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學術界對於公民政治參與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一批現代西方政治學著作的翻譯和出版,政治參與的研究才逐漸在中國興起,世紀之交始成熱點。代表著作有:陳士玉所著的《當代中國公民政治參與的模式及其發展趨勢研究》,陶東明、陳明明所著的《當代中國政治參與》,魏星河所著的《當代中國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研究》,邱永文所著的《當代中國政治參與研究》,方江山所著的《非製度政治參與——以轉型期中國農民為對象分析》,李文所著的《東亞:政黨政治與政治參與》,台灣學者郭秋永所著的《政治參與》,趙莉所著的《中國網絡社群政治參與:政治傳播學的視角》,張喜紅所著的《當代中國社會團體政治參與文體研究》,石路所著的《政府公共決策與公民參與》,吳利平所著的《中國轉型期的公民政治參與》,麻寶斌所著的《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群體性政治參與》,師鳳蓮所著的《當代中國女性政治參與問題研究》,李國強所著的《現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參與》,秦馨所著的《社會轉型期中國公民政治參與》,徐鋒所著的《政治參與發展條件下中國共產黨的政策製定》,李金河和徐鋒合著的《當代中國公眾政治參與和決策科學化》,趙剛印所著的《現代化進程中的公民政治參與:一項對中國與印度的比較研究》,劉元文所著的《相容與相悖——當代中國的職工民主參與研究》,房寧主編的《中國政治參與報告(2011)》等。除了學術專著外,還有大量研究公民政治參與的重要學術論文等。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統計以“政治參與”作為關鍵詞的文章從1979年至今共有8610篇。綜合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國內學者主要圍繞政治參與的含義、特征、形式、類型、功能、影響因素和如何推進我國的政治參與進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總的來說,國內學者對於公民政治參與的研究多學科涉入、研究方法多樣而且有逐步細化、深化的趨勢,但是,係統研究、相關理論研究尚待繼續加強,絕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對不同政治參與主體和政治參與的功能研究上,而對政治參與的係統研究,尤其是全麵而深入的研究政治參與的主體、客體、環境、政治參與的方式、途徑、動力和作用的關係問題則明顯不足。
(三)關於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公民對自身利益的關切度越來越高,法律意識、參與意識、民主意識明顯提高。近些年來,對當代中國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研究,已引起了國內許多學者的廣泛興趣,進行了很多有意義的研究,取得不少成績。但是,由於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具有較強的獨特性和複雜性,使得對其的係統研究還非常匱乏。從目前掌握的尚不全麵的研究資料看,從整體上係統研究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專著現今隻有兩本:2007年宋林飛主編的《新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和2010年王浩斌所著的《中國新的社會階層有序參與民主政治建設研究》。但是,對於新社會階層中的重要群體——私營企業主階層的政治參與研究相對比較成熟,代表性的專著有:敖帶芽所著的《私營企業主階層的政治參與》,趙麗江所著的《中國私營企業家的政治參與》,於明、苗加清等所著的《我國私營企業主階層政治參與研究》,王曉燕所著的《私營企業主的政治參與》,董明所著的《政治格局中的私營企業主階層》等。截至目前為止,在中國知網碩博論文庫中,研究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問題的博士論文隻有一篇,即中共中央黨校管前程的博士論文《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研究》;研究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問題的碩士論文隻有十篇:山東師範大學李琳琳的《當代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研究》,複旦大學邵曄的《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分析——以常州民營企業家為例》,武漢理工大學陳誌宇的《新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執政黨麵臨的新課題》,新疆師範大學曹方偉的《我國新的社會階層政治參與問題研究》,山西大學王玨的《我國新社會階層有序政治參與的思考》,鄭州大學王運良的《新興社會階層政治參與問題探析》,西北民族大學武清花的《新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意識與政治參與渠道研究》,東北財經大學蔣太琦的《中國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問題研究》,蘇州大學張蘇平的《中國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研究》,西北大學程程的《我國新社會階層白領女性政治參與途徑的研究》。
此外,就目前掌握的資料而言,學術界圍繞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研究成果主要散見於一些期刊論文中,主要有:鄭曙村、郭永奎的《當前我國新社會階層的政治需求及其引導》,王浩斌的《我國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社會整合機製構建》和《試論我國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適應機製構建》,葉國平的《完善新社會階層有序政治參與的對策思考》,房尚文的《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和中國政治現代化》,李錫明的《新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與執政黨的發展》,楊雪燕的《發揮參政黨功能優勢,引導新社會階層的有序政治參與》,薑勝洪的《新社會階層參政議政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文道貴的《當代中國新社會階層的特點解析》,李炯標的《合作主義視野下我國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效應淺析》,張清雅、易夏玲的《正確引導新社會階層人士政治參與的幾個問題》,周宇豪的《中國新社會階層和精英的產生及其對政治體製的影響》,嶽世平的《略論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機製的建立與完善》,王邦佐、謝嶽的《新社會階層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意義》,高勇澤的《新社會階層研究:基於協商民主發展的視角》,胡鳴鐸、牟永福的《現階段新社會階層的政治訴求及社會責任的承擔》,王剛的《擴大新社會階層有序政治參與的思考》,肖紅的《淺析新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尹娜的《當代中國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分析》,李鋒的《加強新社會階層黨建工作的思考》,張文豔的《新社會階層有序政治參與探究》,李琳的《論新社會階層與市民社會的共生結構與互動邏輯》,劉月平的《新社會階層有序政治參與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任世紅的《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價值、特點及引導》,陳雯、何雨的《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研究——基於江蘇的調查數據》等。
