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不患寡而患不均。我得了,如果你比我得的多得離譜,那還不如一起受窮呢。這是中國人的價值觀。公平是作用於人的內心的,別看他不說,心裏門兒清呢。誰也不是傻子,簡單算術誰不會呢?所以就給領導提出一個命題:如何達成公平?
誰都知道,絕對的公平是沒有的,貌似的公平會被人一眼看穿,口頭上的公平會像肥皂泡一樣瞬間破滅。這裏考驗你——作為領導是否真心主導公平。如果你是真心的,即使因為考慮不周等出現了不公,大家也能理解。如果你能隨時修正,讓事物在你的內心公平起來,就更好了。這樣大家就會信任你,你也就有了公信力。
這時,你需要排除一切幹擾,比較快速地推進事業。推進事業的關鍵是讓每個人發揮聰明才智,幹出名堂來,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他幹得出色了,多給他點兒,任誰也說不出什麼。而你,作為領導,要把好舵,不能出大的偏差,更不能出方向性的錯誤,使這艘船平穩地前進。開弓沒有回頭箭,這個單位已經經不起折騰了。再折騰,奢談效率,更無公平。
我常常想,事情總是觸底反彈、否極泰來、物極必反的。常常是一個事物到了最壞時,就要好了。正像那個電影裏說的,沒動靜,就快了。這時,作為普通員工,你並不能改變什麼,你要做的也許就是——堅持。那些一走了之的,可能會後悔。
單位發展到一定程度,各項工作,尤其是那些關鍵性工作,一定要同時推進。單打一旦呈現畸形,會貧血,也很難持久。
公平與效率需要均衡,拿捏好了,更需要功力。
平衡與協調
領導的冒號後麵是什麼?有兩樣必不可少——平衡與協調。
一般來說,平衡對下,也就是本單位的員工;協調對上,也就是上級領導和關係單位。當然對員工也有協調,但主要是平衡;對領導和關係單位也有平衡,但主要是協調。有一年,分管我們的新領導剛一上任,召開全係統大會,會前我找到她,耳語了一番,於是她就在講話中特別強調了雜誌的發行問題。會後,其他直屬單位的頭頭們跟我說:你可真行,危機公關啊!嗯?還能上升到這等高度?我怎麼沒想到?還有一次,我剛來這個單位,缺錢啊。我就硬著頭皮去找機關計財部主任,那主任是出了名的“黑臉”,那也得找呀,聊得還不錯。結果,當年就給我多批了100萬補貼,救了燃眉之急。突然就想起了1998年,我還在機關當處長,換屆大會請中央領導,那時朱鎔基當總理,隻有他還沒看過殘疾人藝術團演出,大家都有點兒懾於他的威嚴,不敢請。這時,當時的理事長發話了:“請了嗎?沒請,你怎麼知道他不來?”結果那次朱總理不但來了,還接見了演員,說了一大段頗動感情的話。所以說所謂協調,絕對是事在人為。特別是要勇敢,敢於去碰。領導也是人嘛,機會一旦從手邊溜掉,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平衡與協調,這兩樣東西既是戰略也是戰術,就是那種看不見摸不著又能左右事物走向的東西。這不是戰爭年代,平衡與協調表現得也就不是那麼顯眼。有些領導對此很是不在意,不知道自己經常在無意間就做著這兩件事,結果因為自己的畏懼和懦弱使上下都覺得你窩囊,進而被得出這樣的結論:兵一個,將一窩。
再說平衡。治大國如烹小鮮。皇上手中的法寶,就是平衡,當代的領導亦如是。當然都是平衡,也有高下之分,這就要求你有洞察力,有閱曆,有智慧。你不能要求你手下的每個人都能站在你的高度來看問題;你不能要求你手下的每個人都能力出眾、才幹卓越;你不能要求你手下的每個人都大公無私、一心為民。這時,你的平衡能力就是關鍵了。平衡晉升、平衡收入、平衡勞動強度……你的平衡力爐火純青,就會讓絕大多數人感覺到自己應該在這個位置,自己應該得到這麼多收入,自己的才能基本上能夠得到發揮,也就是說,自己享受到了最大的公平。公眾的公平感是檢驗你平衡力的準確標杆。國家需要平衡,貧富、城鄉、東西、民族,單位也需要平衡,勞和逸、多和少、強和弱,等等。有人拿到獎金,和別人比較一下,真心覺得自己還可以,說明領導的功夫下到家了,否則,很可能失衡——有比較才有鑒別。一個單位失衡了,事小;一個國家失衡了,事大。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平衡是做加減法,協調是做乘除法。在加與減中尋求平衡點,滿則溢,少則虧;在乘與除中體現協調力,也許倍增,也許倍減——這就是我的“平衡與協調”觀。
