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社會階層的產生與發展
新社會階層是在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階層,他們同其他勞動者一樣,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在發展經濟、繁榮市場、擴大就業等多方麵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國的新社會階層大約有7000萬人,加上在相關行業的所有從業人員,總人數約1.5億人。他們掌握或管理著10萬億元左右的資本,使用著全國半數以上的技術專利,並直接或間接貢獻著全國近1/3的稅收,每年吸納著半數以上新增就業人員。新社會階層與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相伴而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新社會階層在規模上將不斷擴大,在整體素質上將不斷優化,發揮積極性創造性的空間將不斷拓展,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也成為中國社會結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階層。
一、現階段我國非公有製經濟的基本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中共十六大之後,非公有製經濟人士逐漸形成一個巨大的社會群體,即新社會階層,這個新興社會階層的發展壯大與非公有製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分不開的。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黨的方針政策的指引,黨對新社會階層政策的變化也是隨著非公有製經濟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而變化的。
(一)中國共產黨關於非公有製經濟的方針政策
1.公有製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
公有製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後確定的經濟製度。堅持和完善這項基本經濟製度,既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也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製經濟和非公有製經濟之間相互依存。現階段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膽利用。要努力尋找能夠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公有製的實現形式。公有製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製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股份製是一種典型的混合所有製經濟,它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它可以把公有製經濟和非公有製經濟有機地組合在一起,相互依存,共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股份製這種經濟形式,不屬於資本主義所專有,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我們要把堅持公有製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而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內,各種所有製經濟都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2.兩個“毫不動搖”的經濟發展指導方針
關於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指導方針,中共十二大的提法是“適當”,即“在農村和城市,都要鼓勵勞動者個體經濟在國家規定的範圍內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適當發展”。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中共十六大對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指導方針的提法是兩個“毫不動搖”,即“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由十二大的“適當”發展到十六大的“毫不動搖”,反映了黨對非公有製經濟的認識發生了一次飛躍。
3.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政策規定
2005年2月,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非公有製經濟36條》),明確了一係列關於非公有製經濟的政策。《非公有製經濟36條》是我國第一部關於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全麵的、係統的政策性文件。文件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科學發展觀,闡述了黨和國家發展非公有製經濟的基本方針,把對非公有製經濟的鼓勵引導與監督管理具體化,明確了非公有製經濟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能怎樣做,不能怎樣做的問題;明確了政府對非公有製經濟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能怎樣做,不能怎樣做的問題。《非公有製經濟36條》的重要貢獻在於第一次確立了要給國內非公有經濟以“國民待遇”的政策取向。文件從貫徹平等準入、公平待遇原則;拓寬融資渠道,改進金融服務;健全服務體係,改善發展環境;維護企業合法權利,保障職工合法權益;提高企業素質,引導健康發展;改進監督管理,規範監管行為;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指導協調等七個方麵具體提出了促進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重要政策措施。文件製定的措施有的放矢,切合實際,解決了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法律滯後、待遇歧視、管理不適、服務缺失等問題。有利於消除非公有製經濟在市場準入方麵受到的各種限製,有利於緩解“貸款難、融資難”這一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瓶頸,有利於改變非公有製經濟和中小企業的社會服務體係較為薄弱的現狀,有利於保護非公有製企業和職工的合法權益,有利於進一步提高非公有製企業的自身素質,有利於改進對非公有製企業的監管,將使全國上下形成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
4.非公有製經濟存在和發展的法律依據
1982年《憲法》第十一條規定:“在法律規定範圍內的城鄉勞動者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權益。”1988年私營經濟取得合法地位。這一年《憲法》修正案對《憲法》第十一條增加規定:“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私營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權益,對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1999年《憲法修正案》第六條第二款明確了非公有製經濟在中國社會製度中的法律地位,“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並將第十一條修改為:“在法律規定範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製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對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2004年,全國人大會議修改《憲法》,將第十一條第二款修改為:“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製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並對非公有製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將第十三條修改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作為中國根本大法的《憲法》,上述這些重要的條款,對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意義極為重大:一是確立非公有製經濟在基本經濟製度之內,為中國的非公有製經濟發展從根本上掃除了製度障礙;二是明確國家對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負有雙重職責,既要“鼓勵、支持和引導”,又要“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三是明確公民的合法收入及財產受法律的保護,徹底解決了新社會階層人士的收入及財產保障問題,避免了私人資本的流失。
(二)新階段我國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狀況
我國的非公有製經濟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它適應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需要,適應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需要,隨著改革開放的展開而形成,又隨著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而發展。改革開放30多年來,非公有製經濟經曆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低到高的幾個發展階段。中共十六大之後,黨在非公有製經濟理論方麵的創新,逐步轉化為具體的政策和法律,極大地促進了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具體表現為:一是非公有製企業戶數倍增。二是非公有製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增加。三是非公有製經濟稅收增長率高於全國增長率。四是非公有製經濟成為我國出口貿易的重要力量。五是非公有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六是非公有製企業跨國經營和海外投資。同時,民營企業家的政治和社會地位也得到了提高。縱觀非公有製經濟的曆史進程,可以說,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黨的方針政策的指引。其發展最快、最好、最具開創性的時期,是新世紀新階段中共十六大之後。而對非公有製經濟今後發展影響最為深遠的,則是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
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不僅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而且提高了產業競爭力,從而增強了綜合國力。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1—11月,規模以上私營工業利潤總額為4000億元,同比增長50.9%,同時,個體私營經濟稅收大幅增加,2007年私營企業稅收總額為4771.5億元,同比增長36.5%;個體戶稅收總額為1484.2億元,同比增長24.2%。與此同時,另一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非公有製企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68%,私營企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23.2%,到2007年3月份,全國登記注冊的私營企業已經超過500萬戶。另外,根據全國工商聯的統計,非公有製經濟已經占到新增GDP的50%以上,占到新增就業的75%以上。國家統計局2010年2月發布的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9年1—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利潤2589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8%。
表1.1?2009年1—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及其增長速度
(單位: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