫂又拿另一個孩子做榜樣,激勵她是個好孩子,一定不能輸給別的孩子,可玲玲既不吭聲也不吃飯。表嫂就有點火了,大聲斥責:“你這孩子怎麼這樣啊,叫你吃點飯怎麼這麼費勁呢?你存心折騰我是吧?”玲玲被媽媽訓了也很不高興,堅決不吃。表嫂又軟下來,承諾隻要玲玲吃飯她就給玲玲買她一直想要的狗熊。可玲玲沒這麼好糊弄,非要馬上去買,並且絲毫不肯妥協,表哥隻好開車去給女兒買玩具了。

玩具買回來後,孩子隻吃了兩口就不幹了,氣得表嫂把飯碗重重地擱在桌上,自己吃自己的,不管她了。於是,表哥接替了喂飯這個工作。表哥先是拚命跟女兒套近乎,希望喂飯工程順利進行。可是玲玲變著法兒折騰爸爸,一會兒要表哥學狗叫,一會兒要表哥扮鬼臉,把一個大男人折騰得夠嗆。

終於有親戚看不下去了,提醒他們不能這樣慣孩子,言語中也許帶了一點對父母的責備。表嫂覺得在眾多親戚麵前失了麵子,一把將玲玲扯了過來,按下身子就開打了。玲玲的哭聲驚天動地,一頓好好的團圓飯硬是搞得烏煙瘴氣。

最後表哥把玲玲抱走了,表嫂坐在沙發上生悶氣。我坐過去陪她聊天,詳細問了玲玲吃飯的情況。

表嫂說孩子不愛吃飯已經有兩年多了,一到飯點就鬧別扭,平時隻吃零食。為了讓她好好吃飯,他們費盡了心思,可是不但沒效果,反而越來越厲害。她說玲玲真是個討債鬼,她都後悔要孩子了。

我大概明白問題所在了,孩子並非什麼都不願意吃,而是以零食代替了正餐,尤其是家長這兩年來用了太多方法,使孩子在這兩年對抗中越來越難以馴服。

表嫂大概已經是病急亂投醫了,說想帶孩子去看病。我連忙阻止了她,好端端的又讓孩子去遭這份兒罪。她心事重重地問我有沒有什麼辦法。我告訴她辦法倒是有,但是需要家長的配合。為了使她相信,我謊稱辰辰以前也這樣,可是現在已經完全改正過來了。

第二天,他們帶著玲玲來我家做客,玲玲又是不肯吃飯,這次表嫂沒有再逼她吃飯。玲玲很驚訝,一直都在偷偷觀察媽媽的反應,可是直到最後,也沒人再端著碗去喂她。

下午兩點的時候,玲玲說餓了,想吃零食。表嫂告訴她現在不在家裏,沒有零食。玲玲不依,開始哭鬧。一開始還好,他們都頂得住,可是過了半小時後,表嫂明顯動搖了,擔心地看著我:“孩子正在長身體的時候,餓著好嗎?”

我告訴她現在可是關鍵時刻,要是妥協了,那就前功盡棄了。表嫂坐立不安地和我聊天。我發現玲玲邊哭邊在偷偷觀察我們這邊的情況,見沒人理她,哭得更加厲害了。

表嫂坐不住了,想去哄她,我跟她保證隻要再過半小時,最多不會超過一小時,情況一定會有所好轉。過了大半個小時,玲玲果然不哭了,改用央求的語氣向表嫂要吃的。表嫂下意識地想答應,我連忙給她使了個眼色,她隻好又硬起了心腸,對玲玲說:“中午是你自己不想吃飯的,現在沒有吃的。你想吃,隻能等到吃晚飯了。”

估計玲玲知道剛才的哭鬧沒有作用,這一次她沒哭。四點的時候,她跑來問我們晚飯什麼時候才能吃。表嫂心疼女兒,幾次問我可不可以給孩子一點吃的,我反複跟她保證,孩子餓一頓兩頓絕對不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但是長時間這樣不愛吃飯,才會對身體有害。最終,表嫂撐過了那個下午。

到了吃晚飯的時候,玲玲頭一次沒有要家長追在後麵苦苦哀求她吃飯,甚至都沒要人喂,自己把一大碗飯菜吃得幹幹淨淨。

這個辦法我讓很多家長用過,有些家長覺得辦法這麼簡單,誰都會用,可是到了自己身上不是半途而廢就是功敗垂成。還有一些家長一聽這個辦法,心裏就很抵觸,直接點的家長甚至說:“自己的孩子哪做得到這麼狠心!”