閉上一隻眼
把署名“開心”的我自己,從單位同事們建的QQ群中刪除的一瞬間,心裏多少有些失落,同時又有些輕鬆。當初“入群”就有些不情願,被群主起了個“開心”的QQ名就領進去了,也覺得有些不妥,但是一種探秘心理或曰偷窺心理使我在群裏沉了下來:看看大家都在說啥,都在關心什麼,都在發布什麼……也許對我了解下情有幫助呢,終於找了個理由,安然了些。但“潛水”的經曆真是難受至極,一點兒也不開心!首先你不能開口說話,你是誰呀?你也不能參與評論,評什麼呢?看到有人議論“朝綱”,還得裝不知道。更擔心的是暴露身份!哎呀呀,“老大”進來了,息聲啊,噓……
當有人在群裏發起署真名運動時,我就更待不住了。我相信他們並未發現我,因為如果他們真的發現我在潛水,才不會提議使用真名呢,誰也不會這麼傻。但我很心虛,就像小孩子做了錯事一樣。雖然在這種比較開放的群裏大家都不會說什麼敏感話題,但我仍覺得渾身不自在。於是就在大家紛紛署真名的當口兒,把“開心”果斷地刪除。雖然我依然經常惦記著群裏大家會說啥,但我堅決不會再進去“湊熱鬧”了。
閉上一隻眼——我想到了有個婚姻專家送給愛情的一句箴言,雖然這個專家很有可能處理不好自己的感情生活,永遠睜著兩隻眼,甚至不敢眨一下,但這並不妨礙他說了一句真理。在一個單位中,何嚐不是這樣呢?難得糊塗,水至清則無魚——於是我想到了這兩句名言。
說起來也許是本能,也許是性格使然,我天生特別討厭傳閑話嚼舌頭的人,甚至對於議論我的,也不願打聽。為人處世,奉行鴕鳥政策挺好,走自己的路,別人愛說啥說啥,充耳不聞,這耳進那耳出。不知道,往往會使自己少了很多煩惱,於身體於心理都有好處。說來也許有人不信,來這個單位10多年了,除非必要,我從來不翻看單位的文檔和員工的檔案。有人會說這是缺點,但在我看來,作為領導,看檔案並非是個好習慣。它在使你了解了單位的曆史和員工的經曆的同時,無意中形成了固定的潛意識或曰成見,化入大腦,先入為主,揮之不去。我更多地願意相信自己的直覺,盡管有時直覺會靠不住,但我會經常做出修正。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關鍵要麵向未來。一個單位、一個人,最好不要背著曆史包袱,負重前行。因為當你打開曆史的包袱時,找到的更多的並不是你想要的。
閉上一隻眼,就是說不要總看到別人的弱點。人的弱點與生俱來,基因和遺傳因素占很大比重,後天可以改進但不能除根,所謂劣根性。每個人都有弱項和軟肋,每個人都有天生的弱點,比如我吧,應變能力不強,容易急躁,隨意性大等。性格決定命運,決定命運的當然包括了性格的弱點。
閉上一隻眼,就是說不要總盯著別人的缺點。人的缺點後天使然,一般是其弱點的表象化。比如說不能容人、愛傳小話兒、自以為是、恃才傲物等。我們常常說要克服缺點,發揚優點,但一個人克服缺點同樣很難。作為領導,用人之長是個基本功。忽略別人的缺點,多鼓勵,少批評,不埋怨,不關注,不在意,把所有人的優點聚集起來,形成合力,才是工作進步、事業發展的關鍵。抓住缺點不放,負能量增長,誰還幹活呢?領導的任務,就是彌補員工缺點,激發員工優點,此事半功倍也。
閉上一隻眼,就是說不要總記著別人的錯誤。人犯錯誤不可避免,一般是其缺點的外化。犯個錯誤就一竿子打死,那這個領導也太傻了,你還能用誰呢?錯誤,是我們工作的合理的組成部分。和平時期,沒有什麼錯誤是不能糾正的,有的是時間,怕啥?忘記他的錯誤,相信他的悟性和自我調節能力,吃一塹長一智,你就會覺得每個人都是人才!