綜上文獻資料表明,學術界從不同的視角解析了當代中國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問題,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觀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一是對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依據的認識。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認識到,公民的政治參與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內容之一,而新社會階層作為我國社會“公民”的角色不容置疑,因此,其政治參與的合法性也是理所應當的。二是對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效應的評價。關於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實際效果及影響作用,目前社會各界的看法不盡一致。來自民間的聲音大多都對新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抱有否定心理,擔心出現“富人政治”和“權貴政治”。學術界和政界的看法則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有的學者持基本肯定的態度;有的學者持基本否定的態度;更多的學者持慎重的態度,一方麵承認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麵也認為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麵影響。三是對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對策建議。學術界普遍主張加強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理論的研究,從政策、法律和製度等方麵規範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現象。綜觀現有文獻資料,學術界直接指向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研究並不多,而且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一是從新社會階層自身的角度進行研究,具體分析新社會階層的社會屬性、參政特點、政治需求、存在問題及其社會影響等。目前學術界對新社會階層的性質、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基本上是清楚的,並不存在較大分歧。同時,現有文獻資料普遍認為新社會階層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是巨大的,但也避免不了逐利的特性。二是從宏觀角度進行研究,譬如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視域來研究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近年來,國內學術界不斷有人圍繞著新社會階層與社會和諧的關係問題展開深入的探討,形成了眾多的研究成果。三是從關係角度進行研究,比較典型的是研究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和統一戰線的關係。新社會階層擁有強大的政治資源,而且在政治參與選擇上具有多元性,對我國統戰工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與此相應,學術界主要深入探討了新社會階層對統戰工作所產生的政治影響。四是從案例角度進行研究,主要分析近年來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實踐個案,注重研究典型案例,通過走訪調查的途徑進行具體研究。總之,當前對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研究主要偏重進行現象評述,很少進行深層次的理論分析,在實證上比較豐富,理論上的創新不多,而且這些研究比較分散、不夠係統,還沒有受到學術界和社會足夠的關注,尚未形成成熟的體係,導致現有研究成果對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實踐的指導作用有限,同時也為本文的寫作留下了一定的空間。
四、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
(一)研究方法
隻有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才能達到研究的目的,得出正確的結論。從研究方法來看,本書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課題,要對這一問題做出嚴謹、科學的研究,必須采用多種理論分析和研究方法,本書寫作主要運用了以下幾種研究方法:
1.曆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
本書的寫作立足於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製變革導致社會變遷這個大的曆史背景,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全麵分析和考察新社會階層在中國的崛起過程中,因生產資料占有關係的不同而帶來的經濟地位的變化情況,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引起的社會變遷情況以及新社會階層的成才壯大曆程等,做到了政治的階級階層分析同社會曆史的分析辯證統一。
2.文獻研究法
足夠的文獻資料閱讀是文章撰寫的基礎。本書重點借鑒和分析了以下幾個方麵的文獻資料:一是國內外學者關於階級階層和公民政治參與的經典理論著作;二是我國關於非公有製經濟發展和新社會階層定性的重要綱領性文獻資料;三是本研究領域的各種公開發表的專著、期刊論文及媒體評論資料等,為研究的展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法
這種結合多學科知識和方法來對複雜問題進行係統研究的方法是錢學森先生首先提出來的。重視運用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借鑒交叉研究的理論成果,最終的目的不在於抽象的研究而在於具體的研究,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參考。本書綜合運用政治學、社會學等有關理論成果和研究方法,對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這一政治性命題進行了全麵、深入和係統的思考,力求拓寬研究視角,使研究成果更加客觀和全麵。
4.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本書的寫作主要以理論研究為基礎,同時輔之以必要的實證分析。通過梳理國內外關於政治參與理論的研究成果,創新理論研究的領域和範圍,為擴大和推進我國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提供理論基礎和依據。同時本書以文獻分析為基礎,引入實證研究、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通過對具體的研究對象進行深入、全麵和係統的分析,給研究提供一種解釋和論證。
(二)研究內容
本書主要由導論、正文六個部分和結語組成。依據研究視域,從促進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有序發展的目的出發,確定本書研究的主要內容如下:
導論:本部分主要概括介紹本書所要解決的問題及其選題意義,界定主要概念,概括總結本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研究現狀,本書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重點難點以及創新之處。
第一章:新社會階層的產生與發展。本部分主要厘清非公有製經濟和新社會階層形成的曆史邏輯與發展脈絡,準確界定新社會階層的形成過程、一般特征、本質屬性以及當代中國社會分層對於政治發展的影響,對新社會階層“以什麼身份”參與政治和在政治參與中“參與什麼”等問題做出了科學判斷。
第二章: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理論依據。本部分主要論述了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的基礎理論、有關政治參與的一般理論以及馬克思主義政治參與理論的基本內容及其現實啟示三方麵內容,對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合法性”做出了準確論證。
