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官製改革(4)(1 / 2)

當然,姬職是沒有如此憂愁的,他已經提前搞定了貴族。

寧為雞頭,不為牛尾。這也是貴族們的一貫原則,你要他們拋棄可以關起門來稱孤道寡的領地,去當國君的奴仆,他們是不願意的。哪怕是官職再高,還是奴仆不是?雖說自己的領地有點小,隻有個千兒八百的人口,可咱是高貴的貴族不是。能夠當官當然是好,畢竟有總比沒有強,還有俸祿拿,爵位升,但卻沒有好到能夠讓自己拋去貴族的身份。

更何況,現在國君也在不遺餘力的保障咱貴族的權益,雖說換了個形式,可還是貴族不是,顯爵厚祿還可世襲,那裏是當官的還要看國君臉色行事可以比擬的。

這做事也講究一個順勢而為,這勢的概念很重要,優勢與劣勢,攻勢與守勢,順勢與逆勢,一字之差,是天差地別。

作為一個好青年,好君主,姬職是一個識時務的俊傑。

用現代的話講,姬職是響應偉大的號召,順應時代的潮流,聽從毛爺爺的教導,誓與***分子鬥爭到底,堅決不站在人民群眾的對立麵,割掉了資本主義的小尾巴。

當然時代不同,這人民群眾的意義也就不同,春秋時代是奴隸主,戰國時代是地主貴族,往後的封建時代是士大夫,資本主義革命時代是廣大的工人農民。

現在姬職和貴族們緊緊地站在一起,努力地維護者他們的利益(暗地裏幹著挖牆角的勾當),廣大的人民群眾當然是牢牢地團結在姬職同誌的周圍。對於這個深受人民群眾所喜愛的領導人,一點點的小胡鬧還是可以忍受的——例如現在的官場革新。

作為這個時代的主流的貴族們都沒有鬧騰,這官製改革也就順利地通過了,大的框架算是立起來了。

可議政已經幾天過去了,姬職還耷拉著個臉,整天愁眉不展。

按道理說,這燕國變法改革的幾個關鍵點也都被主流的統治階級所接受了,變法也開始接近尾聲了。接下來,隻要好好地維護著,不要在這變法的關鍵時刻再出什麼差錯就行了。目前是一切順利,姬職應該高興才對。

可姬職也是有苦說不出啊,要說自己這變法也算不賴,既維護了這個時代那些個保守派們的利益,還擴大了他們的受益範圍,同時還又順應了時代潮流和未來發展的趨勢。方方麵麵都考慮得很周全,可再好的馬車也要有馬來拉啊。

自己這一波的政策都要靠人來實行,本來指望著通過議政這種方式發現三瓜兩棗。要知道自己這次議政的範圍可是很廣的,從下到基層組織構架,上到軍國政治大事,無所不包。

想要識別一個人是否有才,沒有比這再好的條件了。

你想一想,既然是議政,那就肯定要對議論的內容發表看法,判斷是非,得出結論。暫且不論結果對錯,從他的議論就可以考察出他的眼界是否開闊。一般這樣的人肯定不會從尋常人的角度出發,而是會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據此可以判斷他的心胸有多開闊,從而斷定他是否胸有大誌。因為隻有擁有理想的人,才會不斷地想著向上攀登,正所謂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那我們也可以從他的眼界層次大致反推出他心中的誌向。

再者一說,既是議,那肯定有讚同的也有反對的。

那麼你為什麼要讚同,或者為什麼要反對,總要有個理由來讓人信服,哪怕是自圓其說也好。不可避免的,讚同的人要和反對的人相互爭論,不管結果如何,總會有個人會被問得理屈詞窮。這時候,麵對別人的詰難,就可以看出一個人隨機應變的能力。

同時,這次議政的內容涉及十分的廣泛,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知識儲備如何,還可以通過他們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看出他的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如何。

可是這一次,姬職注定要失望了。

燕國畢竟是剛剛從戰亂中走出來,處處都是廢墟。戰爭的傷害不僅僅體現在這些個物質的財富上,還體現在人才上。

看看歐洲就知道,一戰二戰前,作為工業文明的發源地,歐洲是人才鼎盛。別看美國本土比歐洲除沙俄外的所有國家加起來都要大,可要論人才,說得極端點擦鞋都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