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在回過頭來看時,這種關係卻顛倒了過來。戰爭的破壞是嚴重的,人才要麼死了,要麼都流失到美國去了,留下的也隻是一小撮。正是這些逃亡到美國的歐洲人才奠定了美國之後的科技霸主的地位。可以說,美國是站著歐洲國家的屍骨上崛起的。而歐洲國家則是自此後一蹶不振,就是以後奮起直追也沒有將差距縮小。
現在的燕國情況也是差不多,數百年來積澱下來的人才,都在四年的戰爭中毀於一旦。
頭兩年,痛心國家貧弱有誌於改革的人才,紛紛加入以大反派國相子之的陣營。而麵對國相子之的篡國(雖然是燕王噲禪位,但其中也有子之用詭計迷惑的緣故),保皇派的國人紛紛不滿,紛紛加入燕國太子的陣營。於是,雙方砰砰乓乓地打了起來,最後以國相子之的勝利,燕太子的被殺,保皇派被鏟除宣告終結。雖說保皇派們保守了些,可不代表他們能力,要是沒有能力能夠去造反。於是,燕國的人才被自己的內亂給除掉了一批。
後來殘存的保皇派們不甘心,加上子之的改革有些激進,引發國人們的不滿。在處心積慮想要吞並燕國的齊王率軍打進燕國時,開城門放齊軍入城,期望齊王為他們主持公道,殺掉子之,重新恢複姬姓燕國。
可齊王哪有那麼好心,本來就是奔著吞並燕國而來,這些有能力的當然不能留,要不然肯定會給自己製造麻煩。
於是打著吊民伐罪的旗號,把子之一黨都給殺了個幹淨,順手把那些殘存的保皇派和成了太上皇的燕王噲也給幹掉了。
到了這個地步,不論是改革派還是保守派都差不多死了個幹淨,加上戰亂導致中間派的人才流失,燕國的人才也就成了白茫茫一片——好幹淨。
雖然從客觀上講,正是因為戰亂導致燕國各種勢力被清除一空,現存朝堂上的新勢力也是根基不穩,畢竟能夠從戰爭中幸存下來的肯定屬於牆頭草兩麵倒的那種,是誰強勢他們服誰。這才讓他的改革順利實行,可打心眼裏姬職寧願不要這種結果,人才的匱乏意味著衰落,他現在倒是想要發揮與天鬥與人鬥其樂無窮的鬥爭精神,可惜沒有這種機會。
這次議政,打架叫罵的倒是看了不少,可成才的卻沒有不少。
這在原本是不可想象的,貴族盡然會不顧體麵當眾打架叫罵,可誰讓真正的有久遠曆史的貴族世家們在戰爭中死傷慘重,現在這些崛起的信貴們以前要麼是小貴族,要麼就是地方的豪強。
本想著,就算是良莠不齊,矮子裏麵也能拔出將軍,可誰曾想人才竟會衰落到這地步。
整個國家也就公子平算是個治理一郡的人才,當初那個在殿上蹦躂的歡的衛滿勉強能算一個治郡之才,像上將軍樂池也等多做個都尉就差不多了。張遷還算可以,一直跟隨自己沒有被國內牽連,做事又公正,擔任士師是沒有問題的。身邊的郭隗倒是個好謀士,可做官卻不咋地。其他也就勉強地發現了十來個人才,在現如今並縣減郡的情況下還也夠用,在加上一些有文化底蘊卻有缺乏鍛煉的貴族子弟可以充任郡縣之下各個部門的官員,來鍛煉他們的行政能力,這整個燕國的政治框架算是勉強搭建起來了,雖然從中樞倒地方還有大量的缺口,但姬職卻本著寧缺勿爛,隻是靠著這些人勉強維持著國家政事的運作。
為了讓身為相邦的公子平、上大夫衛滿這樣的人才甘心從自己的高位走下來,負責郡縣一級的治理,同時也是為了激勵官員們盡快把地方的政治構架搭建運作起來,姬職甚至賜爵、連升爵位以及一些相應的金錢獎勵為誘餌的優厚條件來獎勵那些作出貢獻的官員。這也隻有國家秩序被打亂,需要重建時才有的這等的好事,那些即將上任的官員也紛紛摩拳擦掌,就是相邦公子平也厚著臉來想要到地方任職。
至於中樞,姬職卻認為目前沒有必要優先確立,畢竟人才還是太匱乏了,而且管理的地方也沒有以前那麼大了,單騎遊走也就那麼三四天的工夫就能由南到北走個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