這話想必是我們經常聽見或者自己也說過的話,大家都認為自己的孩子自己疼,別人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還以玲玲的事做例子。那天下午玲玲哭了一個多小時,還餓了一下午。可是之後她不肯吃飯的毛病改掉了,她僅僅受了那一次罪而已。因為她發現哭鬧對抗失去了作用,家長對於她是否吃飯沒那麼在意了。而且她要是不吃飯的話,隻能等到下一頓才有得吃,不好好吃飯,她就會餓肚子。

可是之前她足足經曆了兩年多的哭鬧對抗。如果把這個時間加起來的話,那絕對可以抵無數個下午。父母心疼孩子的心情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明白一時心軟隻會讓孩子受更多的罪,和一次下狠心徹底根治,我想所有父母都應該明白應該怎麼做了。孩子之所以會越鬧越厲害,就是因為他抓住了父母的“軟肋”——爸爸媽媽很在意我是否吃飯。

其實,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我們都知道餓了要吃飯,這是一種本能。現在卻有那麼多孩子不愛吃飯,歸根到底,還是家長矯枉過正了,非把一件日常生活裏自己就會做的事當成頭等大事來做。

任何原本喜歡做的事變成了被人催逼著做,那換來的隻能是抵抗和不合作。有的孩子甚至把吃飯作為和家長談條件的籌碼:要我吃飯也行,但是你必須給我去買某某玩具。家長為了孩子順利吃飯,往往無條件答應。

我曾跟一位上了年紀的奶奶聊天,她的有些建議雖然樸素,但絕對值得大家思考和借鑒。

第一,以前的人為什麼吃飯那麼香?零食少啊!一到吃飯的點,誰都餓了,不用說就能吃很多。如果想要孩子正常吃飯,一定要注意零食,至少不能在吃飯之前給他吃。

第二,吃飯最重要的就是氛圍,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如果在一個壓抑、沉悶的氣氛下吃飯,誰都小心翼翼,誰都吃不好。

第三,很多父母把飯桌當成教育孩子的重要場所,這非常不可取。吃飯本是愉快的事,可是一邊吃一邊要接受教訓,哪個孩子還能有正常的胃口呢?

第四,不要幹涉孩子吃飯。比如有的孩子長得瘦,父母為了讓孩子多長身體,拚命讓孩子吃肉,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形成厭食症。如果真的擔心孩子營養不夠,也要用其他辦法。比如,我們自己平時不愛吃某種食物,可是看見旁邊的人都吃得津津有味,就會忍不住去嚐一嚐,對待孩子也可以用這個方法。

第五,不要刻意苛求孩子的吃相。有些長輩特別注重孩子的吃相,喜歡在吃飯的時候糾正孩子拿筷子的姿勢、夾菜的姿勢,或者看見孩子吃飯的時候有米粒掉下來,就趁機給孩子上一堂不能浪費糧食的課。家長這麼做的出發點絕對是好的,希望孩子懂得節約,可是吃飯是件享受的事,如果被要求太多,誰都提不起興趣來。一盤再好吃的菜,如果我們被要求要嚼幾次才能下咽,任何食物都會變得索然無味了。其實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強的,大人隻需要做好自己,孩子會照著做的。萬一孩子還是我行我素,也不要在吃飯的時候矯正,可以在平時的教育中見縫插針,效果遠比在飯桌上當場教育來得好。

5.不做“聽話”的孩子

我們一直要求孩子聽話,一不小心就造就了一代沒有主見、沒有個性、沒有自我意識和人生理想的“聽話”孩子。

我的美國朋友傑克是個中國迷,春節的時候帶著他的小兒子波比來中國度假,我自然成了他最佳的向導。

頭兩天,我帶著傑克和小波比領略中國的風土人情,傑克操著外國腔很重的中文問我:“為什麼你們中國人對好孩子的基本要求是聽話呢?聽話跟是不是好孩子有什麼關係嗎?”

這還真問倒我了。是啊,我們從小就被教育成要做一個聽話的孩子,小的時候要聽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話,上學要聽老師的話,如果不聽話就會被訓斥,然後被扣下一頂頂“帽子”。我們必須做聽話的孩子,誰也沒有質疑過聽話的正確性。也許在一些原則性的問題上,我們的自我意識已經覺醒,覺得自己的人生應該自己做主,不應該按照父母的要求去過我們不喜歡的生活。可是在父母告誡我們這個不許、那個不許的時候,別說父母,就連我們自己都認為父母這樣做絕對沒錯,他們都是愛我們的。

沒錯,每一對父母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可是要求孩子聽話真的正確嗎?

我無法回答傑克這個問題,就反問他:“那你們是怎麼看待“聽話”這個問題的呢?”

傑克認真地跟我說:“在美國,說一個孩子真聽話,絕對不是誇獎他,甚至那是一個不怎麼好的形容詞。被冠上聽話的帽子的孩子,在大家眼裏就是缺乏主見、沒有冒險精神和創新精神的人,長大是不會有大出息的。”

隨後的幾天,傑克讓我深刻感受到中西方教育的差異。那天下午,辰辰和傑克在花園裏玩,傑克又和我聊起了這個話題。

他說:“這幾天,我見識了中國的教育,讓我覺得最有問題的就是聽話教育。中國父母的口頭禪是:你要做個聽話的好孩子。我不明白為什麼好孩子非要跟聽話聯係起來,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愛因斯坦、牛頓肯定不是聽話的好孩子。”

