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分寸,決定孩子一生6(3 / 3)

回到家,辰辰一直悶悶不樂。我問他:“是不是遲到這件事令你特別難受?”

辰辰點點頭。

我繼續說:“遲到一次並沒有什麼,不過你要想想看,下次遲到會怎麼樣?”

辰辰想象了一下下次遲到的情景,堅決地搖搖頭:“媽媽,我下次一定不能再遲到了。”

“這可很難說,這次你為什麼會遲到呢?”

辰辰想了想說:“我玩遊戲玩得太晚了,可是我現在決定了,十點半必須要睡覺。”

我很高興,如果當時我規定辰辰必須十點半睡覺,恐怕隻能換來兩種結果:第一,他不情不願地按照我的要求去睡覺,但是心裏一定會有抵觸情緒;第二,他不斷跟我討價還價,以期延遲睡覺時間,最後他不高興,我也不高興。

自從這一次後,辰辰確實再也沒有遲到過。

很多時候,我們要求孩子聽話的大部分出發點也是為了他好,希望替他規避一些可能出現的問題。有一句老話:沒受到教訓不長記性。與其提點他一百次,逼著他聽話,不如讓他自己做主。即使短時間內可能會產生一些不好的結果,但是從長遠而言,這對孩子是有利的。

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聽從父母,父母的話隻能是提醒、建議,聽或不聽應該由孩子自己決定,這是孩子的自由。

父母總是習慣性地替孩子規劃好未來的道路。可以這樣說,如果父母的期望就是孩子內心的意願,我想這個孩子的內心應該沒有太多迷茫和煩惱。反之,這個孩子將會活得非常痛苦。在《養育的初衷》裏我就提到,我們所做的一切的初衷,都要圍繞孩子將來的幸福著想,要支持孩子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不是替他畫好一個圈圈,讓他在裏麵掙紮。

我反複強調,父母的這種願望絕對是出於善意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帆風順、出類拔萃。可是這種要求真的合理嗎?孩子在我們這種願望的驅使下,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更不知道自己應該追求什麼。他離真實自我越來越遠,長期處在迷茫中,埋沒了自己的理想,努力去迎合父母的要求。當他達到父母的要求時,父母興高采烈;當他的想法和父母的要求背道而馳的時候,父母就震怒,傷心,指責孩子不懂事,不體諒父母的心,甚至和孩子冷戰。

經常有父母對年幼的孩子說:“你要聽話,如果你不聽話,我就不再喜歡你了。”“如果你不聽話,我就讓×××把你帶走。”這時,孩子往往會摟緊父母的脖子,表示自己一定會聽話。孩子根本無法分辨父母的話是真還是假,他隻能壓抑自己的本性,迎合父母的要求,來換取父母對自己持續的愛。這是普遍的兒童心理。

父母這麼說,並不代表孩子不聽話就真不愛他了,但很多父母根本意識不到這麼做對孩子會產生多大的傷害。

美國一家權威心理機構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小時候受這種威脅過多的孩子,長大後普遍存在著對他人不信任、對未來充滿恐懼的心理。

我們應該捫心自問一下:我所要求孩子做的事,真的完全是為了他好,還是我自以為是為了他好呢?

當我們想明白這個問題的時候,就不會再處處要求孩子聽話了。

6.“拉菲”的啟示

作為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判斷,孩子的表現屬於正常還是反常,對於孩子正常的反應,應該接納、理解和尊重。

在別人眼裏,我和老公為人都挺大方,尤其是老公,如果外出吃飯碰到隔壁桌有熟人,經常會暗中替人家埋單。老公的這種性格讓他擁有很多朋友,所以我一直希望辰辰也能夠大方熱情,擁有很多朋友。

令我鬱悶的是,辰辰在這方麵完全沒有繼承我們的特點,甚至有點“葛朗台”的潛質。玩具和零食是辰辰最喜歡的,他有一個專門的房間放置玩具和零食,並且管理得井井有條。

有一天,我看他吃牛肉幹吃得津津有味,就故意說:“辰辰,這牛肉幹是不是很好吃啊?”