閉上一隻眼,就是說你一定還要睜著一隻眼。就像持槍射擊,閉一眼睜一眼,才瞄準,才可能擊中靶心。你那隻睜著的眼必須有洞察力,必須看大事盯原則,這樣你那隻閉著的眼也才能真正閉上。如果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依我看,你還是不要閉上那隻眼吧……
最怕傷心
有人問我,單位的員工最怕什麼?我一秒鍾都沒猶豫:最怕傷心!
我們表揚一個員工勤奮工作,常常跟著一個詞——任勞任怨。殊不知,幾乎所有人都不是任勞任怨的,而是任勞,但不任怨。任勞易,任怨難,或者表麵任怨,你批評錯了也不申辯,一轉臉就眼淚汪汪的,心裏不服;或者幹得多了,風言風語來了,領導又不能主持正義,能不怨嗎?
真正任勞又任怨的人是沒有的。功名欲望與生俱來,說的小點兒那叫要麵子,說的正式一點兒那叫榮譽感。古今中外不乏舍生取義之士,為了理想,甚或為了證明清白赴湯蹈火、視死如歸而在所不辭。他們視榮譽勝於生命,他們不怨嗎?你在前線浴血奮戰,誰在背後又捅刀子了?他們為正名而忍辱負重,仰天長嘯壯懷激烈,往往迸發出強大的能量,不惜以血薦軒轅,曆代傳誦滿江紅!
那是曆史,現實已經沒有那麼殘酷。
但是,被冤枉受委屈的感受每個人都有過,沒有例外。明白了這一點,就要求你,作為一個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應該時刻自省:你公平地對待每個人了嗎?你是不是讓誰受委屈了?他是員工,不敢直說,憋在心裏,或者憋出病,或者憋出小心思。人心都是肉長的。
你每天可能有許多棘手的事情需要處理,你每周可能有不少難辦的事情等著解決,你每月可能有一些較大的事情必須定奪,你每年可能有幾件方向性的事情必須決斷。這時,你一定要有個起碼的意識:眼睛向下,看一下員工是怎麼想的,耳朵支起,聽一下員工的意見。陷在紛繁的事情中,你的敏銳力下降了;樂在取得的成績裏,你的危機意識減弱了。員工的怨聲一定是主要矛盾之所在,循著怨聲去做工作,事半功倍,那是你成功的開始。
不讓老實人吃虧,這話我早就說過。有員工後來告訴我,聽到這話時他心頭一熱。不能因為老實厚道、與世無爭、能力弱點兒就無視、輕視甚至歧視人家,誰心裏沒有一杆秤呢?當然對於那些有才華、有能力的員工也必須記著表揚和稱讚,哪麼在會上提上一句半句的,這事絕不能忘記。
還有,批評人一定要掰開揉碎地講道理,要以理服人。沒有了解清楚時就等等,沒有想明白時就等等。真的批評錯了時,千萬別拿勁兒,要當麵認錯。“領導總是對的”,這話會把你害了。
我受過冤屈,曾經傷心落淚。我的眼淚告訴我:人,最怕傷心。
班子與“一把手”
領導班子,作為一個詞組,大約是這幾十年才出現的,可以說是現當代中國政體中的一個發明。上至中央,下至鄉鎮街道、社區和村,大至上百萬人的國有企業,小到幾人十幾人的單位,都有其領導層,人們統稱為領導班子。領導班子這四個字既籠統又具體,既抽象又通俗,文化含量不足,政治意味充分。模糊的往往才最準確。當下的中國人基本上沒有不知道“領導班子”為何物的。
領導班子可以簡稱為“班子”,透著親切且絕無江湖之氣。班子成員也有多少之分,大單位員工多,班子成員也多,但也一般不到兩位數。小單位再小,班子成員也不能少於三人,如果因為退休或調動之類班子成員不足三人時,上級也要考慮迅速配足。這蓋因為,三,是一個大體穩定的存在形式。三人治理,勢成犄角——這是古今中外國家也好、單位也好、團體也好其管理層的基本構架。初衷當然是監督和製約。隻是古人沒有班子的概念而已。
