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老師這種出爾反爾的做法令樂樂媽媽很反感,可是她不想讓女兒對老師有不好的印象,就安慰女兒:“班級是個大集體,有那麼多同學,不可能每個同學都上去表演,也許老師發現那幾個同學更有表演天賦,為了班裏的舞蹈取得更好的成績,老師才會換人的,有時候我們也要有綠葉精神。”
樂樂聽了媽媽的話,把頭搖成了撥浪鼓:“媽媽,才不是呢!那幾個人跳得比我差多了,不信你可以去學校看看,她們之所以可以去跳舞,是因為她們的爸爸媽媽給老師送了東西。媽媽,你也去給老師送東西吧,我想參加跳舞,我都練了好久了。”
望著女兒充滿期待的臉,樂樂媽媽不知道說什麼好。她特地側麵去了解了一下,果然和樂樂說的一樣,那幾個被換上來的人,父母都下了不少功夫。
樂樂媽媽去找老師,當然沒提送禮的事,隻問老師為什麼突然要換人,這樣對孩子的打擊會很大。老師振振有詞地說,樂樂在班裏的表現確實很不錯,可作為老師要顧及每一個孩子,那幾個後來替換上去的孩子,平時膽子比較小,所以才會給她們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樂樂媽媽差點質問老師到底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已經收下的禮,可她不敢跟老師鬧得這麼僵,隻好悻悻地回來了,都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解釋。
樂樂的爺爺奶奶知道了這事,連連怪她不會做人,家裏又不是拿不出這個錢,平時逢年過節應該多去老師家裏走動走動,多“意思意思”,要是早做了這個功課,樂樂怎麼還會被刷下來呢?
她憤慨又無奈地說,她實在看不過學校裏也有社會上這些歪風邪氣,心裏十分排斥這種做法,可是她又不希望女兒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對於這個禮是送還是不送,她實在非常矛盾。
樂樂媽媽遇到的問題,很多家長都遇到過。給老師去送禮吧,內心實在看不起自己這種行為,又擔心孩子過早地接觸這些社會習氣,對孩子的成長不好。可是不送吧,又擔心老師對自己的孩子不盡心,心裏特別矛盾。所以很多家長盡管鄙視這種行為,還是會選擇隨波逐流,偷偷地送。
自古以來,送禮幾乎是中國人拉攏人情的一種重要表現方式。如果親人病了,很多家屬會想方設法給醫生送上一個紅包。有事要辦,會去給相關人員“意思意思”。不知何時,這股風也刮到了教育界。
那麼,我們來把這個問題抽絲剝繭一下吧!
送禮這個問題說小了關係到孩子是否能夠得到公平教育的問題,說大了關係到每個教師的師德問題。
曾經有一位老師也向我感慨過家長送禮的事。本來她也不好意思收,可是看到其他老師都在收,漸漸地也收得心安理得了。不過,她一邊收一邊卻覺得自己的行為離當初做老師的初衷越來越遠,甚至覺得自己對不起教師這個職業,對教育事業也沒那麼用心了。她最後說:其實從教這麼多年,最令她感動的還是剛走上教育崗位的時候,一位學生送給她一盆親自栽種的文竹,直到現在還養在家裏的陽台上。
我們先來看一下家長送禮的初衷:希望和老師拉近距離,使自己的孩子能夠得到應得甚至多於其他學生的照顧。那麼給老師送禮是否就是最佳手段呢?誠然,本著拿人手短的古訓,老師收了家長的“意思”,總會對孩子多些照顧,否則怎麼跟家長交代呢?
但是這裏有兩點值得思考。第一,其實老師對於請客送禮的家長,內心是輕視的,所以對學生的關照並非出於喜歡學生,而是看在錢財的分上,而真正能使孩子健康成長的隻有愛和耐心。第二,家長雖然給老師送了禮,但內心對老師的師德肯定是持否定態度的。失去了相互尊重這個前提,送禮還有積極意義嗎?
很多家長前腳給老師送了重禮,後腳就在家裏感慨現在的教育真黑,老師如何如何,這是非常不可取的。孩子還小,還處於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階段,如果讓他們長期接觸到這些言論,很可能使孩子對老師、對社會失去信心,甚至會形成反社會的人格。這種人格一旦形成,其危害難以言說。
有人可能會說,那堅決不送禮。孩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難道家長要袖手旁觀嗎?所以,我們就要探討一下,既然送禮並非是最佳手段,那麼是否有其他做法可以替代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家也曾遇到過,希望能給家長朋友們一些啟示。
辰辰剛上學的那年春節,我和老公去給孩子奶奶送禮,婆婆看著那一堆禮品,突然問我:“你給辰辰的老師送了嗎?”
