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中期以後,清代的社會風尚由清初的簡樸轉向奢靡。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皇帝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乾隆帝在位時六下江南,四巡盛京,極盡鋪張靡費。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來。到乾隆後期以後,各級官吏競相效仿奢靡,貪汙受賄,滿洲貴族官僚日愈放肆,政治加速腐敗。嘉慶、道光時,清廷國勢轉衰,寄生階層龐大,膏粱子弟布滿朝中,貪汙受賄更加嚴重,官僚貴族紙醉金迷,屍位素餐,士風卑下,愈演愈烈。政治腐敗了,清代統治者縱想討好民眾,民眾也得不到實惠。下層民眾所受的痛苦卻積漸忍受不住了,於是民變四起,屢撲屢興,主要的有川楚白蓮教起義、天地會起義、天理教起義等。最有名的就是川楚白蓮教起義,滿洲朝廷費了很大氣力才把它鎮壓下去。但是產生農民起義的病根和土壤依然存在,並沒有絲毫的減輕和消除。\r
鹹豐時(1851年),出現了太平天國。今天來看,大家同情太平天國,認為它是民族革命,但是實際上不盡然。太平天國太不懂政治,占了南京十多年,幾乎絲毫沒有在製度上進行建樹。他們比較像樣的是軍製,但始終未認識到水師的重要性。他們對於下層民眾,想推行均田製度,粗淺一些的社會主義,大抵他們是有此想法的,但說到政治就太低了。\r
錢穆先生認為,太平天國若說到政治就太低能了。第一,太平天國國名起的就是不祥之兆,預示著失敗。哪裏有正式建立一個國家而號稱天國的呢?這是他們對西方基督教一種淺陋的知識的暴露。國名加上“太平”二字,他們的下意識,似乎受東漢黃巾起義,信奉的是太平道的影響,遂把國號定為太平天國,但似乎又預示他們的最後失敗。總而言之,太平天國這樣一個國名,太違背了曆史傳統。\r
第二,太平天國領導集團裏,沒有讀書人主政,這是他們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也是清政權存心分開中原知識分子和下層民眾的成功。從官名來看,洪秀全、楊秀清一出來就稱天王、東王。天王、東王、南王、西王、北王、翼王這些名號,隻能在通俗演義裏有,哪能成為一種正式的製度?諸王以下,又有天官丞相,這些官名,真是太可笑了。自南京內訌以後,楊秀清被殺了,但仍有許多人繼續稱王,而名號就更加荒唐,如蕭朝貴的兒子稱為幼西王,洪仁發、洪仁達又稱王長兄、王次兄,就是滿洲人初進中原,也沒有表現得這樣粗陋與幼稚。滿洲人初興,便能用中原知識分子,所以能成事,能安天下。洪秀全、楊秀清集團當時並不是推翻不了清朝,他們不用知識分子,他們到處焚毀孔廟,把孔子的書稱為妖書,欲把中國民族傳統文化、中國全部曆史完全推翻。即使當時沒有曾國藩、左宗棠,洪秀全、楊秀清集團還是要失敗。從曆史上看,還沒有見過哪一個集團的領導成員不讀書,就能把自己國家的曆史傳統全部推翻,且隻抄襲一些外洋的宗教粗跡,還整天稱天父天兄,這樣的一派胡亂作為,豈能夠成得了大事。\r
我們不必深細究之,單看太平天國的國名、官名,就知道太平天國必然會失敗。假若太平天國成功了,就是中國全部曆史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