銥星公司的開拓者們曆經10年艱苦努力,耗資50多億美元,終於使銥星係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可覆蓋全球的最龐大、最複雜和最先進的商用天基電話網絡係統。
銥星的故事起源於美國的電子巨人——摩托羅拉公司一名員工的浪漫構想。1987年,摩托羅拉工程師巴裏·伯蒂格計劃到加勒比島嶼度假,卻遭到妻子的反對,理由是加勒比太偏遠,無法聯絡。巴裏由此幻想,如果有一台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能夠通話的手機該有多好!
沒有想到,這個在當時許多人看來非常不切實際的幻想,卻受到特別富於想像和勇於開拓的摩托羅拉公司管理層的讚賞——我們為什麼不建造一個使人類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可以相互通信聯絡的係統呢?那對於人類來說,是何等的方便。
為此,摩托羅拉公司組織一些中青年工程師對此設想進行了研究與論證,1991年,正式提出將陸基蜂窩通信網概念搬上太空,建立全球衛星電話網的設計方案。根據這一設計方案,通過使用衛星手持電話機,透過衛星可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撥出和接收電話訊號。
當時設計的這一全球性衛星移動通信係統,其使用的過程是:當地麵上的用戶使用衛星手機打電話時,該區域上空的衛星會先確認使用者的賬號和位置,接著自動選擇最便宜也是最近的路徑傳送電話訊號。如果用戶是在一個人煙稀少的地區,電話將直接由衛星層層轉達到目的地;如果是在一個地麵移動電話係統(GSM或CDMA移動通信係統)的鄰近區域,則控製係統會使用現在的地麵移動通信係統的網絡傳送電話訊號。目前我們使用的GSM和CDMA地麵移動通信係統隻適於在人口密集的區域使用,對於覆蓋地球大部分、人煙稀少的地區則根本無法使用。也就是說,該係統的市場目標定位是需要在全球任何一個區域範圍內都能夠進行電話通信的移動客戶。
為了保證通信訊號的覆蓋範圍獲得清晰的通話訊號,初期設計認為全球性衛星移動通信係統必須在天空中設置7條衛星運行軌道,每條軌道上均勻分布11顆衛星組成一個完整的衛星移動通信的星座係統。由於它們就像化學元素銥(Ir)原子核外的77個電子圍繞其運轉一樣,所以該全球性衛星移動通信係統被稱為銥星。打個比方,銥星係統就是把地球作為“原子核”,讓77顆通信衛星像電子那樣環繞著地球,構成一個覆蓋全球的無線電通信網絡。後經專家精確論證,設置6條衛星運行軌道就能夠滿足技術性能要求,因此,全球性衛星移動通信係統的衛星總數被減少到66顆,但仍習慣稱為銥星移動通信係統。
為了實現這一充滿浪漫色彩的構想,由摩托羅拉公司發起創建了銥星公司,該公司由摩托羅拉及全球許多公司和投資者組成,其中摩托羅拉公司占有18%的股份。
銥星係統是采用多種技術手段編織起來的通信網絡。它由空間段和地麵段組成:空間段即星座,地麵段包括係統控製中心、關口站和用戶終端。
銥星係統中的66顆衛星均勻分布在6條軌道上,猶如環繞地球的6條“珠鏈”。每條軌道上有11顆衛星,同一軌道上相鄰的兩顆衛星距離為2024千米。每顆衛星的質量670千克左右,功率為1200瓦,采取三軸穩定結構,每顆衛星的信道為3480個,服務壽命58年。每顆衛星能投射48個波束到地球表麵,形成一個通訊“蜂窩區”。因此,無論你走到什麼地方,頭頂上始終有一顆以上的衛星對著你。
66顆衛星星座是係統的核心;地麵控製管理站和關口站用來監視和管理衛星的工作狀態,識別和驗證用戶;用戶機是用戶通信的末端設備,可以手持、車載、船載或機載。建成後的銥星係統控製中心設在美國弗吉尼亞州,11個關口站分別設在美國的亞利桑那、巴西的裏約熱內盧、意大利的羅馬、俄羅斯的莫斯科、泰國的曼穀、韓國的漢城、中國的北京和台灣、印度的孟買、日本的長野和沙特阿拉伯的吉達。銥星係統對用戶開放的業務包括電話、尋呼、傳真、數據等。市場定位在國際旅行、商務活動、工業開發、政府機構、緊急救援和邊遠地區用戶通信等。由於銥星係統用戶不論在天涯海角都可以使用銥星係統進行交流,因此銥星係統於1999年11月1日正式開通服務後,搏得滿堂喝彩。當時有人用“身帶電話走天下,隨時隨地可通話”來形容銥星通訊係統的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