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一位大學同學情緒激動地打電話給我,說要來我家住幾天。我見她語氣不對,詢問道:“來我家住幾天不是問題,但是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嗎?”
同學說了句“見麵說”就掛斷了電話。過了一會兒,她真的過來了,眼睛紅紅的,在我的追問下,她才慢慢跟我說了事情的原委。
原來她的孩子奇奇一大早就吵著要去買玩具,她不答應,覺得不能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所以拒絕了孩子的要求。奇奇一聽媽媽不答應,就躺在地上大哭大鬧。她婆婆一見心疼得要命,抱著孩子去了商場,滿足了孩子的心願。
本來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可是中午的時候,奇奇看見隔壁小朋友手裏拿著的電子金箍棒,又吵著要。同學心頭火起,堅決不肯去買。奇奇又故技重演,躺在地上打滾。她老公被吵得很煩,說了一句:“就給他去買吧,反正也不缺這點錢。”
同學賭氣地說:“這孩子不能再慣,要去你去,反正我不去。”
老公為了家裏太平,就去買了根金箍棒給孩子。哪知道傍晚的時候,奇奇又要遙控汽車了。同學氣得要命,狠狠地教訓了奇奇。這下好了,簡直捅了馬蜂窩,奇奇哭得驚天動地,哭聲驚動了爺爺奶奶。奶奶一看寶貝孫子哭成這樣,心疼得要命,責怪同學道:“這個年紀的孩子正是喜歡玩玩具的時候,奇奇別哭,奶奶給你去買。”
朋友見公婆、老公都這麼縱容孩子,非常不滿:“他今天已經買了兩次玩具了,今天絕對不能再買。”
婆婆一聽就不高興了:“又沒叫你買,我給我孫子去買,誰管得著?”
同學據理力爭道:“媽,這孩子就是被你慣壞的。你不能再這麼寵著他了。”
這話一說,婆婆就受不了了。老人家覺得自己出錢出力,最後還不落一句好,兩人就這麼吵了起來。同學覺得自己是正確的一方,她希望老公過來說幾句公道話,至少勸勸婆婆不要再這樣嬌縱孩子,可是老公一看烏煙瘴氣的家,皺皺眉頭說:“你也真是的,不就一個玩具嗎?我媽要是不給孩子買你可以不高興,她對孩子那麼大方,你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同學覺得自己在家裏是孤立的,孩子不聽她的話,婆婆對她不滿,連老公都不為自己說話,於是就跑了出來……
這種場景或輕或重經常會出現在很多家庭裏,有的夫妻甚至因此鬧到離婚,有的問題即使解決了,也會給夫妻關係、婆媳關係埋下隱患。這種情況,在辰辰五歲的時候,也在我們家發生過,我是深有體會的,將這個例子寫出來,希望能給家長們一些借鑒。
在教育孩子上,我一直致力於盡可能地培養孩子自立、自理的品格。
辰辰五歲的時候,他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就不再幫他做,而他想做的事我也基本不阻攔。這年春節,我們照常接辰辰的爺爺奶奶和我們一起過。吃飯的時候,辰辰像往常一樣給大人盛飯,這是辰辰剛養成的好習慣。我和老公端坐在椅子上,等著辰辰給我們盛飯,可是辰辰還沒拿起碗,婆婆就把碗奪了過去,驚訝地看著我們:“家裏有阿姨,你們叫這麼小的孩子給你們盛飯?萬一燙著呢?”語氣中滿是責備。
我把婆婆拉到一邊說:“媽,辰辰已經五歲了,盛飯隻是件小事,他完全能夠做得好,而且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幫我們盛飯了。您別這麼大反應,讓辰辰以為他盛飯是多麼不應該。”
婆婆壓抑著怒氣說:“本來就不應該,你們請阿姨是幹嗎的?自己不幹家務,還叫小孩子幹,你們是他親生父母嗎?”
我承認婆婆說的是事實,其實我自己也不是個很喜歡幹家務的人,但是叫辰辰做這些小事隻是為了讓他養成自理的習慣。
婆婆聽我這麼一解釋,更不高興了:“難道我們辰辰不盛飯他就不能自理了嗎?他的自理就靠盛飯呀?反正看見你指使辰辰幹活,我就難受。幸虧你是他親媽,不然我跟你沒完。”
我好說歹說,婆婆算是勉強接受了我的觀念,但是臉色一直不太好看。那幾天,婆婆對辰辰特別好,我知道她是心疼,也沒多說什麼。
又過了兩天,辰辰看見電視裏有紅紅的窗花,覺得非常漂亮,我遞給他一把剪刀,叫他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剪,辰辰就拿著剪刀坐在一邊剪紙了。過了一會兒,我聽見婆婆驚呼道:“哎呀,我的小祖宗,你哪弄來的剪刀,小心割傷了手。”
辰辰大概是怕奶奶阻止他,就把我抬了出來:“這是媽媽允許的,剪刀是媽媽給我的。”
婆婆氣衝衝地拿著剪刀進來找我,質問我為什麼讓孩子做這麼危險的事。我解釋這是一把安全剪,不會傷到孩子。可婆婆不聽,很不高興地說:“再安全它也是把剪刀是不是?要是不鋒利它能剪東西嗎?”
