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微妙的身體語言都能成為說謊的標示,能否讀懂它們決定了我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是掌控別人,還是被別人所掌控。對於我們來說,弄清上述動作,參透對方的謊言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在商場、職場、官場或者情場中,最先掌握信息的那個人往往更容易掌握先機。識破謊言的另一個作用就是弄清對方的目的,這樣不管對方變換什麼花招,我們都可以應付自如,而不至於上當受騙。
FBI探員支招
有些騙子可能非常高明,他們懂得心理學,又很會演戲,並且巧舌如簧,最擅長指鹿為馬。但謊話畢竟是謊話,假的永遠也真不了。隻要我們注意觀察,細加分辨,就會發現很多說謊者都存在破綻,因為有些肢體語言是很誠實的。
尋蹤覓跡,言語無法包裝真實的內心
所謂言語模式,就是人們在表達自我時所使用的字眼,它能夠提供一個透視內心真實情感的窗口。謊言也有特定的言語模式,當一個人打算欺騙別人時,他就會使用自己認為可以產生真實效果的特定字句、措辭與句法結構,比如一遍又一遍的解釋、直接引用別人的話來回應、刻意強調想讓別人知道的“真相”等。
兩小時之前,快餐店發生一宗槍殺案,涉嫌恐怖組織,FBI探員在混亂中抓獲一名疑犯,當時他正在廁所,同時在水箱中搜獲一支手槍。
FBI探員:“完事兒後,你進入廁所藏匿凶器?”
疑犯:“沒有,什麼凶器啊?莫名其妙!”
FBI探員:“那你的手為什麼放在水箱上?”
疑犯:“……我是進去上廁所的,進去的時候滑倒了,手就碰到了水箱蓋子……”
FBI探員:“那你進去都超過一分鍾了,怎麼還扶在水箱上?”
疑犯:“你要相信我啊,我隻是拉鏈壞了,不小心滑倒了,腿又受傷了,想扶在水箱上按摩一下的……”
FBI探員:“你不要再解釋了,剛才我們警方已經查到那支槍射出來的來福線跟兩小時前旺角一宗劫案的彈頭吻合,所以我們懷疑你是殺人後去廁所窩藏凶器。”
疑犯頓時神色慌張,蹦起來言辭激烈地解釋:“沒有啊,你們肯定搞錯了,我沒殺人啊,我真的沒有殺人啊,我隻是收了別人2000元,去拿那把槍啊……”
這時,FBI探員都笑了,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啊!
FBI探員之所以能在短短數分鍾內就拿到了口供,就是因為對犯罪嫌疑人的言語模式進行了分析,讓他在情急之下自己說出了真相。其實,言語根本無法包裝真實的內心,隻要學會尋蹤覓跡,我們很容易從潛台詞中找到破綻。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上文案例涉及到我們常用來識謊的幾種言語模式。
1.說漏了嘴的“真相”
上述情境中,當FBI探員告訴犯罪嫌疑人已經證據確鑿時,他急於為自己辯解,而不小心把事實真相說了出來。這就是下意識的泄露,表達了嫌疑人內心的急切,真實的感受和意圖。比如,海倫原本要對老師說:“我真的很用功、很努力,我花了一個晚上才把功課做完。”結果由於心慌卻說成了“才把功課抄完”。
2.越描越黑
一般來說,假如一個人說的是實話,那麼他是不會在乎是否會被人誤解的;相反,要是他竭力為自己開脫,那就是在刻意掩飾自己內心的事實。
比如:當蘇菲問艾倫在學生時代有沒有作弊時,艾倫可能會直接回答:“我沒有。”而如果他真的作過弊,卻想說服對方相信他沒有,他的回答可能會更明確、更斬釘截鐵:“我考試從不作弊。”當然,確實從沒有作弊的人也可能會有相同的回答。所以,我們一定要考慮這個回答跟當時交談內容的前後關係,以及和其他線索之間的關聯。
假如某人強調他絕不會改變心意,這意味著他其實搖擺不定,會受影響而動搖。他覺得,隻要告訴你“不會改變”,你就不會再進一步提出要求,隻要你再遊說一下,他很可能就投降了。
3.直接引用別人的話回應
當嫌疑人被FBI探員指控時,由於他毫無準備,驚慌錯亂,來不及思考,就會在情急之下套用對方的話,直接否定回答。這是為防止別人懷疑而做出的最快的言語反應。
你可曾注意到,當你心不在焉時,你是怎樣應對一般的社交禮儀及客套話的?早上,你走進辦公室,其中一個同事對你說一聲“早安”,你也回他一句“早安”;假如那位同事對你說“嗨”,你就回一聲“嗨”。其實,你根本沒興趣用大腦想,不過是照著他的話作回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