辰辰認真地點點頭。

我繼續說:“那給媽媽吃一點吧?”

我本以為他會邀寵地貢獻他手中的牛肉幹,誰知道他看了看牛肉幹(那袋牛肉幹已經所剩不多),小聲說:“辰辰要自己吃。”

其實我隻是逗一逗他,可他的回答令我生氣,這麼小的孩子如果養成了自私的性格,將來誰會願意和他相處?想到生氣解決不了問題,我隻好壓住自己的怒氣,提醒他:“這袋牛肉幹是媽媽買給你的,媽媽想吃一點都不可以嗎?”

大概他也知道這確實是我買給他的,想了想說:“可是你已經給我了,那就是我的。”

我氣得要命,這是什麼邏輯?正好老公回來,見我表情嚴肅,忙問我發生了什麼。我小聲跟他解釋了一番,老公想表現一下他在辰辰心目中的獨特地位,過去跟孩子交涉。不知道辰辰是怕我吃醋還是葛朗台性格發作,不管老公怎麼討要,他都把牛肉幹緊緊地護住,就是不肯給。最後不知道他是不是煩了,跑進房間,還把門給關了。

老公看著辰辰稚氣的模樣,氣得發笑:“我們怎麼養了個小白眼狼啊!”

我沒有跟進房間去教育他。

過了幾天,我抱著電腦窩在沙發上看片子,旁邊堆了不少零食。辰辰跑過來想一起吃。我把零食護住,不給他吃。他驚訝地看著我,再次要求道:“媽媽,我要吃薯片。”

我一本正經地告訴他:“這是媽媽的,你不可以吃。”

辰辰還想耍賴,過來搶。我把手舉得高高的:“媽媽都是跟你學的。你不給媽媽吃,媽媽也不給你吃。”

辰辰挺會見風使舵,立刻說:“那我以後也給你吃嘛。”

我沒有繼續跟他“賭氣”,把零食拿給了他。

我跟他說,如果他是個小氣的孩子,什麼東西都不肯跟人分享,以後別人也不會跟他分享,他會失去很多人的喜愛。他揚著小腦袋問我什麼是分享。我說,就是把你擁有的東西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吃、一起玩。他似懂非懂地說,有些小朋友的東西也沒給他吃,所以他也不想給他們吃。我趁機告訴他,那些小朋友的東西不給你吃,你是不是就不喜歡他們,也不想把自己的東西給他們了呢?那你也要做像他們一樣的小朋友嗎?辰辰想都沒想便說,他要做個大家都喜歡的小朋友。我又給他講了很多道理,他似乎真的想通了。

後來,家裏再有什麼客人來,辰辰都會把自己的東西貢獻出來。自然,他受到了很多人的表揚,說他是個大方的孩子,人見人愛。自此,辰辰好像懂得了分享的樂趣,不用我們提醒,會主動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了。

一個朋友回國,帶了一瓶82年的拉菲送給我。我一直有收藏的習慣,自然對此愛不釋手,時時欣賞。辰辰在旁邊問我:“媽媽,這是一瓶珍貴的酒嗎?”

我笑著告訴他:“是啊,這是82年的拉菲。”

他再問:“你很喜歡它嗎?”

我摸摸他的頭:“是啊,媽媽很喜歡!”

有一天,老公有朋友過來拜訪,中午時分,我們留朋友吃飯,剛剛上桌,辰辰突然抱著那瓶拉菲出來了:“媽媽,這瓶珍貴的酒你要跟朋友分享。”

我有些尷尬,朋友一聽是82年的拉菲,連忙拒絕。我堅持把這瓶酒開了,並講了教育辰辰分享的故事。

事後,我陷入了沉思。當我要求孩子大方、不自私的時候,我自己是否做到了真正的慷慨呢?孩子是麵最好的鏡子!希望孩子身上具備什麼品質,做父母的得先具備這些品質,並用心將這些品質移植到孩子身上。