傑克很直白地指出,聽話看似是為了孩子好,其實是為了父母自己高興。如果說讓父母高興是孩子的首要義務和責任,那麼聽話的孩子確實要比不聽話的孩子做得好。

我小的時候算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至今在長輩眼裏還被形容為主意太大、心太大等,因為我常常有他們覺得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夢想。但是我要感謝他們“縱容”我的不聽話,否則我長大後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很可悲。因為我的生活、我的思想、我的行為,都操縱在別人手裏,也許這個別人是我的家人,也許這個別人是整個社會。

我們一直要求孩子聽話,一不小心就造就了一代沒有主見、沒有個性、沒有自我意識和人生理想的“聽話”孩子。這些孩子從小就是聽話的“好”孩子,一路按照父母選好的小學、中學、大學讀下來,然後又開始按部就班地上班。從某種角度而言,他們也有平淡的一生,很多人都以“平平淡淡才是真”來安慰自己。可是,希望過平淡的生活和隻能過平淡的生活完全是兩個概念。前者是對生活的選擇,後者是讓生活選擇了。

不過,我在教育過程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比如在某一場合中,我提出了“不做聽話的孩子”這個概念,立刻有一位媽媽出來反對。她很尖銳地指出,不要孩子聽話,那孩子要去馬路上玩耍,做父母的阻止,可孩子不聽,難道也不管嗎?

之所以說有趣,就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經常會犯極端主義的錯誤。不聽話不意味著事事和父母做對,更不意味著什麼都以和父母意見相左才算不聽話。所謂 “不做聽話的孩子”,是指讓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選擇、自己的創新意識和人生理想。

劍橋大學的學生曾經舉旗起義,反對校方漲學費。央視記者柴靜在專訪英國劍橋大學校長樂詩克·伯瑞謝維茲爵士的時候,問他學生如此顛覆權威,身為校長,是否會感到難堪。校長卻隻是很輕鬆地說:不會,這是大學,需要辯論,如果他們不這樣,他們就不會在劍橋了。

在眾多育兒例子中我們肯定已經感覺到,任何最後有大出息的孩子,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以世俗的眼光判斷,他們都不是“聽話”的孩子。而那些小時候特別聽話的孩子,即使當時成績特別好,現在也隻是在某單位做著朝九晚五的工作。反而是那些桀驁不馴的孩子,早就已經擁有很多成績。關於這點感受,參加過同學聚會的人可能最有感觸。

不讓孩子聽話,意味著給孩子更多的思想和行為自由。一個男孩對媽媽說:“媽媽,我長大後要去月亮上!”媽媽笑著回答他:“好的,兒子,那你早點回來!”

這個男孩就是阿姆斯特朗。

孩子聽話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壓抑本性的過程。從人性的角度上而言,沒有人喜歡處處被人管著。之所以孩子選擇了聽話,是因為他心裏明白,隻有做一個聽話的孩子,才能得到爸爸媽媽的喜歡,如果不聽話,爸爸媽媽就會不喜歡自己。這種父愛母愛是以控製欲為前提,而不是從有利於孩子成長的角度出發的。

有些父母擔心如果不要求孩子聽話,孩子會被放縱得沒了分寸。這種擔心完全是多餘的。隻要平時的教育是持續而健康的,這種問題根本不會出現。因為孩子除了父母會約束他,整個社會的氛圍、整個周邊的環境都會製約他,所以父母真的不必再去要求孩子事事聽命於自己。孩子自己心裏其實是有譜的,做家長的不但不應該事事約束孩子,反而應該給孩子減壓,努力培養他的主見,不要用條條框框去磨平他的棱角。

我在教育辰辰的過程中,特別注意給他自己拿主意的權利。

有一段時間,辰辰特別喜歡玩某一種遊戲,可是等遊戲做完之後,通常時間就不早了。一般情況下,辰辰都在十點多睡覺,可是自從迷上這個遊戲後,他睡覺的時間越來越遲。老公跟我商量是不是應該禁止他玩遊戲,否則晚上睡的時間不夠,白天怎麼有精神學習呢?我說不用,應該讓他自己決定睡覺的時間。

每次到了他平常睡覺的時間,我和老公會提醒他該睡覺了,但是絕不會反複催促。

有一天,辰辰玩到差不多十二點才睡覺。第二天,他一直用的小鬧鍾沒有把他鬧醒,我和他有言在先:媽媽不催你睡覺,當然也不催你起床。

那天辰辰在自己房間裏喊我。我像往常一樣,輕鬆平淡地來到他的房間。辰辰滿臉都是焦急之色:“媽媽,今天我要遲到了。”

我“驚訝”地問:“你沒有聽見小鬧鍾響嗎?”

辰辰不好意思地說聽見了,本來想繼續睡一小會兒,可是一下就睡過頭了。我問他為什麼這次會睡過頭呢?辰辰抿著嘴沒有說話。

於是,這天辰辰在所有小朋友做早操的時候才到學校。老師並沒有批評他,但他自己覺得特別難受,因為有小朋友說他是小懶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