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3 / 3)

另外,作為一個全球性的個人衛星通信係統,理論上它應該是在全球通信市場開放的情況下,由一個經營者在全球統一負責經營,而事實上這是根本不現實的。包括從整個係統的建造到終端產品的生產,銥星公司都隻是扮演著一個投資方的角色,並不直接參與運營,很多時候也隻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5.合夥製度帶來矛盾。

1996年,銥星獲得聯邦通訊委員會的經營許可,一個國際範圍的支持者隊伍共融資20億美元給銥星公司,並克服了衛星升天的種種技術挑戰。公司的基本組織結構是一個聯合體,由世界15個地區性的閘口組成,然而,正是這種合夥人製度給銥星公司帶來了很多問題。

首先,銥星的國際架構使其根本不可能進行有效管理。銥星電話的銷售及服務由各地的閘口具體操作,這些閘口的主人全都是董事會成員,對銥星總部來說,無法過多地向各個閘口施壓,其管理難度可想而知。就連銥星公司當時的CEO斯塔諾先生(他在摩托羅拉工作過23年,並在蜂窩電話業務方麵起到過重要作用)也感到無法管理,並對銥星產生了悲觀情緒。他甚至說,“以現有的結構根本無望取得成功。”

其次,合夥製度使銥星公司難以形成統一的規劃,營銷渠道不暢。早在1998年初,許多銥星的內部人士就開始擔憂,散布四處的合夥人無法建立統一有效的行銷攻勢。在銥星的架構下,地區閘口負責在本地區範圍內行銷銥星的電話和服務。銥星原打算在組織全球行銷攻勢之前的數月開展預售服務,這樣起碼有一個基礎的客戶群體,但預售工作並沒有配合完成。銥星的合夥人沒有建立起一支銷售隊伍,更沒有設計好行銷計劃,連起碼打通本地區的分銷渠道都沒做到。

隨著銥星大規模廣告攻勢的全麵鋪開,很多人的注意力被吸引了過來。在最初的幾周內,超過100多萬谘詢電話湧向銥星銷售部門,然後被轉接到當地的合夥人處。但結果是很多打電話的人很快就失望了,因為沒有足夠廣的行銷渠道,沒有足夠多的銷售人員,大多數合夥人更無法處理這些谘詢。

盡管銥星最終是毀於資金匱乏,但正是上述因素加在一起才造成了銥星債務累累,入不敷出。由於銥星公司過於迷信技術,以為擁有了技術就擁有了市場、擁有了財富,結果他們對市場預測失誤,加上缺乏有效的市場運營機製,並且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匆匆開通運營,最終導致了銥星公司的失敗。

目前,為了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我國眾多的企業都麵臨著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的壓力,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應按“因廠製宜,揚長避短”的原則選擇合適的技術和設備。然而從我國的一些技術改造和引進設備的現象表明:我國有相當數量的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趕超情結,即隻要資源條件允許,便傾向於采用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意在“縮短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取得競爭上的優勢。事實上,靠此取得成功的企業並不多,其原因錯綜複雜,很重要的一條經驗是,成功的企業大多能較好地吸收和消化引進的技術和設備。

當前我國的宏觀經濟形勢正趨於好轉,固定資產投資回升,企業的技術改進和更新設備投資增加,如何利用好這些投資,是政府、企業界和學術界共同關心的話題。銥星公司破產案內涵豐富,意義深刻,值得我們深思,希望能引起我國企業界的重視,避免類似悲劇在我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