本來,事情到這裏應該告一段落了,可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令我深思。

有一次朋友聚會,席間大家紛紛聊起自己的孩子,相互分享教育經驗。我把這個故事講給了大家聽,其中一位朋友聽得特別認真,結束前感激地說:“聽了你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發實在太大了。我家孩子也有小氣這個毛病,這回我知道該怎麼教育他了。”

我笑笑跟她道別,能夠幫到身邊的朋友,我也覺得非常開心。

可是幾天後,這位朋友心事重重地給我打電話。

原來,朋友的孩子生日的時候,孩子爸爸從國外帶回一個機器人作為生日禮物,孩子當成心肝寶貝。有一天,孩子的小表弟和父母過來做客,小表弟見了機器人想玩,可朋友的孩子不肯,朋友覺得很丟臉,就把機器人拿過來給了小侄子。碰巧機器人又被弄壞了,孩子很傷心,整整哭了一夜,怎麼哄也哄不好。之後幾天孩子都一聲不吭,也不理睬父母。朋友擔心地說,早知道這樣,那寧願孩子小氣也不逼他共享玩具了。

這便是另一種極端了。

其實,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哭鬧耍賴、小氣自私都是特別常見的現象,甚至都不能算缺點,那是這個年齡段的特色。但是如果父母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和影響,這些本來是階段性的正常現象就會成為孩子相伴一生的性格特征,比如自私、自我等。所以,父母隻需要客觀地看待問題,找出問題的根源,與孩子好好溝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很多父母會犯兩個錯誤,包括我自己。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大方得體。比如剛剛給孩子買了一個玩具,遇到了隔壁家的孩子要玩,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大方地把自己的玩具借給對方。可是孩子往往不肯合作,這時有的父母會覺得丟臉,采取強硬的手段把孩子的玩具奪過來給對方玩。這麼做不但不會使孩子學會分享,反而會在孩子心裏埋下不滿的種子,甚至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

還有的父母認為隻要孩子有一樣東西沒有拿出來分享,就是小氣。這也是錯誤的認識。試想,如果有人要我們把老公送的結婚戒指拿出來共享,我們會願意嗎?前文中那孩子的機器人在他心目中也不亞於我們大人的結婚戒指啊!拉菲我可以拿出來共享,隻因為它的意義還沒到結婚戒指那麼重要。如果連我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怎麼可以要求孩子完全做到呢?如果非要這樣去勉強孩子,隻會傷了孩子的心。作為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判斷,孩子的表現屬於正常還是反常,對於孩子正常的反應,應該接納、理解和尊重。所以,從那以後,對辰辰特別有意義的東西,我都讓他自己決定是否和別人分享,即使他不願意,我也不會責備他半句。

其實,教育孩子也是個不斷自我反省的過程,所謂教學相長就是這個道理。

7.讓孩子遵守社會規則

如果家長不希望孩子以後孤獨,最好不要讓孩子在家裏擁有特權。即使是呼風喚雨的父母,也隻能保證孩子在家裏或者某些環境中擁有特權,不能保證孩子在社會上一輩子擁有特權。

周末,學校安排了親子活動,我和老公一起參加。五十來個學生加上上百名家長,場麵真是壯觀,辰辰一反在家的狀態,儼然成了個小領導,替我和他爸爸安排“活兒”,我們也樂得配合。

親子活動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其中有個遊戲節目,就是將所有的孩子分為八人一組,一共六組,讓孩子扮演大人的角色。我和他爸爸在一旁休息,邊看邊感慨孩子的精力真是旺盛,我們還真有點吃不消。隨即我看到辰辰他們那組似乎有點狀況,隻聽一個孩子大叫:“你們都必須聽我的。”

包括辰辰在內的其他七個孩子,並沒有理會那個憤怒的孩子。我好奇地繼續觀察著,那孩子見同學們都不理他,趕緊呼喚他的爸爸媽媽。孩子的父母本來也就在旁邊,一聽孩子的呼喚,趕緊安慰孩子:“齊齊怎麼了,誰欺負你了?告訴爸爸媽媽。”

孩子憤怒地指著其他七個小朋友說:“他們全部都欺負我。”

不等孩子父母說什麼,七個孩子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才沒有。”

原來孩子們自己選了一個組長出來,由組長來分配他們的角色,可是叫齊齊的孩子卻不高興了,他認為他才應該做組長,更應該由他來分配大家的角色,否則就不準玩這個遊戲,可孩子們哪聽他的啊。

齊齊的父母了解清楚情況後,就跟其他孩子商量:“孩子們,你們都是聽話的好孩子,幫叔叔阿姨一個忙好不好,就讓齊齊當這次的小組長,活動結束了叔叔阿姨請大家去遊樂園玩好不好?”

