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3 / 3)

裏森動用資金的數目早已非同小可,但卻沒有人來阻止他。這實在是不可理解。正是在這種缺乏有效監督的情況下,裏森用自己的一把剪刀、一瓶膠水和傳真機“創造”出了5000萬英鎊。而世界級的查賬專家庫珀斯和林布萊德竟也通過了這些數字。巴林銀行,這個世界級商業銀行被挖走了5000萬英鎊卻沒有察覺,這事要多荒唐有多荒唐!

三、過度從事期貨投機交易。

穩健經營的機構,都應嚴格控製衍生產品的投資規模,完善內部監控製約機製。許多投資衍生產品遭受滅頂之災的,都與超出自身財務承受能力從事過度投機有關。

巴林銀行破產的直接原因就是濫用金融衍生產品。尼克·裏森錯誤地判斷了日本股市的走向。1995年1月份,裏森看好日本股市,分別在東京和大阪等地買了大量期貨合同,指望在日經指數上升時賺取大額利潤。誰知天有不測風雲,日本阪神地震打擊了日本股市的回升勢頭,股價持續下跌。巴林銀行最後損失金額高達14億美元之巨,而其自有資產隻有幾億美元,虧損巨額難以抵補,這座曾經輝煌的金融大廈就這樣倒塌了。

那麼,由尼克·裏森操縱的這筆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為何在短期內便摧毀了整個巴林銀行呢?我們首先需要對金融衍生產品(亦稱金融派生產品)有一個正確的了解。金融衍生產品包括一係列的金融工具和手段,買賣期權、期貨交易等都可以歸為此類。具體操作起來,又可分為遠期合約、遠期固定合約、遠期合約選擇權等。這類衍生產品可對有形產品進行交易,如石油、金屬、原料等,也可對金融產品進行交易,如貨幣、利率以及股票指數等。從理論上講,金融衍生產品並不會增加市場風險,若能恰當地運用,比如利用它套期保值,可為投資者提供一個有效的降低風險的對衝方法。但在其具有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有其致命的危險,即在特定的交易過程中,投資者純粹以買賣圖利為目的,墊付少量的保證金炒買炒賣大額合約來獲得豐厚的利潤,而往往無視交易潛在的風險,如果控製不當,那麼這種投機行為就會招致不可估量的損失。裏森正是對衍生產品操作無度才毀滅了巴林集團。裏森在整個交易過程中一味盼望賺錢,在已遭受重大虧損時仍孤注一擲,增加購買量,對於交易中潛在的風險熟視無睹,結果使巴林銀行成為衍生金融產品的犧牲品。

隨著國際金融業的迅速發展,金融衍生產品日益成為銀行、金融機構及證券公司投資組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凡從事金融衍生產品業務的銀行應對其交易活動製定一套完善的內部管理措施,包括交易頭寸(指銀行和金融機構可動用的款項)的限額,止損的限製,內部監督與稽核。擴大銀行資本,進行多方位經營。

隨著國際金融市場規模的日益擴大和複雜化,資本活動的不確定性也愈發突出。作為一個現代化的銀行集團,應努力擴大自己的資本基礎,進行多方位經營,做出合理的投資組合,不斷拓展自己的業務領域,這樣才能加大銀行自身的安全係數並不斷盈利。像裏森那樣,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孤注一擲,不出事則已,一出事就難以挽回。

四、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存在監管漏洞。

巴林銀行新加坡分行所持的未平倉期貨合約占整個市場未平倉合約總數的三分之一。單一的經紀行為占有如此大的市場比重,新加坡交易所也沒有采取措施製止,明顯存在監管漏洞。據裏森在自傳中介紹,在新加坡這邊,交易所其實有人知道他在錯誤的88888賬戶上做手腳,但他們從未想過這些錯誤行為的後果,也沒有及時製止。“在新加坡,瓊斯和巴克斯就在我辦公室的10樓之上,他們知道,假如5000萬資金僅是因為我同意便轉離新加坡辦公室,那其中一定是出了差錯,因為我沒有這個權力。我的簽字在任何支票本上都無效,更不用說支配那麼多的錢了。此外,在東京,假如費南多真正仔細分析了我的所作所為,他也應看出這是不可能的事。”

蟻穴潰堤,螻孔崩城,這是中國的古訓,現在卻在巴林銀行裏得到了最充分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