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社會階層尚在成長和變化之中,是一個不成熟的階層,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還有不和諧的一麵。第一,新社會階層多層多變,創業起點和經曆磨煉不同,經營規模和實力大中小並存,基本素質高中低不一,尤其是在市場經濟孕育、建立過程中,國家許多法規尚不健全、執法不嚴的情況下,新社會階層中的一部分成員的消極性的一麵或明或暗、或輕或重時有表現。例如:製售假冒偽劣產品;偷稅漏稅;延長職工工時;克扣、惡意拖欠工人工資;行賄、腐蝕幹部;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有待於加強;誠信存在危機等。新社會階層是傳統計劃體製外的社會群體。他們不是計劃體製下的“單位人”,而是市場體製條件下,“小政府、大社會”背景下的“社會人”。新社會階層人士的組織化程度低、互相之間聯係比較鬆散。第二,由於我國對新社會階層的生成過程在政策規範方麵比較滯後,這就使新社會階層的發展表現出較強的隨機性和自發性。從中國共產黨對新社會階層的現實影響力來看,就存在一些薄弱環節。比如:目前,黨員在新社會階層中所占比例仍然偏低,而且黨員的組織生活無法得到保證。總之,新社會階層人士內在素質的提升和外部環境的營造仍不能完全適應擴大他們有序政治參與的需要。

(三)新社會階層的社會屬性

黨的十六大確認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新社會階層與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社會階層一樣,同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同樣是我們黨的群眾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論斷科學地界定了新社會階層的社會屬性,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對新社會階層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為我們正確對待新社會階層提供了政策依據。科學地把握新社會階層的社會屬性,要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新社會階層產生的環境,新社會階層的人員構成、財產來源、政治立場和社會貢獻進行客觀分析和判斷。

1.新社會階層所處的社會環境

隨著改革開放向縱深方向發展,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製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並且在這些非公有製組織中出現了新社會階層。新社會階層是時代的產物,與市場經濟、非公有製經濟相伴相生,主要成長在非公有製經濟領域。從其產生的曆史環境看,新社會階層是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解放、發展生產力的需要,在改革開放、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在社會主義公有製占絕對優勢情況下出現的。從其經營環境看,我國的非公有製經濟是在國家法律、政策允許的範圍內經營發展的,受國家法律手段、經濟手段、行政手段的製約、監督和管理。國家的政策、法律、法規既保護企業主的合法經營和合法利益,也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和職工利益。這就是說,非公有製企業的行為必須有利於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反之,則就要受到國家的限製。現階段,發展非公有製經濟,就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2.新社會階層的人員構成

新社會階層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而逐漸出現和成長起來的群體,基本上脫胎於原有的基本社會力量,大多都是從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階層中分化出來,在獲得新的社會職業和經濟地位後形成的,他們與原有的社會階層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新社會階層的成員,大部分是從原來的知識分子隊伍轉化而來,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掌握現代知識、高新技術、專業技能和管理經驗等,其中相當一部分還有海外學習、工作的經曆,具有開闊的視野和先進的觀念。他們原本就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他們是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在非公有製領域裏,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了重要貢獻。

3.新社會階層的財產來源

新社會階層創業的初始資金主要來源於個人和家庭成員逐步積累起來的勞動和經營所得。有的通過銀行貸款、民間借貸、社會集資等方式籌措資金;有的通過承包、租賃公有企業,雇工經營的方式獲得;還有的通過營銷運作、生產某些適銷對路的產品,占領市場的方式獲得。新社會階層收入主要來自於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大部分人主要依靠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獲得較高的收入。這種較高收入總的來說是合理的,基本上是通過市場以艱辛的腦力勞動和巨大的風險為代價取得的,體現了市場經濟的效益原則。

4.新社會階層的政治立場

政治立場是判斷新社會階層人士性質的重要尺度。擁護黨的領導、支持黨的改革開放路線是判斷新社會階層人士性質的關鍵。新社會階層中的絕大多數人生長在社會主義製度下,長期受社會主義教育,又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所以,他們擁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製度,擁護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國家和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從總體上看,是一個在政治上比較可靠的階層。從其內部關係看,在非公有製經濟企業內部,雇主和雇工之間雖然存在著雇傭勞動關係,雇主占有雇工的一部分剩餘勞動,存在著剝削關係。但這種雇傭關係和剝削程度受到社會主義製度和有關政策法規等諸多因素的約束和限製,從而使雇主與雇工的關係表現出根本不同於資本主義企業中對抗性的勞資關係;同時,絕大多數的雇主又都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以及生產勞動,雇主與雇工在政治上是平等的,享有同樣的政治權利。

5.新社會階層的社會作用

新社會階層人士在文化和生產要素上占有優勢,具有現代市場精神,具有比較自覺的主體意識,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在新社會階層人士中,法律意識、平等意識、合作意識和契約意識等現代觀念已經明顯占優勢,而且這些意識正是發展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心理、文化基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社會階層通過市場行為實現了知識、技術與資本的融合,實現了知識的價值,促進了經濟運行由資本型向知識型的轉變,使知識資源直接迅速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新社會階層的社會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推動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新的生產力;第二,創造了就業機會,緩解了就業壓力;第三,積極從事光彩事業和社會公益事業。第四,促進了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

(四)當代中國社會分層對政治發展的影響

中國社會分層對中國的政治體係和政治格局形成衝擊,對中國政治發展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1.社會分層正促使中國社會意識發生變革

我國社會高速度大規模的社會分化,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麵對現實,每個階層、每個社會成員都在審視自己並希望在政治體係中找到自己適當的位置,以便更好地擴大和維護自己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政治意識必然發生深刻的變革。另外,社會階層利益多元化為公民政治參與的擴大準備了條件。中國社會階層構成多元化使社會階層利益格局多元化趨勢增強,推動著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意識增強,從而為公民政治參與的擴大準備了階層基礎和心理基礎。

2.社會分層推動著中國民主化和法製化進程

這種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階層利益的多元化促使人們的法製意識增強。各個階層都有自身的利益,隻要是合法的,都應該得到保護,解決利益衝突的根本辦法就是依靠法律途徑。二是社會階層分化已經並將繼續影響當代中國的政治權力結構。近年來,一些個體勞動者和工商界人士相繼進入各級人大和政協,一些優秀知識分子進入高層決策圈,特別是私營企業主階層在政治領域日趨活躍。這種變化對於克服全力過分集中的痼疾,推進我國的民主化和法製化進程,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

3.當前社會分層的總趨勢有利於政治穩定

在劇烈變化的社會階層結構麵前,對統治者而言,至關重要的問題就是在不同的階層中重新配置權力,為各個階層在社會生活中的合理定位提供製度保障,以維護社會的穩定。社會成員對利益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政治利益,政治利益方麵的任何微調都有可能引起階層之間的矛盾。我國的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所有的問題不可能一下子解決,改革的目標也難以在短期內實現,在改革措施難以一步到位的情況下,要求我們在改革中建立靈活的利益協調機製,探索恰當的利益調節措施。社會調節措施得當,階層分化的社會矛盾就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否則,矛盾將成為社會動亂的根源。從長遠看,當前中國社會階層分化的總趨勢是有利於政治穩定的,這將會推動中國政治發展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