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貧與富(2)(1 / 3)

肯德基、麥當勞是不是“垃圾食品”?很多中國人都認為是。不過更多的人中國人卻是肯、麥的常客。按照著名財經作家古古的說法,這是因為肯德基和麥當勞裏能讓人吃出“平等”的滋味。

古古在《窮囧囧》中寫道:

洋人做生意的確有一套,肯德基、麥當勞就很好的迎合了窮人的心理。

店堂裏沒有雅間,就是你多付錢也不行,不管你有沒有想與大眾脫離的願望,也不管你是不是真有大生意要談,一律大廳就座。廚師都在後堂……收銀通過機器……服務員隻管清潔衛生,絕不半跪點煙……

不管你在店裏有沒有熟人,漢堡包的大小都絕無區別。不管你有錢沒錢,是官不是官,都得排隊付款,自己端著盤子找座位。

座位也是固定的,桌子不能挪動,椅子角度一致,不管你的肚子是大是小,你的屁股是胖是瘦,也不管你平時是坐沙發還是坐硬板凳的,都一視同仁,這就是平等!

於是窮人的心理平衡了。窮人最恨的就是不平等,在平等的地方他人才有自在和尊嚴。所以他們蜂擁而至,把麥當勞、肯德基的店堂擠爆,使這個美國人的快餐店,在中國硬是成了格調的象征。

於是很多人就一麵認同洋快餐是垃圾食品,一麵操起雞腿,平平等等地大啃特啃。

窮人最恨不平等,窮人實際上也沒法兒不恨不平等。身處經濟時代,財富地位上的缺失已經讓窮人備感鬱悶了,再把更多的不平等強加給窮人,換你是窮人你也會心理不平衡。

在前麵十一章中,我們已經無數次地抨擊過社會上的種種不平等,當然我們也欣慰地看到了這些年國家的政策在不斷地向窮人一方傾斜,如取消農民的“皇糧”、開展“新農合”、開發大西北、救濟老少邊窮地區,等等。然而這至少在目前還不能從本質上改變窮人的窮生活。對大多數窮人來說,他們需要的是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富人,而不是靠救濟過活的窮人。從勵誌學的角度來說,這也是一種正能量。

然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窮人想變為富人卻有相當大的難度,這一方麵在於大家不可能都成為富翁,富翁始終都是財富金字塔上的一小部分人,另一方麵則是經濟規律在作祟。

西方有個眾所周知的“馬太效應”,簡單說來,就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引申到經濟學領域,便是說富者愈富,貧者愈貧。這一點兒都不難理解,因為生活中有著太多辛苦的窮人和輕鬆的富人。

同樣是人,富人為什麼輕輕鬆鬆就能賺錢?原因就在於他們是有錢人。有錢就能以錢生錢。所以富人表麵上看雖也是一個人,實質上卻是一個人與錢的組合。錢越多,這個組合也就越強大。如果我們把財富競爭當成一座戰場,那麼與單槍匹馬的窮人遭遇時,即使富人不搞什麼與錢有關的貓膩,理論上窮人也隻能敗北。有個成語叫“窮途末路”,用在這裏再合適不過:因為貧窮,所以很難有出路。

先哲老子也早就看到了這一點:“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不論富人的財富來路是否合法,但在理論上,他的錢都是從窮人那兒“損”來的。可以說,每個富人都是建立在一大堆窮人的基礎上的。所以,富人沒理由不回報社會,否則窮人就會覺得不平等,就會羨慕嫉妒恨,從而引發社會矛盾,既不利於社會穩定,也不利於經濟良性發展。

富人是否回報社會是一回事,窮人是否懂得感恩又是另一回事。或許是因為中國曆史上願意回報社會的富人曆來不多,因此中國人形成了“不患寡、隻患不均”的民族性格。見到有錢便會沒來由的心裏不爽,這是很多中國人的本能反應。如果這個有錢人再有某種劣跡並且不幸撞在了人民的槍口上,那麼他基本上就能享受到過街老鼠一般的待遇。

我的一位買不起車的老鄉曾說過,路上堵車的時候就是他最快樂的時候。然而除了在北京等大都市堵車比較常見外,在很多地區堵車還是一種機緣巧合的事情,因此並不在北京工作的他開心的時候並不多。於是這位老鄉在快樂的感召下,悄悄幹起了紮車胎的秘密勾當。老天有眼,第一次出手他就被抓了現行。當警察和隨即趕到的記者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時,他氣呼呼地說:“憑什麼他住大廈我住地下室?憑什麼他開公司我當保安?憑什麼他有三輛車我一輛也沒有?我看見他就憋氣!同樣是人,為什麼我們這麼不平等?”說這話時,我的這位老鄉甚至頗有些理直氣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