我一愣,因為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婆婆一看我的表情就知道我根本沒送。她苦口婆心地跟我分析道理:“給不給我們送都是其次,關鍵是要把老師打點好。一個班有幾十個學生,就算老師想每個都照顧到,他也顧不過來啊。其他孩子的父母都會向老師意思意思,你也趕緊把這事給辦了。”
我內心有些抵觸:“這樣不太好吧!”
婆婆正色道:“有什麼不好的,你隨便去周圍打聽一下,有幾個不送禮的,你可別太清高了。”然後婆婆給我列舉了很多送禮的好處,並用了一個很新潮的詞,說現在是個“拚爹拚娘”的時代,隻是現在拚的不是誰家的父母把孩子教得更好,而是誰家的父母經濟實力更雄厚,出手更大方。
我還是有點不情願:“孩子在學校裏的表現還不錯,老師也挺喜歡他的,我覺得現在就挺好的。”
婆婆有自己的理由:“你送了,老師對辰辰就更好了,這叫錦上添花。你非得等到孩子受了委屈、受了不公正待遇再送,那就來不及了。”
最終,我並沒有給辰辰的老師去送禮,因為我和老公都沒有找到非給老師送禮不可的理由。但是,當辰辰在市裏的作文比賽中得了一等獎的時候,我和老公讓辰辰親自挑選禮物去送給老師。
有些家長可能會說,你最後不還是給老師送禮了嗎?
其實,之前送和之後送有著本質區別。如果春節的時候我給辰辰的老師送禮,那等同於用金錢腐蝕老師的師德,即使換來了老師對孩子的重視,但這種在金錢驅動下的重視,對孩子的成長未必有利。可是之後送禮,意義完全不同。首先我們並沒有瞞著孩子,完全讓孩子自己去挑選禮物送給老師,孩子不會覺得送禮是件多麼見不得人的事,更不會聯想到爸爸媽媽給老師送禮了,以後老師一定會對他更好的;其次,我們送禮的目的是出於感激,不是賄賂老師,讓孩子明白自己取得的成績離不開老師的教育,讓他學會感恩。
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是溝通和尊重。每個老師都喜歡優秀的孩子,我們與其把精力花在想方設法給老師送禮上,倒不如把心思用在教育孩子上,把孩子教好了,送不送禮就在其次了。
有一些清高的家長,絕對不給老師送任何禮物,隻要送禮就認為是阿諛奉承。
其實在送禮這件事上,沒有絕對的提倡,也沒有絕對的反對,家長的心態至關重要。如果是對於老師教育成果的肯定和感激、出於友好尊重,並非不可,誰的工作都希望被人肯定。但是別有用心的送禮就有害無益了。
另外,家長也可以利用這件事引導孩子正確處理和老師的關係,可以坦率地告訴孩子,老師的工作很辛苦,我們是不是應該向老師表達謝意。在某些節日的時候,引導孩子用自己的壓歲錢或者零花錢親自為老師挑選禮物。如果父母能夠利用這樣的機會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那麼就能化不利為有利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每位家長思考:家長給老師送禮都是希望孩子能夠得到公平的機會,可是我們更清楚這個世上沒有真正的公平,“不公平”現象存在於這個社會的每個角落裏。如果家長給孩子營造絕對公平的氛圍,是否對孩子真的有利呢?很多孩子畢業走上社會後,極端不適應,因為學校相對簡單,可是社會複雜,孩子看到的完全是另一麵。在真空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經受挫折的能力特別差。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在學校裏不經受挫折,那麼他走上社會所經曆的挫折會是學校裏的千百倍,做父母的能幫孩子一世嗎?所以讓孩子明白隻有努力的人才能獲得更多的機會,隻有自己足夠強大,遭遇不公平的機會才會越少,這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讓孩子學會正確麵對挫折,遠比替他掃平挫折來得更有意義。
4.該不該讓老人帶孩子
據調查,中國有一半孩子是由老人在照料,年紀越小的概率越大。很多年輕的父母內心很想自己照顧孩子,但在現實的壓力下,迫於經濟現狀、事業追求等原因,不得不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料。由此,隔代教育的種種問題開始產生。
