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語言的表達方式不過語詞、語句和句群幾類,它們被形式化之後就成為思維的邏輯形式——思維內容各部分之間的聯係方式(形式結構),這就意味著思維形式與語言形式是相互對應的。思維形式的概念通過語言形式的詞或詞組來表達;思維形式的判斷通過語言形式的句子來表達,思維形式的推理通過語言形式的複句或句群來表達。不難得出,沒有語詞和語句,就不會有概念、判斷和推理,更不可能有人的邏輯思維活動。
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六個概念是借助於六個語詞來表達的,沒有這六個語詞,就無法表達這六個概念。再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這是一個判斷,它是借助於一個語句來表達的,沒有這個語句,就不能表達這個判斷。
再看下麵的小故事:
在某個晚會上,愛爾蘭文學家蕭伯納獨自坐在一旁想著自己的心事。
一位美國富翁十分好奇,他走過去說:“蕭伯納先生,我願出一美元來打聽您在想什麼。”
蕭伯納抬頭看了富翁一眼,略加思索後說:“我想的東西不值一美元。”
富翁更加好奇了,問道:“那麼,您究竟在想什麼呢?”
蕭伯納笑了笑,回答說:“我想的東西就是您啊!”
蕭伯納的思維過程可以用邏輯語言來整理一下:我想的東西不值一美元;那位富翁是我想的東西;所以,那位富翁不值一美元。蕭伯納的思維過程,從思維形式上看,是由三個語句組成的一個推理,如果沒有這三個語句,這個推斷也就無法存在了。
思維專屬於人類,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的事實。就算是最被人看好的類人猿、猴子、海豚等,都不可能有思維的屬性,因為思維是和語言相連接的,沒有語言和文字的動物自然不會有思維。邏輯、思維形式、語言形式三者是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無法正確認識它們的關係,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很難有所提升。
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
俗話說得好“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有很多人都把這句話當做至理名言,事實真的如此嗎?假如人多了心不齊,柴多了火燒的不是地方,也許就事與願違了,大家應該聽過“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吧?
“人多力量大”,可以說是一句被大部分人認可的“公理”。但是,人多是不是什麼時候都力量大呢?這就需要我們來共同探討了。
◎人多真的力量大
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一個富翁有六個兒子,他們整天不是打就是吵,誰也不幫誰。富翁看到後特別傷心,他就想用個什麼辦法激發他的兒子們團結起來。
有一天,富翁叫來六個兒子,然後拿出一把筷子,對他們說:“我給你們一人一根筷子,看誰可以把筷子折斷。”兒子們全都笑了,並且說:“這有什麼難的!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然後,他的每個兒子都是一下子就把手裏的筷子折斷了。
富翁又分給每個兒子十根筷子,說:“現在看誰可以把十根筷子一次折斷!”六個兒子試過後,沒有一個人能折斷這十根筷子。富翁就對他們說:“你們看!在隻有一根筷子的時候,你們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把它折斷,可是當十根筷子結合在一起後,就不容易折斷了。筷子就如你們兄弟,一個人的力量很脆弱,可把大家聯合起來,就非常厲害了。”
在這故事中蘊含了一個道理,即一根筷子比一把筷子更容易被折斷,而由這個道理又能推導出來一個哲理,即人多力量大!
“人多力量大”已經得到多數人的認可。在國內,有許多這方麵的俗語,如“眾人拾柴火焰高”、“萬人萬雙手,拖著泰山走”、“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也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等名人名言。在國外,也有“蚊子假如一齊衝鋒,大象也會被征服”(伊朗)、“一個手指握不成拳頭”(阿爾巴尼亞)等哲理名言。
將“人多力量大”這一概念發揮到極致的,就非毛澤東莫屬了。他從“人多力量大”中推導出來一條精髓,即“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正是憑借這一理論,中國共產黨靠“小米加步槍”打敗了國民黨800萬正規軍;在朝鮮戰場上,同樣也是用這一理論,讓武裝到牙齒的美國人坐到了談判桌前。
而經常聽到的“人海戰術”,也是利用人多力量大的原理來打敗敵人。比如說,在一場戰爭中,我軍士兵比敵軍士兵戰鬥力強。假如雙方各出兵200人的話,最後戰鬥結束的時候敵軍全軍覆沒(即完全喪失戰鬥力),我軍傷亡90人,那麼就剩下110人。現在,假如敵軍仍然出兵200人,而我軍采用人海戰術,出兵300人,那麼在戰鬥結束後,我軍又會是什麼樣的情況呢?是不是依舊會傷亡90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