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應該樂觀麵對生活,至少應客觀看待生活。
固然,身體的疼痛會導致人的心情不好,但這種可怕的聯想會大大地加重痛苦體驗。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得了重病隻要他當時不難受就會無憂無慮地玩,而大人卻遠遠做不到的原因。孩子沒有那麼多聯想,他也看不了那麼遠。
初戀失敗最令人痛苦,有的入甚至因絕望而自殺,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此時他會產生一種錯誤的觀念:以後我再也不會有真正的愛情了,再也不會有這種刻骨銘心的感覺了。他把一次戀愛的失敗當成終生愛情的終結,而事實上這種感覺往往是錯誤的。當他進入第二次戀愛時照樣牽腸掛肚,日思夜想,回頭一想曾經的想法多麼可笑。
當遭遇不幸或挫折、打擊時,應該冷靜思考有可能出現的三種結局:最好、中等、最壞,提醒自己,不一定是最壞的結局,有可能是中等的結果,要朝著最好的可能去努力。
你要相信,一切都會過去,沒什麼大不了的。
偉大的所羅門王有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一位智者在夢中告訴他一句至理名言,這句至理名言涵蓋了人類的所有智慧,能使人們在得意的時候不會趾高氣揚,忘乎所以;失意的時候能夠擺脫消沉和絕望,百折不撓,奮發圖強,始終保持勤勤懇懇、努力向上的狀態。但是,醒來之後卻怎麼也想不起來那句至理名言。
於是所羅門王找來了最有智慧的幾位老臣,向他們講述了那個夢,要求他們把那句至理名言想出來,並拿出一枚大鑽戒。說:“如果想出那句至理名言,就把它刻在戒麵上。我要把這枚戒指天天戴在手指上。”
一個星期過後,幾位老臣興奮地前來送還鑽戒,戒麵上已刻上了一句勉勵人勝不驕、敗不餒的至理名言:“一切都會過去。”
人生一世,從表麵上看,似乎許多事都是與將來的幸福“有關係”的。比如金錢、榮譽、地位、職稱等,其實隻有過來人才知道,這一切都是過眼煙雲。一生中,倒是那種平和的心態與時時快樂的感覺才是最真實可靠的。有些看似“很有關係”的事,其實都是一時一地的,過去之後,你才會覺得它並不是那麼有關係。
心懷高遠會使我們將事情看淡,隻有曆經滄桑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寵辱不驚。
尋找一份平衡
生活有許多不如意,大多源自比較。一味地、盲目地和別人比.造成了心理不平衡,而不平衡的心理使人處於一種極度不安的焦躁、矛盾、激憤之中.使人牢騷滿腹、思想壓力大、甚至不思進取。表現在工作上就得過且過,有的反而會鋌而走險,玩火燒身。
其實,這個世界本身就不是絕對公平的,重要的是我們如何促使它變得盡可能公平一些。
一帆風順隻是人們的一個良好的祝願和期盼。而苦難才是人生的本來麵目。苦難是人生經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生複雜性的一種表現形式。如果你明白了這一點,再遇到苦難時,就不會為此消沉和沮喪,而是積極地想辦法戰勝苦難。
心理不平衡的人總覺得社會虧待了自己,誰都對不起我,總在想方設法為己謀利,這種心態是不健康的、消極的和痛苦的。心理不平衡的產生是基於社會應該是公平的這樣一種心理。
澳大利亞人約翰福佩天生沒有手臂,但他卻靠著自己頑強的意誌和堅韌不拔的努力獲得了傳播學碩士學位,還被邀請到世界各地的公司和學校講演。他從來不問:“為什麼我天生就沒有手臂?”他隻問自己:“我怎樣去克服它?”所有你用手來做的事——梳理頭發、點錢、開車、開門,他都用腳來做。約翰到中國餐館吃飯是件有趣的事。當其他西方入用刀叉吃飯(他們認為用筷子實在太難了),約翰卻表演他一流的用筷技巧——用腳趾。
約翰說:“我接受我自己。沒有了這些挑戰,我就不會成為今天的我。”
研究發現:幸福的人其實並不比其他人擁有更好的學習條件或成就,隻是因為他們對待生活和困難的態度不同,他們不會在“生活為什麼對我如此不公”的問題上做過長時間的糾纏,而是努力去解決問題。他們的眼光不是放在過去,而是著眼於未來。抱怨的人把精力集中在對生活的不滿上,而幸福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能令他們開心的事情上。所以,幸福的人能更多地感受到生命中美好的一麵。
世上之事沒有絕對的公平。當我們麵對生活中的遭遇而感到不平時,我們不妨借用一下佛教的理論和思想。佛教認為人有三世:前世、今生和來世,而且三者之間互為因果關係。前世修好行善,今生將有好運等著你;前世作惡多端,今生將遭惡報。用這種理論即可解釋為什麼你未做壞事卻遭此厄運,那是因為你前世做了壞事,這也是一種平衡。你還有什麼可抱怨的,要想以後避免厄運,就應該從現在起多做好事,少做惡事,所謂不修自身修子孫,不修今世修來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