朋友的孩子即將周歲,上次見麵已經可以在父母的幫助下蹣跚地走上幾步,想來現在應該能搖搖擺擺地走路了。周末在網上遇見她,隨口問起孩子,朋友歎氣說,本來孩子已經勉強會走了,現在不但沒有進步,反而連原先都不如了。當時有事,我也沒細問她原因。
周歲宴上,我見到了朋友的孩子,果然像她說的,連下地都不行了。我大為驚訝,按原先估計,即使還不能自己走路,估計也差不多了吧?朋友跟我講了原因:自從她升職後,工作更忙了,沒有時間照料孩子,就把公婆接了過來。公婆對孫子特別疼愛,事事照料周到,來了一個多月時間,很少讓孩子下地。她反對,可是老人說誰見過六七歲的孩子還不能走路的?過段時間自然會走。朋友憂心忡忡地說:這樣下去,孩子還不知道養成什麼樣呢?言語中流露出對老人帶孩子的不滿,可又不知道怎麼辦。
據調查,中國有一半孩子是由老人在照料,年紀越小的概率越大。很多年輕的父母內心很想自己照顧孩子,但在現實的壓力下,迫於經濟現狀、事業追求等原因,不得不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料。由此,隔代教育的種種問題開始產生。
很多年輕父母看見孩子身上出現的種種缺點,開始後悔讓老人帶孩子。有的一邊埋怨一邊又無可奈何,甚至引發家庭戰爭。
隔代教育確實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補償心理導致的溺愛
大多數老人都在物資極度貧乏的情況下長大,所以麵對孫兒輩,特別想將自己年幼時沒有享受過的,或者沒有給子女的生活,補償到孫兒身上。這麼做,完全是出於愛,可是表現形式往往是毫無原則的縱容和溺愛,對孫兒的所有事情都采取包辦手段。比如不厭其煩地收拾寶寶亂扔的玩具,到了孩子該自立的時候,還給孩子穿衣喂飯,或者孩子把什麼東西給摔了砸了,老人最多嘮叨幾句,很少會和孫兒較真,以致造成孩子蠻不講理、任性自私、生活自理能力極差的現狀。由老人帶大的孩子特別容易出現兩個極端:一個是性格內向,沉默寡言,反應遲緩,極端怕事,一遇到問題就想躲回家中;一個是飛揚跋扈,囂張自私,破壞力極強。
(2)老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差
老人生活的時代和我們不同,很多觀念差異很大,在教育觀念上普遍比較落後。可以說在很多老人的觀念裏,根本沒有早期教育和智力開發。他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你們不也是這麼過來的,現在不是好好的?”
另外,由於他們與社會的聯係逐步減少,觀念得不到更新,不懂得該如何引導孩子。對孩子因為好奇而出現的“破壞”“危險”行為盲目地加以阻止,容易壓抑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創新精神,導致孩子缺乏創新思維和發散性思維。
(3)教育觀念上的差別
在教育孩子上,老人對孩子比較寬容,父母多偏向嚴厲,這就容易造成分歧。老人溺愛孩子的時候,父母會提出抗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老人就會阻撓。因為標準不同,所以在教育上容易深一腳、淺一腳。比如,父母正在教育孩子某種不當行為時,老人容易幫腔,甚至說:“你自己小時候不也是這樣嗎?”孩子知道有人撐腰,容易變得有恃無恐。因為老人在言語中已經使孩子的行為合理化,父母教育孩子就容易被孩子抵觸,甚至產生敵對情緒,使親子關係漸漸疏遠。
(4)先天的身體劣勢
老人年紀大了,動作變得遲緩,無法帶著孫兒去戶外活動。老人思維也不如年輕人那麼清晰、有邏輯。老人帶大的孩子容易安靜有餘,活潑不足,社交能力欠缺。一來會使孩子的智力發展受到影響,可能導致孩子視野狹小,嚴重的會出現幼兒心理老齡化等;二來戶外活動少、缺少運動,容易造成體弱多病。
可如果說老人帶孩子都是弊端,那也是極端、片麵和不公正的。老人帶孩子其實也有很多年輕父母難以企及的優勢。
首先,很多老人具有撫育多個孩子的經驗,對孩子生長過程中的很多問題都輕車熟路,可以幫助年輕父母解決很多實際問題,讓年輕父母省心不少。
其次,在心態上老人比年輕父母更有優勢。他們一般已經離休,沒有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心態往往比較平和,而年輕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中壓力過大,很容易情緒緊張。在教育孩子上,老人一般比年輕父母更具有耐心。