其中一個孩子立刻拒絕道:“不行,遊樂園我們可以叫爸爸媽媽帶我們去,但是活動一定要聽大家的。”

齊齊的父母見孩子們不肯合作,改變了策略:“你們怎麼不聽大人的話呢?”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你幹嗎不叫齊齊聽你的話啊?”

這時候,其他孩子的父母也紛紛過去了,齊齊的父母轉而央求大人:“大姐,拜托你給你家孩子說說,就答應我們齊齊這一回吧,這孩子在家的時候,我們什麼都依著他,他已經習慣了。”

其中一位媽媽麵帶不爽地說:“我們孩子在家也是爺爺疼奶奶愛的,我也沒辦法。”

齊齊的父母繼續低聲下氣地央求孩子和大人。大人臉皮薄,也不好意思拒絕得太明顯,都以孩子為借口:“現在是孩子遊戲的時間,我們也不好勉強孩子,就讓孩子自己決定吧!”

最後,孩子們反而惱了,都不願意跟齊齊玩了。齊齊惱怒地對父母發脾氣:“我要他們都聽我的,我要他們都聽我的!”

他父母在一邊哄他:“齊齊乖,爸爸媽媽都聽你的,回家後爺爺奶奶也都聽你的。”

最後,還是老師過來才讓齊齊歸了隊。但是孩子們明顯不太願意跟齊齊玩,齊齊在小組裏看起來很孤單。老師跟齊齊的父母說這孩子不太合群,孩子們都不願意跟他玩,家長平時要注意家庭教育。雖然齊齊的父母連連點頭說一定會注意的,但是我從他們的神態中感覺到,這可能是他們一貫的反應而已,回到家肯定依然如此。

從齊齊父母的態度上,我們不難看出,在家裏齊齊肯定是“一家之主”,全家人都得以齊齊的意誌為轉移。

其實,這個問題在現代獨生子女的家庭裏相當普遍,隻是有的輕一些有的重一些,而齊齊顯然屬於比較重一些的情況。

在一般家庭裏,有什麼好吃的,家長首先想到的是給孩子吃,絕對不會先考慮自己;有什麼好穿的,肯定先緊著孩子給,自己怎麼樣都無所謂。孩子有什麼需求,全家人盡全力去滿足他。為了哄孩子高興,玩遊戲的時候讓著孩子,故意輸給孩子更是常見的做法,生怕孩子受一點點委屈。孩子在家裏就是太陽,誰都得圍著他轉。他不需要體諒爸爸媽媽,不需要遵守規則,因為他的喜怒就是家裏的規則。隻要誰讓他不高興了,就必須承擔把他哄開心的責任。隻要是他的要求,不管過分還是不過分,大人必須答應,而且還得及時。如果大人猶豫一下,那麼就捅馬蜂窩了。爸爸媽媽的遷就和疼愛讓他以為這個世界就是繞著他轉的,誰都得聽他的。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別說感恩,連一般的規則都不明白。並非他不懂道理,而是家長沒有教會他規則。比如在學校裏,如果有小朋友讓他先上了廁所,他不會向小朋友道謝,他覺得其他人都應該讓著自己、遷就自己。如果有誰不遷就他,那才是不對的。

可是這樣的孩子到了社會上,首當其衝的就是失落和不適應。他發現老師不會獨寵自己,小朋友們也不愛跟自己玩。他故技重施,希望別人都聽命於自己,可是往往發現在家好使的辦法到了學校裏都不管用了。於是,他隻好對父母發脾氣,因為父母會無條件地遷就自己。

