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山縣位於四大河流的下遊,也是鹽堿低窪地區,大麵積種植水稻是在20世紀70—80年代,水源工程及灌溉骨幹工程建成後而形成。雖在各級黨委和政府領導下進行一係列的改建、擴建,初步形成了溝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大型水田灌區。但由於地處濱海鹽堿區,又位於上遊水庫的供水末端,是遼寧省調水保護地區之一。盤山縣屬於河流衝積沿海沉積平原,成土母質為風積、衝洪積、衝積、海積四種類型。全縣土壤類型有水稻土、草甸土、沼澤土、風沙土和鹽土5個土類,8個亞類,19個土屬,52個土種。全縣土壤總麵積1492.15平方千米,其中草甸土麵積占土壤總麵積的30.4%;水稻土麵積占土壤總麵積的39%;鹽土麵積占土壤總麵積的36.8%;沼澤土麵積占土壤總麵積的3.3%;風沙土麵積占土壤總麵積的0.5%。農業土壤質地劃分為沙土、壤土、粘土三類。項目區土壤類型為風沙土,土壤質地為沙壤土。旱田鹽分含量0.145%,有機質1.53%,全氮0.15%,速效磷3.3PPM,速效鉀91PPM。
項目區土壤主要為鹽化草甸土、鹽漬型水稻土兩種亞類,盤山縣耕地土壤養分含量如下表所示:
盤山縣耕地土壤養分含量表
二、基本農田與耕地保護
1.基本農田的定義
基本農田是指根據一定時期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以及對建設用地的預測,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而確定的長期不得占用的耕地。基本農田是糧食生產的重要基礎,保護基本農田是耕地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經濟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耕地保護的定義
耕地保護是指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等手段和措施,對耕地的數量和質量進行的保護。中國的確實現了農產品嚴重短缺到供求總量平衡、豐年有餘的曆史性跨越,並不意味著中國的糧食安全可以高枕無憂。農業仍然是中國保持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仍然要始終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要位置,仍然要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3.耕地保護的目標
耕地保護的目標,即實現耕地的總量動態平衡。所謂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是指在滿足人口及國民經濟發展對耕地產品數量和質量不斷增長的條件下,耕地數量和質量供給與需求的動態平衡。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加強耕地的數量、質量保護並注重耕地環境質量的提高。
4.耕地保護的措施
(1)堅持土地用途管製製度。土地用途管製製度是《土地管理法》確定的加強土地資源管理的基本製度。通過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和土地利用計劃的安排使用土地,嚴格控製占用農用地特別是耕地,實現土地資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從而保證耕地數量穩定
(2)強化耕地占補平衡管理。耕地占補平衡製度,是保證耕地總量不減少的重要製度
推廣實行建設占用耕地與補充耕地的項目掛鉤製度,切實落實補充耕地的責任、任務和資金;加強按項目檢查核實補充耕地情況,確保建設占用耕地真正做到占一補一;推進耕地儲備製度的建立,逐步做到耕地的先補後占;強化耕地的占補平衡管理,這是耕地保護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三、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在耕地保護中的作用
1.高標準基本農田
(1)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目標。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主要目標包括五方麵:一是優化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實現集中連片,發揮規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麵積,提高高標準基本農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農田質量,完善田間基礎設施,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四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發揮生產、生態、景觀的綜合功能;五是建立保護和補償機製,促進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持續利用。
(2)高標準基本農田布局。進行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劃區定界,一般遵循以下原則:第一,將高產穩產農田優先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原則。除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鎮村建設用地和重點建設項目用地允許預留的耕地以外,位於平原地區、交通主幹道兩側及城鎮村周邊的、集中成片的高產、穩產農田必須優先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第二,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有利於發展的原則。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重點區域包括基本農田保護區和基本農田整備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整理複墾開發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土地整治規劃確定的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基本農田整理重點縣。地形坡度大於25度的區域、自然保護區、退耕還林區、退耕還草區、行洪河道以及河流、湖泊、水庫水麵等區域則禁止建設。
2.結合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進行耕地保護
項目區內灌溉排水工程規劃的實施,未利用土地開發成耕地,實施節水灌溉可發展高效的稻蟹水田,使昔日逐漸退化的耕地變成旱澇保收的高產高效農田。增強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充分發揮水土資源潛力。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實施後,當地農民對農業結構調整有了新的認識,並掌握實際的耕作經驗。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將給他們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穩產穩收將成為現實。
(1)保護土地、提高土壤質量。實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後,通過灌溉排水工程的配套,使盤山縣項目區原有農田逐漸由高產田降為中低產田的現象得到抑製和改善,遏製水肥流失和土壤退化現象。同時使原來的荒地、高崗均變成耕地,土地荒蕪麵積也大為減少;既有耕地經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可變成標準化的條田,改變昔日“高低不平、雜亂無序”。部分田塊難以上水的現狀。耕地將得到保護,土壤質量得到提高。
(2)提高植被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實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後,通過土地平整、農田水利、道路工程等工程措施的實施。既可涵養水分、改善地區小氣候,又可起到保護渠、溝、路的穩定性,盤山縣生態環境將逐漸形成良性循環。
(3)提高水利設施後,可抵禦自然災害。實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後,建築物的配套、改建,灌排渠道布設得完善將使項目區的灌溉定額下降,達到節水灌溉的目的。排水溝道的暢通,使洪澇、幹旱、鹽化災害出現的頻率降低,進而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盤山縣通過以上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可提高農用地等級,改造中低產田,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帶動農業科技進步,從而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
四、結語
大力推進田、水、路、林、村的綜合整治,實現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高效、節水、循環和集約化為一體的高標準基本農田,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目標。建設好高標準基本農田是增加中、高產田比率,實現糧食優質高產的重要途徑。保護耕地是保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保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必須以穩定一定數量的耕地為保障。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與耕地保護的分析