婆婆拿過剪刀,開始幫辰辰剪紙花。我看見辰辰一直希望能夠自己來剪,不斷想把奶奶手裏的剪刀拿回來,但是奶奶就是不肯。雖然在這件事上辰辰希望自己來做,主要是他第一次嚐試,還具有新鮮感,但是在其他事上,辰辰開始依賴奶奶了。對於一個五歲的孩子,有人願意幫他把他已經做了無數遍的事情做好,他是樂於依賴的。
一天晚上,老公皺著眉頭跟我說:“辰辰這段時間的表現有所退步啊!” 辰辰在婆婆在的這段時間,不如平時懂事,如果有什麼要求在我這裏碰了壁,就會去找他奶奶,行為上也比平時散漫。
我深有同感,決定和婆婆好好溝通一次。可是婆婆覺得我大驚小怪,說孩子還這麼小,尤其是春節,就算是打工的,人家都還放個假,怎麼孩子一年到頭沒個特殊的日子呢?春節不就是讓孩子好好享受的嗎?
尤其是前兩次的事,讓婆婆對我積壓了不少怒氣,覺得我對孩子過於苛刻了。最後她說,孩子是我們的,我們想怎麼教就怎麼教。婆婆打算提前回去,臨走時對我說:“你一直說要讓孩子自理,那也要有個度,畢竟孩子還小,萬一發生點什麼,你後悔都來不及。”
我心裏覺得委屈。我很羨慕外國父母讓孩子早早獨立,孩子很小就會幫父母幹活,甚至連零花錢都會通過給父母打工領取。我清楚辰辰是中國孩子,外國父母那一套照搬過來未必有利,畢竟別的孩子都在父母的嗬護和仔細照顧下,而辰辰小小年紀什麼都要自己做,我也擔心在他心裏形成一種爸爸媽媽不夠愛他的感覺,所以隻是適當地讓他自己做一些事情。即便這樣,我還是在婆婆那裏碰了壁。
孩子是很敏感的,奶奶剛走,他就問我:“媽媽,奶奶為什麼這麼快就回去了啊?她是不是不喜歡辰辰啊?”
我想了想,認真地告訴他:“奶奶不是不喜歡辰辰,奶奶是對媽媽有了意見。”
辰辰聽完之後,天真地問我:“為什麼?媽媽你做了什麼讓奶奶不高興的事嗎?”
“媽媽和奶奶都特別愛辰辰,媽媽希望辰辰是個獨立懂事的孩子,自己的事情能夠自己來做,那麼以後辰辰出去的時候,也能夠很好地照顧自己。而奶奶希望辰辰過得開心,能受到更多的照顧,所以不同意媽媽的做法,因此對媽媽有了意見。”
辰辰爬到我的膝蓋上,有些內疚,伸出小手摸摸我的臉問:“你們吵架了嗎?如果你們吵架了會怎麼樣啊?”
我把他抱到懷裏,輕聲告訴他:“媽媽和奶奶沒有吵架,隻是意見有了分歧。但是如果不解決的話,就有可能吵架了,要是吵架的話就會影響一家人的關係,更嚴重的話就會冷戰、離婚。”
辰辰還不明白這些道理,他仰著小腦袋問我:“冷戰、離婚是什麼意思啊?”
“冷戰就是誰也不理誰,離婚就是爸爸媽媽就分開住了。”
辰辰突然摟緊我的脖子:“媽媽,我不要你們冷戰,更不要你們離婚。”
幾天後,我看見辰辰在客廳裏打電話給他奶奶:“奶奶,媽媽說想和你們過元宵節,你希望我們過去還是你們過來啊?”
婆婆選擇了讓我們過去。元宵節那天吃完飯,辰辰在客廳裏和爸爸玩,婆婆拿出一盒巧克力跟我說:“你把我也當孩子了啊?”
我驚訝地說這不是我送的,婆婆一想就明白了。我說:“辰辰前天還說你誇獎我來著呢,估計也是他自己想的,這孩子這麼希望我們關係融洽,我們怎麼能讓他失望呢?”