像我們這個小單位,員工50多號,其班子成員定編三人。這10多年來退休了好幾位,也“空降”或“自產”了好幾位。告別與迎接,本來就是人生和曆史的基本形態,況乎一個單位。人們能在各自的生命曆程中一起走上幾年,實在是一種偶然,進而能在一個班子裏共事,就更是緣分了。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班子也是官場,從來就不會平靜,官場上的規矩、做派甚至陋習班子裏應有盡有。不要認為成為班子成員了就會比普通員工優秀,情景也許經常是相反,往往隻是機會好,趕上了這撥而已。客觀上,班子成員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了一起,而主觀上,各自又有各自的“小九九”。能把個人的目標與事業的大目標聯係在一起,發掘出其中的積極意義,相得益彰,才是官場生涯之樂事。因為我們看到太多班子的“冷戰”與“熱戰”了,結果必然是“幾敗俱傷”。還不如互相支持,求同存異,好好共事呢,怎奈,這隻是一種良好的意願。
話雖這麼說,真能吃到一個槽子裏也非易事。這裏最關鍵的是班長,也就是“一把手 ”。這些年來人們不怎麼叫“一把手”了,內部的人稱“老大”,外麵的人喜歡叫大腦袋,反正都是一個意思。我寧可把這些提法稱之為來自民間的幽默,是善意的。
“一把手”要想把單位玩兒轉,必須先把班子成員擺平。擺平二字並非人們理解的是個俗詞,字麵上擺是動詞,要動手碼;平就是排列與組合,要顧及每個人的秉性、愛好、能力、修養等多方麵,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地用好。錯落有致、遊刃有餘,這裏麵也有藝術性,做好了,也是一種享受。擺平,考驗的是“一把手”的駕馭能力,平衡與協調能力。事實上,至少在中國,單位“一把手”是個關鍵和決定因素。“一把手”配好了,政通人和;“一把手”選錯了,萬事皆休。而“一把手”何為好?有幾點必不可少:首先是胸懷,你要真的能容人,而不是假的,不是表麵上容人而骨子裏不容人;其次是要有能力和水平,你必須比別人站得高看得遠,同時身體力行,主意多點子好;再次是意誌堅定、遇事不慌、處事果斷。這三點是相互聯係相互依存的,也是一個哲學意義上的二律背反:太能容人容易成為好好先生,耳根子軟;太有能力容易養成事無巨細事必躬親,對和錯都因你而生;太果斷了又易走向剛愎自用,“一言堂”,一條道走到黑。行與不行,要與不要,做與不做,好與不好……當好“一把手”的秘籍就在似與不似之間,像個太極高手,運推之間充滿力度,開合之內把握分寸。
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庸才把單位搞得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我們也經常看到一個“強人”把員工搞得戰戰兢兢、唯唯諾諾。當這樣的人或調離或退休後,員工或在心裏或幹脆公開表達:終於翻過這一篇了,總的感覺是解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