營口市國土資源調查規劃院?吳曉霜?畢朋峰
本溪市土地勘測規劃院?宋?宇
一、高標準基本農田
高標準基本農田即一定時期內,通過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包括經過整治的原有基本農田和經整治後劃入的基本農田。
1.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目標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主要目標包括五方麵:
(1)優化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實現集中連片,發揮規模效益;
(2)是增加有效耕地麵積,提高高標準基本農田比重;
(3)是提高基本農田質量,完善田間基礎設施,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4)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發揮生產、生態、景觀的綜合功能;
(5)是建立保護和補償機製,促進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持續利用。
2.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重點區域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重點區域包括基本農田保護區和基本農田整備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整理複墾開發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土地整治規劃確定的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基本農田整理重點縣。地形坡度大於25度的區域、自然保護區、退耕還林區、退耕還草區、行洪河道以及河流、湖泊、水庫水麵等區域則禁止建設。
3.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內容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範(試行)》強調,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以及其他等五項工程。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實現每個耕作田塊直接臨渠(管)、臨溝、臨路,保證每個耕作區與農村居民點相連。
二、耕地的保護
1.我國耕地的現狀
與世界上其他各國相比,我國的耕地具有如下特點:人均占有耕地數量少。2008年底我國耕地統計數為18.26億畝,人均耕地為1.39畝,不及世界人均耕地3.75畝的1/3,而且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人均占有耕地的數量要比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人均占有耕地的數量要低。因此,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1)耕地總體質量差,生產水平低。從全國範圍來講,我國的優質耕地少,抗自然災害能力差.耕地中還有近億畝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質量差和耕地與水資源分布不均勻造成我國耕地的生產水平較低,與世界發達國家或農業發達國家相比,糧食單產相差100公斤以上。
(2)耕地退化嚴重。我國許多耕地處於幹旱和半幹旱地區,受到荒漠化的影響。我國幹旱、半幹旱地區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全國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3)耕地資源貧乏。據統計,我國耕地後備資源即使全部開發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畝,而且建國以來,經過長期開發,剩餘的後備耕地資源大多為質量差、開發難度大的土地。因而,我國必須要保護耕地。切實保護耕地嚴格控製耕地轉為非耕地是耕地保護的基本原則。
2.大力開展耕地保護的原因
(1)我國的確實現了農產品嚴重短缺到供求總量平衡、豐年有餘的曆史性跨越,並不意味著我國的糧食安全可以高枕無憂。農業仍然是我國保持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仍然要始終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要位置,仍然要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在21世紀,保障糧食安全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任務。人口與耕地、糧食矛盾是農業資源優化配置的最大障礙。我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糧食生產將仍然是農業的主體,農業現代化進程包含著糧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糧食安全水平的提高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沒有國家糧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實現農業現代化。糧食安全水平是衡量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2)嚴格保護耕地是保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三中全會指出,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保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說到糧食,必須以穩定一定數量的耕地為保障。耕地是人類獲取食物的重要基地,維護耕地數量與質量,對農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我國明確規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是基本國策,要求在有限時間內,建立耕地保護製度,保護基本農田。基本農田是耕地中的精華,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最基本的依靠。保護耕地最重要的是把基本農田保護好,這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保護耕地特別是保護基本農田,是保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前提。耕地問題的實質是農業問題特別是糧食問題。
3.中國耕地資源保護麵臨的困難
耕地是土地的精華,是農業最為基本的生產資料。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穩定及健康發展都離不開耕地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尤其是像我國這樣一個典型的對土地高度依賴的農業大國,耕地的地位與作用就顯得特別重要。黨中央、國務院對耕地管理工作高度重視。中央領導反複強調,要珍惜每一寸土地,實行世界上最嚴格的土地保護製度。強調保護耕地對國家糧食安全具有基礎作用,對億萬農民的生計具有保障作用,對農村乃至全社會具有穩定作用。進入新世紀,中國將加快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國家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經濟社會的新變化新要求,使中國耕地資源保護與食物安全保障麵臨不少難題。
(1)人口增長、耕地消失、糧食消費需求呈剛性增長問題比較突出。農產品穩定供給的任務越來越艱巨。隨著人口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後每年中國糧食消費還要增加50億公斤左右,非糧食食物的需求也會不斷增長,食物消費需求呈剛性增長。但由於糧食生產必需的耕地和水資源數量難以增加,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難度越來越大,糧食和農產品供給始終麵臨著嚴峻挑戰和巨大壓力。耕地資源急劇流失,最大的影響就是使我國由於人口迅速增長而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
(2)耕地資源保護的難度越來越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的勢頭,但這種高速增長主要有賴於外延擴展而非集約化利用土地,是以占用大量耕地為代價取得的。全國上下的開發區熱,是耕地流失的一大缺口。近年來,由於城鎮化加快、生態退耕以及部分地方違法違規亂占濫用耕地等原因,2006年土地違法案件數量和涉及的違法用地麵積出現反彈。農村建房、修公路、造墳墓等占用大量耕地,我國每年農村土葬占有2000公頃之多,其中半數以上是肥沃的耕地。
(3)耕地後備資源限製強度較大。國土部門組織的調查表明,當前我國耕地後備資源總量為0.0753億公頃,但各主要耕地後備區域的開發均麵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重壓。能否妥善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已成土地開發整理工程成敗的關鍵。耕地後備資源生態背景不良。我國耕地後備資源在31個省、區、市都有分布,但大部分位於北方和西部幹旱地區。耕地後備資源豐富的西北幹旱、半幹旱地區,土地質量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