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官製改革(1)(1 / 2)

六月下旬,夏日炎炎。

這一年的炎夏,在燕國的曆史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件,通過舊瓶換新酒,讓古老的製定煥發新春,從此開始燕國慢慢變得強大起來,再也不是春秋戰國時期可有可無的配角,一躍而成為北方的霸主之國。曆史上把燕國這一次的變法稱為“昭王維新變法”。

北方炎熱的氣溫,依舊阻擋不了燕國大地上軍政長官們和大小貴族們參與政事的熱情,他們冒著酷暑,乘著顛簸的牛車,不辭辛勞地彙聚國都薊城。(注:戰國時期中原地區包括華北在內氣溫和現在的兩廣地區差不多,商朝時候河南一帶大象和犀牛都有,隻是後來被獵殺差不多,到了戰國時代黃河以北地區已經絕跡,隻有楚國還有關於獵殺水犀——犀牛的一種,用來給士兵作皮甲用的記錄)

議政已經進行了好幾天,也可能是這種論政的方式已經很長時間廢棄不用了,變得生疏起來。所有參與的人都有些不適應,幾天來都沒有討論出一個結果。

姬職這幾天的議政都有參與,也一直沒有發表什麼高深的議論。

他像一個獵手一樣,小心的將自己隱藏起來,謹慎地發出自己的言語,掩飾自己心中喜怒,讓所有的人都不能根據自己的言行來判斷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

他在等待,等待獵物的出現。

他心知所謂的議政不過是種形式而已,隻是個樣子貨。想要真正成為貨真價實的論政方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過這又怎麼樣,隻要今天將這顆種子種下去,小心地嗬護,終有一天會成長為蒼天大樹。他現在所要表現的是不遺餘力的重視,讓國人知道國君非常重視,議政非常有前途就行了。

隻要是將這個框架立起來,那些個奔著前途而來的人自然而然地會把他完善。不要忽視人的鑽營能力,不論多麼惡劣的環境,總會有人適應並生存下來。人既像高貴的瓷器又像低賤的草籽,有時候像瓷器一樣脆弱,有時候又像石縫中的草籽一樣頑強。

他並不需要通過這樣的論政,也沒有期望能夠期望討論出什麼結果。在他的心中已經有了腹案,隻是需要拿出來讓參政的人們來討論,讓他們通過讚成與反對從不同角度來看這些將要施行的製度的優點與缺陷,讓那些政策的具體實行者們——各個郡縣的軍政首腦,對政策有深入的了解。這一切就行了,如果能有更好的結果,那就算作意外之喜。

他要獵取的是人才,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發現有用之才。

這一次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姬職不僅僅把縣以下的基層組織以及國郡縣三級議員的組織模式拿出來討論,還把國家的官製改革也拿出來討論。

燕國的官製學自中原,主要是承襲了春秋時代霸主晉國的官製,又順應中原的潮流,稍加改動而已。

在燕國實行的是文武分立,中樞分為文武兩派,文官之首為相邦(又稱丞相),武官之首是上將軍。

在相邦之下有:

司徒——主管征發徙役與其他勞役,兼管農業耕作,相當於負責各種工程營造以及農業方麵的事物;

司寇——刑官之名,掌刑法,防奸邪。相當於警察總監以及美國聯邦調查局。

士師——主管審判與刑律。相當於現在的大法官。

內史——掌管國家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

田部史——征收租稅的官吏。相當於現代的國家稅務總局。

中尉——以選賢任能,拔舉官吏為己任。相當於古代的吏部。

司過——負責監察諫議之職。相當監察機構,也就是現代的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