然而,有的家長並沒有意識到這種做法對孩子的危害。當孩子被小朋友們排擠的時候,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讓自己的孩子開心。於是,他們想辦法收買其他的孩子,甚至低聲下氣去求其父母,繼續為孩子營造這種眾星捧月的感覺。

關於這點,我親身經曆過一件事。有一次辰辰拿著一艘輪船在花園裏玩,一個孩子看見後非要把輪船占為己有。辰辰當然不肯,那個孩子就哭鬧起來。哭聲引來了他的媽媽,他媽媽勸辰辰把玩具給她孩子玩,她願意買其他更好的玩具給辰辰。可那玩具是辰辰的生日禮物,辰辰拒絕了。那位媽媽看見我後,就跟我說願意花兩倍的價錢買這個輪船,叫我跟辰辰商量一下,沒準孩子就答應了。我笑笑說:“這是孩子的東西,我做不了主。”

那位媽媽很不高興地嘟囔了一句:“你怎麼連個孩子的主都做不了,還怎麼帶孩子啊!”

有些父母礙於情麵,也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表現大方慷慨的一麵,往往會半哄半逼著孩子出讓自己心愛的玩具。我對這種做法很不讚同,一是這對別人的孩子沒好處,他會覺得自己解決不了的時候,隻要出動父母,問題就能得到解決了;二是會讓自己的孩子心靈受傷,孩子會覺得連爸爸媽媽都不維護自己,從而和父母產生隔閡。

後來,我跟那孩子說:“如果你確實喜歡這個玩具,願不願意自己跟這位辰辰小朋友商量一下,讓他借給你玩一會兒?”

那孩子大概知道這次哭鬧不會起作用,但又確實喜歡這個玩具,有點心動了。以我對辰辰的了解,不是徹底奪去他心愛的玩具,他是願意借給別人玩一會兒的。

可是正當那孩子努力想跟辰辰商量的時候,他媽媽一把摟過他:“算了,我們不玩就不玩吧,媽媽帶你去買更好的。”

看著母子離去的背影,我隻好無奈地歎了口氣。本來如果他媽媽支持孩子的話,是一個培養孩子禮貌和結交小朋友的好機會,可是因為媽媽的狹隘,孩子失去了這個對他成長有利的機會。

除此之外,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處處淩駕於其他小朋友之上,將好東西占為己有,是孩子的一種能力,這樣孩子不會被人欺負。

有一次,我參加一個家教講座,很多父母都是和朋友一起帶著孩子去聽的。其中一個孩子對另一個孩子說:“我累了,你去搬個凳子給我坐。”另外一個孩子聽了,就去旁邊搬了個凳子給他。孩子的媽媽沾沾自喜地跟我說:“我這孩子比我和他爸強多了,平時他都是指使其他孩子做事的,長大肯定能做個領導。”

我想,如果把指使別人作為一種領導的必要條件,那麼領導也太容易做了。有些孩子脾氣確實好,所以往往會遷就這些霸道的孩子,可是家長能保證孩子一生遇到的都是好脾氣的人嗎?我想更多的人會對這種行為感到反感和抵觸。

我們可以看看身邊的成年人,如果有人在單位對其他人頤指氣使,我想大家不但不會把他奉為領導,聽從他的差遣,反而會把他排擠出這個圈子,最終他會成為獨行俠,沒有朋友,沒有社交。

如果家長不希望孩子以後孤獨,最好不要讓孩子在家裏擁有特權,這是不可取也是不現實的。即使是呼風喚雨的父母,也隻能保證孩子在家裏或者某些環境中擁有特權,不能保證孩子在社會上一輩子擁有特權。孩子在家裏的時候,一不順心就滿地打滾,父母出於心疼往往答應孩子的要求,可是等孩子到了學校或者社會這個大環境裏,這些在家管用的招數往往失效,孩子適應這種變化需要經受很多失落和挫敗。父母妥協是因為愛孩子,可是其他人不會犧牲自己的利益和規則來遷就不遵守規則的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受到大家的責難和排斥。如果家長希望孩子以後能被其他人接受和喜歡,就應該讓孩子明白,他應該遵守規則,平等地對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