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貧與富(1)(1 / 3)

1.當愛情遇到經濟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理論中說,人們追求的不僅是財富,而且是隨財富而來的社會地位與社會好評。就婚姻而言,財富也會增加孩子結婚的成功率。因此,丈母娘推高房價的說法,不論從事實上,還是從經濟學原理上來看,都是毋庸置疑的。不僅如此,男方家庭提高儲蓄,也並不一定會造成女方家庭減少儲蓄。假設我有一個女兒,我絕對不會讓我的女兒吃虧,即使知道未來女婿家庭在玩命存錢,我也不能讓女兒太寒酸。父母認為,隻有給女兒創造好條件,才會增加她找到好丈夫的概率。如此,總儲蓄率必然上升。

——魏尚進(華人經濟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曾在北大發表演講)

劉老漢是筆者的老鄉兼遠房親戚的親戚,20多年前,他頂著計劃生育的巨大壓力一連氣兒生了三個女兒,才最終生下了寶貝兒子小劉。說起劉老漢夫婦對小劉的寵愛,那是真沒得說:困難時期,全家五口吃玉米餅子,隻有小劉一人吃白麵餅;三個姐姐過年買一套新衣服,輪流著去拜年,小劉一個人買兩套;三個姐姐學習成績好,沒錢交學費,隻好輟學,小劉連高中都考不上,老劉不惜舍下老臉兼道德,花錢送禮求人也要讓小劉上學……總之,在小劉與三個姐姐身上,中國農民那種重男輕女的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

難能可貴的是,小劉也很“爭氣”,高中沒畢業就把班上最漂亮的女同學勾到了家裏,三搞兩搞搞出個大胖小子,喜得劉老漢逢人就誇:嘿嘿,比我強!比我強!

遺憾的是,沒等小劉的兒子學會走路,劉老漢的煩惱便來了。先是媳婦挾生孫子之勇要挾全家,宣布自己從今以後既不能上地,也不能下廚,當然更不能洗衣服,隻能專職帶孩子。對此,劉老漢雖然不高興,但想想孫子是家裏的主心骨,忍了。緊接著便是媳婦借兒子之口婉轉地向劉老漢提議,想接管家中的財政大權。因為給孫子買零食什麼的,老跟老人要錢不方便。劉老漢明知這理由不夠充分,但為了孫子,又忍了。偏巧這時候南水北調工程也來湊熱鬧,占了劉老漢家僅有的幾畝地,一共補了十來萬。從村委會把錢拿回來的當天,劉老漢鄭重地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憂心忡忡地說,別看咱補了些錢,可咱沒有地了啊!這錢咱必須得存銀行……還沒說完,媳婦就明確表示反對:既然沒地了,咱就得另想出路,我看咱不如去北京的大商場包個櫃台經商,我表姐說了,她們那個商場正在招商……如你所知,劉老漢的反對無效。不過事實也證明,小劉媳婦的確是個經商的材料:長相甜美、明眸善睞、服務親切、能說會道、逃票避稅、死拉活拽……幾年下來,賺得著實不少。然而這跟劉老漢有什麼關係呢?不管賺多少,她始終不肯拿出一分錢來補貼家用,弄得年過五十的劉老漢不得不和村裏的小青年們一道,去工地做苦力,養活自己和老伴。最終,沒上過一天學的劉老漢總結出了一句話:“唉,現在的年輕人,都是學經濟的!”

這話多麼經典!不過劉老漢或許還應該感到慶幸,至少也要為他的兒子感到慶幸。因為僅在他的兒媳婦經商的城市,至少就有數十萬遠比他兒子優秀的剩男,相對應的,這些剩男的父母即使想受兒媳婦的“經濟刺激”,那也是求之不得。

據某些媒體報道,中國目前的剩男數量大約在2000萬上下。即使相對於接近14億的龐大人口基數而言,這也是個驚人的比例。那麼,是什麼催生了這麼多的剩男呢?答案是經濟。由於經濟條件達不到女方的要求,他們隻能剩著。毫無疑問,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痛苦,不過這對經濟卻有好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魏尚進指出,剩男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可能高達兩個百分點。因為很少有剩男甘心被剩,而他們若想找到媳婦,尤其是找到那些他們比較滿意的媳婦,他們就必須討得媳婦的歡心,而車與房則是婚前必需品,沿著這一邏輯,剩男們勢必要更加努力的工作。當然我們知道,努力工作不等於賺錢,即使他們貢獻了GDP。所以,這一數字始終沒有明顯的下降。

這麼說,是不是中國的女性們都太物質了呢?不盡然。很多女青年們還是相信愛情的,隻是當愛情遇上經濟,它便不是女青年和男青年之間的問題了。易中天先生曾在《中國的男人和女人》一書中寫過:中國人嫁女兒,首先看的不是男青年如何,而是看他的家世如何,因此,中國人管嫁女兒叫“找婆家”,而不是“找夫家”。所以到今天,也有人直呼“剩男經濟”為“丈母娘經濟”。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丈母娘經濟”的作用不可小覷。據說世界上第一位億萬富翁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是“丈母娘經濟”刺激出來的。當時,年輕的洛克菲勒在一家農場裏打工,有一天,他在土豆田裏鋤草時意外地邂逅了一個美麗的少女,並成功地與她墜入了愛河。但當女孩把他帶回家時,他那看起來非常有教養的未來丈母娘卻異常粗暴地拒絕了他。用她的話說,這不能怪她,“有誰會舍得讓自己的女兒跟一個渾身散發著土豆兒氣息的男人受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