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那個最不幸的人
當你遭受重大的挫折和打擊時,往往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果真是這樣,你最痛苦也就罷了,但可能嗎?你了解世上究竟有多少人比你更不幸嗎?
一個老人,死了兒子,她非常傷心,終日沉浸在痛苦中無法解脫。她去問神父有沒有辦法讓她的兒子複活。神父說:“可以。你拿一隻碗,一家一家乞討,如果有一家沒死過人,就讓他給你一粒米,你討夠十粒米,你的兒子就會複活。”
老人聽後便馬上去乞討,但一路走來竟發現沒有一家沒死過入,到最後她一粒米也沒討到。於是,她恍然大悟:親人去世原來是任何一家都避免不了的。她感到自慰,並逐漸從痛苦中走了出來。
哲人說:苦難使人生有意義。了解了這點會對痛苦抱有平常心。客觀地說,生活中既有鮮花、笑臉和陽光,也有挫折、打擊和痛苦,就像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活一世不會總是一馬平川、春風拂麵,生活中不會總是心想事成、萬事如意。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失望、挫折和不幸。隻是有的人一生可能順利一些,有的人可能挫折多一些而已,但是完全一帆風順的人肯定沒有。在人生的某一時段你可能是不幸的,但若說你是最不幸的人恐怕是言過其實了,實際上比你更不幸的人有的是。
“苦難是人生的一筆財富”。但是,苦難變成財富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你戰勝了苦難並不再受苦。隻有在這時,苦難才是一筆值得驕傲的人生財富,你再怎麼說以前的苦難,你都不會自卑,反而有一種豪氣;別人聽說你的苦難,也不覺得是在聽你念苦經,而覺得是聽傳奇,不會可憐你、輕視你,反而敬重你。但如果你沒走出苦難,整天愁眉苦臉地向人訴苦,豈不成了“祥林嫂”?
在很多時候,人們往往把苦難等同於不幸,因此怨天尤人,失去了鬥誌,敗在了苦難麵前。結果苦難真的轉化為不幸。要知道,苦難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複雜性的一種表現形式,既然逃脫不掉,就應接受現實,積極應對。隻有戰勝了苦難,才會獲得更大的幸福。困境或打擊對弱者是致命的一擊,對強者卻是奮進的動力。
因此有人說:“快樂不在於得到了什麼,而在於能夠從痛苦和挫折中解脫出來.這是一種最高級別的快樂。”而且此時快樂的程度與你所掙脫的痛苦的嚴重程度成正比。
有這樣一個姑娘,在一次車禍後,不幸臉上留下了一塊疤痕。原來相愛的男友離她而去。在她眼裏,世界失去了顏色,目及一切都是悲哀。一天清晨,她打算到公園找一處僻靜的地方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她魂不守舍地走在公園的林蔭道上,無意間,她看到身後來了一對夫妻。妻子失去了雙腿,坐在輪椅上,而丈夫是個盲人,戴著~副墨鏡,推著輪椅。輪椅“吱呀吱呀”,很快將她甩在了後麵。前麵正在翻修的道路坑坑窪窪,輪椅被推得顛簸搖晃。她開始替他們擔心,害怕他們跌倒受傷,於是加快腳步跟在他們後麵。
橘紅色的太陽漸漸升上了天空。他們停了下來,妻子情不自禁地拉起丈夫的手指向東方,快樂地說:“你看,太陽又紅又圓,多美呀!”丈夫微笑著揚起頭,朝著東方看去,久久地凝望著,洋溢著幸福和歡樂的麵龐在初升的陽光下顯得格外滄桑。“多好,我有一雙眼睛能看到這一切。”妻子歡快地說。“多好啊,我還有完好的四肢,能推著你看朝陽。”丈夫回應著。
此時此刻。仿佛整個世界都沉浸在這種溫馨和寧靜之中,原本不幸的生命,因他們對生活的摯愛而變得如此美麗。失戀姑娘一下子清醒過來,她發現生命原本是這樣美好,自己的一點不幸與他們比起來實在算不了什麼。
生活中,最不幸的人是少數,最幸運的人也是少數,大多數人處於中間狀態。在一段時間內,在一個小範圍內,你可能是最不幸的,但在大範圍內你遇到的這件事與其他人相比也許算不了什麼。痛苦是一種體驗,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入的心理活動具有一定的暗示性,如果你堅持認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那麼你就有可能是最痛苦的。
不要回頭看
瑜伽信徒柏拉說:“當你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選一條往前走。”聽到這話人們可能會竊笑,但是一定得承認是對的。無論在什麼地方,你都會遇到三岔路,你可以隨便挑一條往前走,將來路拋在後方。但是,你永遠不能挑來時的那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