第三章: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曆史考察。本部分首先從多個角度分析了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必要性,歸納了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前提條件;其次重點介紹了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實踐進程、總體特征以及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第四章: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現狀分析。本部分對當代中國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狀況給予了全麵分析。首先,通過調研,剖析了新社會階層的思想狀況和政治價值取向、政治訴求的基本狀況以及其政治參與的多元動機;其次,總結了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主要形式;再次,闡述了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引發人們對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問題的警醒與思考;最後,依據現實,對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合理預測,以便準確把握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未來走向。
第五章:擴大新社會階層有序政治參與的重要意義。本部分從有利於理論完善、民主政治建設、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新社會階層自身發展完善等角度對新社會階層有序政治參與進行了價值分析,對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影響效應作出了客觀評價。
第六章:擴大新社會階層有序政治參與的基本思路。本部分首先介紹了擴大新社會階層有序政治參與的內涵以及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然後對如何擴大新社會階層有序政治參與進行了路徑探討,就如何規範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行為,如何化解同其他階層的利益矛盾,促進階層和諧相處,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結語: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意識日益突出,並通過各種方式對政府決策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成為現實政治生活中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對新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社會各界應客觀分析、公正對待;黨和政府應在重視的基礎上積極加強正麵引導,總結並完善我國的相關社會政策,促進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實踐朝著有利於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的方向發展。
五、研究的重點難點及創新之處
(一)研究的重點難點
擴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自然也要擴大新社會階層的有序政治參與,但是如何具體運作,保障新社會階層參與權的實現,目前尚沒有相關成係統的研究,這將是本文一個開創性的探索。論文重點將對如何擴大新社會階層有序政治參與進行路徑探討,對規範新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方麵進行製度設計,以此協調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增強政治體係的活力,促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發展。
本書的寫作具有一定的難度。目前,有關我國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一些理論問題和實踐難題尚未得到有效破解;社會各界對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認識依然是觀點紛呈,爭論不斷;黨和政府有關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政策還處在調整期,至今未見底線。由於上述原因,本書研究的難點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本文最大的難度在於資料的搜集上,國內外相關資料匱乏。關於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問題的研究比較分散,直接信息和文獻資料比較少,更多的是從其他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資料。第二,對於新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形式”的選擇上比較困難。再好的理念和理想,要發生作用和實效,都必須有切實可行的實現形式和落實機製,政治參與的理念同樣涉及實現機製和形式問題。新社會階層由於其利益表達的多元化及社會聯係的多樣性,實際上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政治參與方式,如何著眼於整體的、生態的層麵來考察新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方式”是本文研究的難點。第三,對於新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度”的把握上比較困難。政治參與是民主體製的運行基礎和民主水平的標誌,但並不意味著政治參與越多越好,其中還有一個關鍵的平衡性的問題,即“政治參與度”的把握問題。新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度”不是一個簡單的“程度劃分”問題,而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變化的“度”的把握問題,所以對它的研究也是一項挑戰。
(二)創新之處
本書的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研究視角創新
本書從政治層麵深入分析新社會階層,將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問題置於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大背景下加以審視,這既有利於對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問題進行整體把握,也有利於在理論上拓展該領域的分析視野和研究程度。
2.研究內容創新
本書以當代中國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作為研究對象,不同於以往較為分散的研究,論文較為係統的研究了與新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相關的一係列問題,研究的內容具有現實性和適用性,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
3.研究結論創新
本書在對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現狀進行評述的同時,還注重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論分析和對策研究,比較係統、深入地研究了擴大新社會階層有序政治參與的實現路徑問題,拓展了新社會階層研究的新領域,具有較強的適用性、預測性和實效性,符合我國民主政治健康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