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銥星”手機費和通話費之所以如此之高,重要原因是該係統成本太高,因為銥星公司是負債經營的,所以急於收回投資。銥星係統最初計劃發射77顆衛星,後調整為66顆。由66顆低軌衛星構成的衛星電話係統耗資57億美元,除摩托羅拉等公司的投資和發行股票籌集的資金外,銥星公司共借貸30億美元,每月的財務費用達4000萬美元。高經營成本使銥星公司在正式營業之初,將銥星手機售價和通話費都定得過高,以至不能讓消費者接受。在市場反應冷淡的情況下,銥星公司被迫作出價格調整,調整後的手機價格為3000美元,通話費為1.89美元/分鍾,但同移動電話相比,仍顯較高。
銥星公司把主要用戶定位於“高層次的國際商務旅行人員”,並且錯誤地認為,隻要技術先進,價格不會成為障礙,人們願意為“一個號碼通全球而付出一點高價”。他們稱自己的用戶是“付錢不看賬單的一群人”。而實際上,這隻是他們的一廂情願。
從投資市場看,隨著社會的發展,必然會有人使用無縫隙覆蓋的手機服務,但因定位在白領以上階層,所以市場份額受到極大的影響。由於前幾年全球許多谘詢機構無視地麵移動通信與衛星移動通信的差別,對衛星移動通信市場盲目樂觀,在市場預測時大都以蜂窩網的移動通信用戶量的1%~3%作為參照進行預測,在紙上畫出了一個“大蛋糕”。
其實,與蜂窩電話相比,銥星電話的最大優勢是能夠在環境、氣候等惡劣情況下實現通信。因此從理論上分析,其最大的訂單可能要麼來自“探險者協會”,要麼就來自“救災委員會”,而這些用戶肯定不會“付費不看賬單”,也不太會拿起電話就聊半小時無用的話,就是說,有限的用戶的通話時間肯定都是趨向最短。
主要受眾對象的平民化,也就難以為這一高科技的貴族產品提供足夠的盈利支撐。因此,銥星公司一開始運行就陷入了困境。1999年第一季度,銥星淨虧損5.05億美元,合每股損失3.45美元。1999年3月31日,銥星係統一共隻擁有10294個用戶;到2000年3月,也隻有5.5萬個用戶(中國用戶不到1000個),而該公司要實現盈利至少需要65萬個用戶。正是這種古老的市場供求規律和成本收益分析,注定了銥星隕落的悲慘命運。事實證明,科技含量再高的產品,要想推向市場,也必須充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必須有足夠的客戶基礎和穩定的收入來源。
電信產業的巨額投資往往使某種技術成為高不可攀的東西,技術的前沿性固然非常重要,但決定勝負的關鍵卻是市場。銥星項目的決策動機告訴人們:“銥星手機不是麵向普通百姓的東西”。因此,即使是像電信這樣的高技術產業,像銥星這樣的偉大創意,如果它隻是給少數人“享受”的未來科技,缺乏大規模的市場需求也難有強大的生命力。市場的驅動應該始終是任何產業或創意的價值核心。
銥星公司對市場規模的過分樂觀估計,造就了一個高科技的貴族產品。然而,他們麵對的卻是一個有效需求不足的平民化市場,無法將高科技神話繼續編織下去。產品與市場之間的強烈反差導致了曲高和寡的結局,成為銥星隕落的根本原因。
為此,有學者提出,高科技領域也存在虛假繁榮的泡沫風險,而且由於它的高投入、高風險特征,泡沫破滅所帶來的危害往往更大。銥星公司破產,揭示發展高科技不能脫離現實,要充分考慮到公司能否承受巨大的研發成本和過高的產品價格,以及超前的技術能否產生廣大的受眾麵和足夠的銷售額。當前我國各類科技園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呈遍地開花之勢,這其中也不乏急於求成、盲目冒進的行為。發展高科技必須確立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和風險投資主體地位,避免在行政決策導向和政府投資推動的條件下盲目發展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