婆婆看著客廳裏的孫子,重重地點了點頭。
從那以後,我和老公偶爾鬧矛盾的時候,辰辰會像個小大人一樣來調節我們,基本上我們都會很給小家夥麵子,他一說話,我們就立刻和好了。
很多家長遇到家庭矛盾,都盡量避免讓孩子知道,即使私下裏已經吵得不可開交,在孩子麵前也會表現得和平常一樣。即使孩子感覺出來了,家長也會盡量輕描淡寫。這是出於對孩子的愛,不希望孩子受到大人的影響。但是,孩子作為家庭的一分子,光讓孩子享受權利,不讓孩子承擔義務,對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大大不利。尤其是對於因孩子本人造成的矛盾,更應該讓他知道他的行為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
但是,大人在告訴孩子家庭矛盾的時候,盡量不要摻雜自己的情緒和判斷,更不能為了讓自己多個同盟,而在孩子麵前說另一方的壞話。最好隻是客觀真實地把事情陳述給孩子聽,把其中的利害告訴孩子,讓孩子自己去判斷。一個人將來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處理家庭問題的能力。如果我們出現什麼問題都不告訴孩子,孩子長大後遇到這些問題一定會手足無措,幸福指數也會大受影響。
6.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我們在養育孩子的時候要有一顆平常心。養育孩子的過程肯定是快樂和煩惱並存的,我們不應該隻希望享受孩子帶來的快樂,而摒棄一切孩子帶來的煩惱。
現代社會的生活成本很高,競爭日趨激烈,大多數家長背負著很大的心理壓力,回到家要是看見孩子把家裏弄得一團糟,或者帶回來糟糕的成績,其負麵情緒就再也控製不住,並向孩子發起火來。
在我沒孩子的時候,經常見家長把孩子罵哭,覺得他們真是過分,非要用這麼激烈的方式對待孩子嗎?有什麼事不能好好說呢?再說了,把孩子弄哭難道就解決問題了嗎?等到自己有了孩子後才發現,不是這麼簡單的。
有一次周末,阿姨有事請假,我也有聚會,就讓爸爸帶辰辰。父子倆決定去玩滑板。等我聚會結束回家後,發現他們也已經回來了。我有些驚訝,要是以往,不玩到天黑,這父子倆是不會回來的。
老公在書房,我問他辰辰在哪裏,老公有些生氣地說:“我讓他在房間裏反省呢!”
原來,老公本來打算帶辰辰去玩滑板,但是單位臨時發生了點事,需要開視頻會議解決,但是辰辰覺得爸爸不講信用,說好去滑滑板的,結果要開會,很不高興,一定要爸爸兌現諾言。而臨時發生的事情本來就讓老公很不高興,所以他和辰辰說話沒有了以往的耐心,訓斥了辰辰幾句,叫他自己先玩,說如果事情解決得順利就帶他出去玩,如果不順利那就隻能待在家裏了。
中間老公也關注過辰辰的情況,發現辰辰在畫畫,把顏料弄得滿身都是,連剛換上的新床單也汙了一片。看見這種情景,老公氣不打一處來,勒令辰辰弄幹淨自己和床單。辰辰還是比較懂事的,知道弄得這麼髒不對,所以就想用水洗掉,可顏料不是這麼容易洗的,怎麼洗也洗不掉。最後辰辰靈機一動,找了把剪刀,把衣服和床單上髒的地方都剪掉了,使得衣服和床單千瘡百孔,而這更是把老公氣得七竅生煙,因此才叫他在房間裏反省。
我趕緊去看辰辰,孩子在房間裏哭著,看見我立刻朝我撲來,嘴裏委屈地說:“媽媽,爸爸壞!”
老公一聽,更加生氣:“叫你反省,你就反省了爸爸的壞?”
我趕緊讓老公先出去,擦了擦孩子的眼淚,又親了親他的小臉蛋:“寶貝,媽媽知道你今天不開心了。”
等他稍微平靜了一點,我耐心地跟他說:“辰辰,爸爸答應你要去滑滑板而後來沒去所以你不高興對吧?爸爸是因為突然遇到了事情,所以沒辦法。但是爸爸應該好好跟你商量,如果他把苦衷告訴了你,辰辰這麼懂事,一定會體諒爸爸的對不對?”
