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革命檄文
在愛國學社時期,章太炎作的兩篇文章,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都值得提一筆。一篇是為鄒容的著作《革命軍》寫的序言,一篇是《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鄒容的《革命軍》一書,是一篇革命的宣言書,語言通俗,感情激越,讀來震人心魄。他指出,在中國,革命是必需的,中國要獨立富強,就必須革命。寄希望於清政府的改良,隻能是死路一條。書中對清朝統治者大加撻伐,斥之為民賊,而當朝的慈禧太後更是一個“賣淫婦”,對內壓迫,對外諂媚。中國全國已成為奴隸之國,清朝政府是洋人的奴隸,而漢人則是奴隸的奴隸。鄒容號召人們起來捍衛人權,爭取平等、
自由和民主,以盧梭和華盛頓為榜樣,推翻清室統治,建立一個新中國,他將這個國家起名“中華共和國”,大書“中華共和國萬歲”。
鄒容寫完《革命軍》,將稿子送給章太炎,請他潤飾文字,並說自己的文字太淺顯,不夠雅致。章太炎仔細讀完全書,深深感動於書中宣揚的革命思想,主動提出為書作序。
章太炎認為當時正缺少這樣大聲疾呼、振聾發聵的著作,預料這本書會深受讀者歡迎。“今者風俗臭味少變更矣,然其痛心疾首,懇懇必以逐滿為職誌者,慮不數人。數人者,文墨議論,又往往務為溫藉,不欲以跳踉搏躍言之,雖餘亦不免是也。”他本人也知道,像他的《訄書》那樣過於學術化、語言宏深雅致的著作,在讀者中不可能造成很廣泛的影響,因為中國能讀得懂的人實在太少了。而鄒容的書,文辭粗淺,可以廣為號召,可作“義師先聲”,能使那些死抱著忠君思想的人讀了,汗流浹背,徹底悔悟。“若夫屠沽負販之徒,利其徑直易知而能恢發智識,則其所化遠矣。藉非不文,何以致是也。”
鄒容的書出版後,《蘇報》作了相應的宣傳,除刊登鄒容的《〈革命軍〉自序》外,還刊登了章太炎這篇《序〈革命軍〉》及章士釗的《讀〈革命軍〉》《介紹〈革命軍〉》等。他們高度讚揚了鄒容的著作,稱為“國民教育之第一教科書”。因為書本身寫得好,加上這一番宣傳,一時間在全國各
地流傳開來。不但學堂裏的學生,甚至清政府官軍也有讀得聲淚俱下的。在有些偏僻的地方,這本書的名氣大到竟能賣到十兩白銀一本。果然像章太炎預料的那樣,《革命軍》掀起一股浩浩蕩蕩的革命潮流。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是章太炎係統地闡述自己革命觀點的一篇長文,可以視他與改良派的決裂書。
事情的起因是,南北美洲華僑中的一些保皇會會員給康有為寫了一封信,談了他們對時局的看法,認為革命可能是改變中國現狀的一條道路。他們指出,保皇會成立以後,做到了盡忠皇上,但朝廷並不保護這些忠實臣民,不斷逮捕他們,有的被殺了,有的被監禁,甚至連及家屬。既然如此,不如以鐵血行之,像華盛頓那樣革命自立。康有為收到信後,覺得事態嚴重,立即寫了《答南北美洲諸華僑論中國隻可行立憲不可行革命書》,係統地回答了來信中提出的問題,也闡明了自己在革命和改良問題上的觀點。
康有為在信中重申以前的主張,把朝廷分為兩個派別,一派是慈禧太後和榮祿,一派是光緒皇帝,前者禍國殃民,後者舍身救民。他還是宣揚他一貫的信念,後黨當政是不會長久的,等光緒皇帝複辟後,維新變法,一切走上正軌。他找了很多理由支持這個信念。
他的中心意思當然是反對革命。他的理由有四:一是革命
太殘酷,法國革命“大亂八十年,流血數百萬”,中國古代的革命往往“血流成河,殺人如麻”。二是特別國情,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與美、法等國大不相同。三是革命必然會引來外國幹涉,列強早有瓜分中國的野心,如果鬧起革命,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四是當今皇上乃是有道明君,現在一時遭難,以後一定會大有作為:“以皇上之仁聖英武,通於外事,足以變法而強中國;以皇上之久曆艱難,能公天下,足以立憲而興民權。天生皇上之聖仁,令其閱曆變難,正所以救中國生民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