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9年股市崩盤之前,格雷厄姆的業績是相當不錯的。到了1929年年初,公司資金規模已從最初的40萬美元上升到250萬美元,上漲了6倍多,大部分資金規模增長都是投資收益,而不是客戶額外投入的資金。這時格雷厄姆才35歲,他已經成了百萬富翁。
可是命運總是喜歡開玩笑的,1929年9月起股市持續大跌,10月29日,星期二,道·瓊斯指數單日跌幅達11.5%。這是紐約交易所112年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這是曆史上第一個“黑色星期二”,華爾街股市徹底崩潰。道·瓊斯指數於1921年從75點開始上升,1929年達到牛市最高峰381點,隨後在“黑色星期二”之後的幾周之內就跌到了200點以下,並於1932年達到了最低點 41點。格雷厄姆在大跌前隻是想著賺更多的錢,從而逆市操作,結果越陷越深,最終瀕臨破產。在1929年1月,格雷厄姆的投資公司自豪地擁有250萬美元的資金規模,但在1929—1932年間(經濟複蘇之前),公司損失了70%。到了1932年年末隻剩55萬美元了。
要不是格雷厄姆的合夥人紐曼的老嶽父艾理斯·雷斯的幫助,格雷厄姆的公司就要破產了。他看到這兩個年輕人打拚得不容易,決定支援他們,他拿出5萬美元,給這兩個年輕人來管理。股災之前,格雷厄姆是百萬富翁。股災之後,格雷厄姆成了窮光蛋。
這次失敗之後,格雷厄姆也開始反思自己。格雷厄姆憑著莫大的勇氣,吸取了教訓,改變了投資策略,苦熬了5年,才把虧損彌補回來。後來又做了幾年,重新成為百萬富翁。原來他總結出了一個永不虧損的投資秘訣,就是這個投資秘訣讓他東山再起。
這個投資秘訣的第一條是永遠不要虧損,第二條就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這兩條投資秘訣看起來很簡單,但是事實上卻蘊涵著深刻的智慧。
格雷厄姆指出,股市中的失敗特別偏愛投資於估值過低股票的投資者。首先,股市幾乎在任何時候都會生成大量的真正估值過低的股票以供投資者選擇。然後,在其被忽視且朝投資者所期望的價值相反方向運行相當長時間以檢驗他的堅定性之後,大多數情況下,市場總會將其價格提高到和其代表的價值相符的水平。理性投資者確實沒有理由抱怨股市的反常,因為其反常中蘊涵著機會和最終利潤。
格雷厄姆告誡投資者:“根本上講,價格波動對真正的投資者隻有一個重要的意義: 當價格大幅下跌後,提供給投資者低價買人的機會;當價格大幅上漲後,提供給投資者高價賣出的機會。”
同樣的道理,巴菲特之所以能夠做得這麼成功,那是他一直以來都在積極實踐著格雷厄姆的永不虧損的投資秘訣。市場永遠是不確定性的,股市更是如此。麵臨一個不確定的東西,我們就更要堅持永遠不要虧損。也就說,先不要想著如何賺錢,而是先想著如何保證投資的安全。如果安全得不到保證,即使一時賺錢也是僥幸的。
如果上帝給你兩個選擇:第一,跨過一座獨木橋,速度最快,可以搶先一步擁有全部的鮮桃,但這座橋年久失修,有50%的概率會在你走到一半的時候突然斷裂,而橋下就是萬丈深淵;第二,沿梯道下山,再沿梯道爬到對麵的山上,可以保證安全,但你隻能拿到五分之一的果實。對此,你是怎樣選擇的?巴菲特又是怎樣選擇的?
其實,賺錢誠可貴,安全價更高。所以我們相信巴菲特會選擇第二種方法,因為他第一是保證安全,其次才是賺錢。
巴菲特認為,格雷厄姆有三個基本的思想足以作為投資智慧的根本。其實,經過我們仔細研究後發現,這些思想沒有一個是複雜的,也沒有一個需要數學才能。按照格雷厄姆的意思,我們應當把股票看做是企業的許多細小的組成部分,要把市場波動看做我們的朋友而不是敵人,投資盈利有時來自對朋友的忠誠而非跟隨市場的波動。而且,在《聰明的投資人》的最後一章中,格雷厄姆曾說出了關於投資的最為重要的詞彙: 安全邊際。格雷厄姆的這些思想,從現在起到100年之後,將會永遠成為理性投資的基石。
格雷厄姆在他的名著《聰明的投資人》中對投資策略進行了更精練的概括:“在正常條件下,為投資而購買的一般普通股,其安全邊際大大超出現行債券利率的預期獲利能力。在一個10年的周期中,股票盈利率超過債券的典型超額量可能達到所付價格的50%。這個數據足以提供一個非常實際的安全邊際,其在合適的條件下將會避免損失或使損失達到最小。如果在20種或更多種股票中都存在如此的安全邊際,那麼在完全正常的條件下,獲得理想結果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這就是投資於普通股的典型策略,並且不需要對成功概率做出高質量的洞察和預測。”
因此,我們就要研讀格雷厄姆的話,認真思考格雷厄姆永不虧損的投資秘訣。盡管觀點看起來簡單,但是要真正領會它卻並不是容易的事情。
對於任何投資者來說,都要記住兩條原則,第一條是永遠不要虧損,第二條就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