孩子含著眼淚點了點頭:“爸爸不講信用,還凶我。”
我又摟了摟辰辰:“這點爸爸做得不好。其實爸爸也是著急,想把事情盡快處理好,就能帶辰辰去滑滑板了。可是爸爸忘記應該把這番用意告訴辰辰了。如果辰辰選擇體諒爸爸,爸爸就能全心去處理事情,這樣就沒有後來的事了。不管是爸爸媽媽還是辰辰,都會犯錯誤。我們犯了錯誤希望得到別人的原諒,那別人犯了錯誤,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辰辰奶聲奶氣地說:“也要寬容別人。媽媽,那我把床單和衣服剪壞了,你也會寬容我嗎?”
我笑著拍拍辰辰的小臉:“當然會啊。其實辰辰想到要把髒的地方剪掉很有創意啊,雖然你把床單和衣服剪壞了,但是以後辰辰就知道這個辦法不能解決問題了。這也是一種收獲!”
安撫完了辰辰,我卻見老公還有點氣鼓鼓的。我笑著問他,如果今天他自己心情很好,麵對辰辰要求兌現諾言的時候,還會不會這麼生氣?老公想了想說,應該不會吧,主要是臨時發生的事情有點棘手,甚至本不應該發生的,他就有點惱火,看見辰辰又不肯體諒,就動了氣。
第二天,老公把事情解決了,他又恢複到了以往的狀態。老公有些內疚地跟我說昨天他對辰辰太嚴厲了一點,對辰辰而言,等於被爸爸放了鴿子,要是他自己滿心期待地想出去度假,突然因為有事去不了了也會不高興,何況隻是一個幾歲的孩子。
不隻是老公,有時候我寫作靈感正濃,被辰辰連番打斷後再也找不到之前的狀態,我也會很惱火。可孩子總歸是孩子,即使再懂事的孩子,也會有任性的時候。而我那時候心中本來就不爽,碰到孩子任性,於是怒火更加旺,甚至會想養個孩子根本就是自己找罪受,不但幫不上忙,還淨添亂。可是當情緒平靜下來的時候,就會為這樣的想法內疚,孩子給予我們的快樂,恐怕是任何財富和成功都無法比擬的。
常聽一些媽媽抱怨,自己上班快要遲到了,孩子還賴在床上不肯起來,怎麼叫都磨磨蹭蹭的,脾氣自然而然就上來了。我非常能理解這種心情,家長看起來也非常有生氣的理由,但是生氣並不能解決問題。家長在麵對這些情況的時候,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家長總拿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希望孩子從小就能分輕主次,明辨是非,少犯錯誤,懂得體諒大人。所以一旦孩子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或者違背了家長的期望,家長就克製不住自己的怒氣。
其實,孩子畢竟還是孩子,他的大腦都沒有發育完全,還有很多能力尚未培養起來,比如自律能力、分析能力等,所以他經常做事情顛三倒四、丟三落四,甚至懵懵懂懂。這些對於孩子來說,再正常不過。如果家長希望孩子能夠懂得自律、分輕主次,那就要克製住自己的脾氣,耐心地幫孩子培養這些能力。
另外,我們在養育孩子的時候要有一顆平常心。養育孩子的過程肯定是快樂和煩惱並存的,我們不應該隻希望享受孩子帶來的快樂,而摒棄一切孩子帶來的煩惱。孩子還沒有高明到能夠捕捉我們的情緒變化,因此常常無意中惹惱我們。有些家長在生活或者工作中積壓了很多壓力,這些壓力無法得到有效釋放,於是帶回了家中。當家長被壓力和情緒控製的時候,回到家看到的不是孩子的優點,更不是孩子可愛的舉動和燦爛的笑臉,而是被放大的缺點,一些本來無足輕重的小事都可以成為家長大發雷霆的導火線,孩子往往不小心就成為回收父母情緒的出氣筒。
父母在情緒上的控製能力對孩子有深遠的影響。一般來說,孩子的性格中有著父母的影子,甚至孩子在控製自身情緒和解決問題的行為上都有家庭和父母的烙印,所以父母有責任讓孩子擁有積極陽光的心態。
心理學家很早就研究出情緒對孩子自身發展的影響。當孩子的情緒處在積極狀態時,他是快樂、放鬆、有著豐富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孩子。如果孩子長期處在消極情緒中,不但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被幹擾,還會養成多疑、易怒、孤僻的性格。所以,家長替孩子營造輕鬆和諧的家庭氛圍是責無旁貸的,這比給孩子富裕的物質生活更重要。
很想對所有父母說一句話:留快樂和笑臉給孩子,扔壓力和煩惱在外麵。不管孩子有沒有犯錯,少對孩子發火。我們都有著七情六欲,要做到完全沒有情緒,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都真心愛著自己的孩子,為了孩子,也應該盡可能地控製自己的壞情緒。一開始也許很難,但是習慣都是慢慢養成的。很多家長表示,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其實控製情緒也沒那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