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在同為老鄉也同為窮人的份上,我必須反問他一句:“你憑什麼要求平等?”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說過,絕對的平等其實是一種假平等,因為這是在抹殺努力的成果。我們為什麼要確立《物權法》?為什麼要保護私產?為的就是保護這種平等,以便激勵更多的人去努力、去奮鬥,在不斷改善自己的財富狀況的同時,激勵更多的人,促進經濟的良性發展,也讓社會在正常的軌道上運行。
還記得電影《芙蓉鎮》中那個整天敲著鑼嚷嚷“重新革命”的瘋子嗎?想一想,當有一天你通過努力成為了富人,身邊卻滿是這樣的人,你會怎麼想?你會不會考慮移民?
最後還說說令人悲催的房子吧。很多人都說,中國的房地產出了問題。其實,真正的問題是國人的心理問題。房子當然重要,但我們的人生絕不能與房子掛鉤。尤其是年輕人,更不應該為房價高漲而消沉。著名學者薛湧說得好:“年輕人需要的不是昂貴的大房子,而是降低奮鬥的成本。孩子,還沒輪到你。要什麼,自己去掙!”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房價居高不下,正是很多年輕人閹割夢想、啃光父母並借遍七大姑八大姨也要湊錢買房造成的。相信政府的政策會越來越得力,但不管房價降到多麼低,也不可能降到一塊五兩套的程度。至少在理論上,房子應該屬於奮鬥的人。如果有越來越多的人不曾奮鬥卻住上了大房子,那才是我們這個社會真正的悲哀。
4.“中國式求人”與“中國式求財”
曾國藩家族是中國近代最大的家族之一。記者采訪的時候曾經問到曾國藩的後人,你們的祖宗是很輝煌的,但是你們現在已不如當年了。曾家的後人說:“從曆史來看,一個家族不可能代供輝煌,或者說我們曾家不可能代代當宰相,也不可能代代是大富,但是我們曾家留下一種家風,而這種家風就成為我們家族的一種光榮傳統。舉個例子來說:我們曾家人沒有當過漢奸的,沒有賣國的,在日本殖民的時候,日本人也想找曾家的後人到偽政府任職,但是曾家人沒有一個去的,這就是一種家風。”
——梁小民(北京大學經濟學碩士,北京工商大學教授)
某網絡寫手在文章中介紹,全國政協委員周新生在政協大會發言時講過一個故事:周先生的一位老領導告訴周先生,他的女兒在自己的極力反對下,仍然加入了外國國籍,並嫁給了外國人,一開始,他非常憤慨,是女兒的一句話,最終讓他接受了女兒的做法。這句話是:“爸爸,您將來再不用為您的外孫在國內上幼兒園、小學、中學求人了。”
這種“中國式求人”,我們應該都不陌生。但這背後隱藏的究竟是無奈?還是別的什麼?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類似於故事中的主角之一的領導,不求人,他的女兒難道就上不了幼兒園?上不了小學和中學?我想不至於。能讓他為之孜孜以求的,至少恐怕也得是個市重點。
換言之,該領導非但不是“中國式求人”的受害者,反倒是“中國式求人”的受益人。我連個最小的領導都不是,但我也沒為我兒子上學求過誰。不過這極有可能導致我們成為受害人——名額都被求走了,我們努力也沒用。
除非我們有錢。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自然也不難買到個名額。不過說“買”未免太俗了,也不符合法律規定,於是類似重點學校這樣的資源便往往被巧妙地當作一種商品搭售之。就在兩年前,有一天我去首都圖書館查資料,300路公交車行駛在南三環上,途中內環方向一棟即將竣工的大樓赫然掛著這樣一條巨幅:“凡在本小區置業孩子直接進入北京皇城根小學就讀!”那一刻,我的心情是如此的悲涼!因為我的兒子當時所在的打工子弟學校,正麵臨著被關停的命運。
進了好學校,就等於學習成績好嗎?誰都知道這是兩回事。那麼大家又為什麼想盡一切辦法把孩子們送進名校?一個據說是南方某市貪官之子的大學生曾經一語道破天機:“我爸說了,進了名校,學習不好也沒關係——你的同學們大部分都是學習好的,你隻需跟他們打好關係就行。若幹年後,你的同學都成了國內精英,你想辦點事、發點財,還不容易?”