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232年曆史、在全球範圍內掌管270多億英鎊的英國巴林銀行頃刻崩潰了,最後隻得被荷蘭某集團以一英鎊象征性地收購了。導致這場悲劇的,難道僅僅隻是那位年僅28歲的小小交易員嗎?
巴林銀行已經倒閉幾年了,直接的肇事者尼克·裏森也受到了法律的懲罰。但是,對這個事件發生的教訓,至今對我們都還有著極其重要的反麵教育意義。
一個值得金融界全麵反思的是,一個年僅28歲的小小交易員,為什麼會如此輕而易舉地把一家有著兩百多年曆史的跨國銀行搞垮呢?顯然,這其中有著非常複雜的原因。巴林銀行首席執行官彼得·諾裏斯說:“是裏森毀掉了巴林銀行嗎?當然是,但也不僅僅是。實際上,是許多人的疏忽最終導致了巴林銀行的倒閉。”在倫敦那家小電影院裏,他不無中肯地告誡人們:龐大的金融集團須有嚴格的監督製度,才能保證其業務的正常運營。失去了這一點,再小的疏漏也會導致萬噸巨輪的傾沒。
新加坡在1995年10月17日公布的有關巴林銀行破產的報告,及裏森自傳中的一個感慨,很能表達我們對巴林事件的遺憾。報告結論中的一段是:“巴林集團如果在1995年2月之前能夠及時采取行動,那麼他們還有可能避免崩潰。截至1995年1月底,即使已發生重大損失,這些損失畢竟也隻是最終損失的四分之一。如果說巴林的管理層直到破產之前仍然對88888賬戶的事一無所知,我們隻能說他們一直在逃避事實。”
裏森也毫不客氣地說:“有一群人本來可能揭穿並阻止我的把戲,但他們沒有這麼做。我不知道他們的疏忽與罪犯級的疏忽之間界限何在,也不清楚他們是否對我負什麼責任。但如果是在其他一家銀行,我甚至不會有機會開始這項犯罪。從倫敦到新加坡現金轉賬全都發生在他們於1月10日接到SIMEX的信之後,而SIMEX在信中都提及了88888賬戶,更不用說他們還曾接到過巴塞爾國際結算銀行的電話。即使是在1月中旬他們止住我的行為,也不致於使事情發展到巴林破產的地步。”
這並不完全是裏森在推卸責任,事實確實如此。從金融倫理角度而言,如果對所有參與“巴林事件”的金融從業人員評分,都應給不及格的分數。尤其是巴林的許多高層管理者,完全不去深究可能的問題,而一味相信裏森,並期待他為巴林套利賺錢,結果釀成無法彌補的悲劇。
透視整個事件,我們不難發現,巴林銀行破產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一、巴林銀行內部管理不善,缺乏風險防範機製。
在金融發展史上,銀行倒閉屢見不鮮。一般說來,一家銀行的倒閉是長期以來銀行內部機製不健全,從經營到管理諸方麵弊病積累的結果。作為一個曆史悠久並在英國金融史上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巴林銀行集團,照理說應有一套完善的內部管理製度和有序的監管措施,但事實上它的內部管理存在嚴重的弊病。
從製度上看,巴林銀行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交易與清算角色的混淆。裏森在1992年去新加坡後,任職巴林新加坡期貨交易部兼清算部經理。作為一名交易員,裏森本來應有的工作是代巴林客戶買賣衍生性商品,並替巴林從事套利這兩種工作,基本上是沒有太大的風險。因為代客操作,風險由客戶自己承擔,交易員隻是賺取傭金,而套利行為亦隻賺取市場間的差價,例如裏森利用新加坡及大阪市場在極短時間內的不同價格,替巴林賺取利潤。一般銀行都對其交易員給予持有一定額度的風險部位的許可,但為防止交易員將銀行暴露在過多的風險中,這種許可額度通常定得相當有限。而透過清算部門每天的結算工作,銀行對其交易員和風險部位的情況也可予以有效了解並掌握。但不幸的是,裏森卻一人身兼交易與清算二職。
事實上,在裏森抵達新加坡前的一個星期,巴林內部曾有一個內部通訊,對此問題可能引起的大災難提出關切。但此關切卻被忽略,以致於裏森到職後,同時兼任交易與清算部門的工作。如果裏森隻負責清算部門,如同他本來被賦予的職責,那麼他便沒有必要、也沒有機會為其他交易員的失誤行為瞞天過海,也就不會造成最後不可收拾的局麵。
二、巴林銀行缺乏有效的監督機製o在裏森的損失達到5000萬英鎊時,巴林銀行總部也曾派人調查過裏森的賬目。事實上,每天都有一張資產負債表,每天都有明顯的記錄,可看出裏森的問題。即使是月底,裏森為掩蓋問題所製造的假賬,也應極易被發現——如果巴林真有嚴格的審查態度。裏森假造花旗銀行有5000萬英鎊存款,但這個5000萬已被挪用來補償88888號賬號中的損失了。查了一個月賬,卻沒有人去查花旗銀行的賬目,以致沒有人發現花旗銀行賬戶中並沒有5000萬英鎊的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