老人比年輕人更具有兒童心理。老人經常會跟子女賭氣,讓子女來哄自己。其實正是由於這種心理反應,使他們更容易和孩子玩到一起。而這種愛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保姆帶孩子不能相比的。
再次,老人年紀大了,生活相對封閉,內心會有一種失落孤寂感,甚至體會不到人生的價值,由他們帶孫兒對其心理健康非常有益。
最後,老人帶孩子可以使年輕父母沒有後顧之憂,不會顧此失彼,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既然老人帶孩子有利有弊,年輕的父母放棄工作在家帶孩子又不現實,那麼怎樣化不利為有利就是最重要的。
其實,不管是年輕父母還是年輕父母與老人共同教育孩子,在態度和方式上保持一致是最關鍵的。如何取得教育觀念一致,年輕的父母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多肯定老人正確的做法
很多父母和老人觀點不同,就全盤否定老人的做法,甚至直接對老人提出不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老人覺得自己含辛茹苦、不求回報地發揮餘熱,結果不但沒落好,還落一通指責,內心肯定生氣、委屈。有的老人甚至甩下一句話:“嫌我們帶得不好,那你們就自己帶吧!”撂挑子走人。子女隻能傻眼,或者認錯把老人哄回來,或者幹脆請保姆。可問題卻還在繼續。老人老了,就變得和小孩一樣,需要子女的肯定,如果經常肯定老人在帶孩子中的正確做法,老人會向著積極的方向轉化。子女不要吝嗇自己的感激和讚美。
(2)讓老人了解時代和教育的差異
很多老人不是存心拖子女的後腿,而是他們根本不知道現代教育是怎樣的。畢竟他們教育子女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了。現在一些發達城市開展了很多“爺爺奶奶培訓班”,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送老人去學習,一來增加他們的活動圈子,二來讓他們了解現代社會和以前的不同之處。隻有當新觀念在他們心裏有了印記,他們才會慢慢接受年輕人那一套教育方法。
(3)以聆聽的方式進行溝通
很多子女都認為老人固執,無法溝通,卻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老人比誰都希望自己的孫兒有出息。子女可以基於這一點,用和風細雨的方式去和他們溝通,把一些不好做法的後果展現給他們看,他們也就不會固執己見了。因為老人在對待孩子上,目的和我們是一樣的。
(4)讓老人安心
曾經我和一位事事包辦的奶奶聊天,我對於她不讓十歲的孫子獨自在小區裏玩非常不讚同。這位奶奶告訴我:“兒子兒媳婦把照顧孫子的重要責任交給我,我一定要幫他們看好孩子,萬一摔著碰著,我怎麼跟他們交代啊,我怕他們怪我。”
這位奶奶的心態具有普遍性。老人對孩子過於緊張正是擔心辜負了子女的托付,才會如此步步小心。所以做子女的應該多讓老人寬心。比如孩子偶爾有點小磕小碰的,不要流露出對老人不滿的情緒。
(5)再忙都要做個好父母
教育孩子是我們的天職。不管我們有多忙,都要多抽時間關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長,不能把所有的教育和撫養全部交給老人。隻有老人和子女共同配合、共同努力,才會使兩代人在教育中發揮最大的積極作用。
隻要我們肯多點耐心和長輩溝通,積極尋找平衡的辦法,隔代教育照樣可以使孩子健康成長。
5.“紐帶”OR“導火線”
孩子雖然是家庭的紐帶,但是很多時候更是導火線,家庭中幾乎有一半吵架是因為孩子。但這並不是孩子的錯,孩子是家庭的“紐帶”還是“導火線”,取決於家長怎麼做。
孩子被比喻成家庭的紐帶,本來沒有血緣關係的兩個家庭裏的人,因為孩子而擁有了共同的血脈。可越來越多的人感歎:孩子雖然是家庭的紐帶,但是很多時候更是導火線,家庭中幾乎有一半吵架是因為孩子。但這並不是孩子的錯,孩子是家庭的“紐帶”還是“導火線”,取決於家長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