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落在夏末秋初的草葉間,空氣中泛起類似水煮青豆莢的味道”,整部小說最吸引我的就是這種青春的味道。其實,每個人都有過一段在平行宇宙中漫遊的多夢時節,那時我們麵前飛舞著幾乎是無限的可能,我們把自己的精神代入到想象中的各種個體,在不同的時空經曆著不同的人生,《水晶的天空》的魅力正是把這種青春的曆程完美地展現出來。
對我自己而言,看小說時最深的感受就是其中對校園生活的描述,那些部分寫得翔實生動。回憶起自己的初中生活,仿佛那也是另一個平行宇宙中的事,但《水晶的天空》中所描寫的讓自己的精神穿行於不同時空中不同人生的感覺卻是銘心刻骨的,每個人可能都有過一段那樣的年代,甚至生活在想象中的“我二……我N”中的時間比生活在現實中的時間都多。後來,這些量子態的平行宇宙都坍縮到這一個現實了,精神在“我一”中已經疲憊不堪,沒有力量再去遠遊。如果沒猜錯,《水晶的天空》是作者的科幻版的自傳。
趙海虹是一個風格多變的科幻作家,她的作品時而呈現出女性的敏感和清麗,如《癡情司》;時而上演宏大的古典悲劇,如《伊俄卡斯達》;時而出現技術型科幻硬朗的內核和世界設定,如《世界》;但這一切的背後都讓人感覺到一個青春的視角,這種青春去除了幼稚和急躁,故事典雅而寧靜,雖然包含著對人性的洞察和命運的憂傷,卻總是沉浸在海水的幽深而不是烈焰的灼熱中,連死亡都是寧靜的藍色。這種意境和內涵,在《水晶的天空》中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
說到青春感,我認為她是科幻文學的靈魂。世界科幻的黃金時代,其最深層的力量的源泉就是對未來和未知的向往,這種向往會隨著時光磨損的。雖然黃金時代後,科幻作家們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但事實上科幻文學一直呈現衰落態勢,新浪潮和賽伯朋克什麼的都阻止不了這種衰落,根本原因就是這種文學已經青春不再,科幻是真正的青春文學,如果失去了青春的夢幻和活力,它也就沒有生命力了。文學技巧的成熟和老道、表現形式的現代化和後現代化,都掩蓋不住思想的老態,就像已經墜落到地麵的隕石,能夠被收集研究,但發不出光來了。國內科幻讀者的年輕化,被評論界看作中國科幻不成熟的標誌。但我認為這正是中國科幻的希望和優勢。青少年對宇宙的好奇,對新世界的渴望,正是科幻文學的靈魂所在,這會使中國的科幻文學像是八九點鍾、甚至是六七點鍾的太陽般充滿活力。所以,《水晶的天空》這樣的作品是科幻文學最需要的活力因素。
最後,轉引筆者為一幅科幻畫寫的一段話:平行宇宙是一個超越一切的藉慰,當每一個抉擇都使宇宙分裂為二時,抉擇便也不存在,就像隻手遮住刺眼的陽光並沒有熄滅太陽。在被不可穿越的時空之膜分割的所有世界泡中,所有可能都在發生,於是錯誤和遺憾也不複存在,每一個痛苦都在異世界投下幸福的影子。當這種藉慰最終被證實後,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